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两代人苦涩回京路

“我们一家像极了迁徙的鸟,想要回京,就需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能够想象的。”

本刊记者 崔靖芳 《 民生周刊 》(

    身边的战友为了得到一纸病退证明,不惜服用麻黄素来制造高血压,喝10%的高效麻醉药制造心力衰竭。

    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

    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苏家三姐妹和母亲搭乘最晚一班航班从北京飞往佳木斯,她们此行的任务是要把父亲“带回”故乡北京。

    从佳木斯机场到双鸭山市集贤镇的家还需要经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上,她们都保持沉默,或悄无声息地看着窗外,或低头看着手机。

    到家后,简单打扫一下,安顿母亲先休息,三姐妹徒步向楼后的山坡走去。

    爬上山坡,是一块墓碑,那里安放着父亲苏国栋的骨灰。

    大姐苏鹏点燃一根烟,插在了坟上:“爸,你再好好看看这片土地,我们就要带你回北京了。”

    当老苏的愿望一个接一个成为现实的时候,他却……

    老三苏薇说:“我们一家像极了迁徙的鸟,想要回京,就需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能够想象的。”

    老苏的无奈

    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运动席卷全国。千千万万知识青年,背起“上山下乡”的行囊,去“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9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每座城市、每所学校、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这股大潮。苏国栋就是在那一年,离开北京,来到北大荒,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

    1977年高考恢复后,中央放宽了下乡知青由于健康原因和家庭困难返回城市的条件。其中,独生子女可以回城,多子女下乡的可以照顾一人回城,但符合条件的毕竟不多。于是,许多知青就以健康原因走病退的路。

    “身边的战友为了得到一纸病退证明,不惜服用麻黄素来制造高血压,喝10%的高效麻醉药制造‘心力衰竭’——不惜一切,只为回家。爸爸也动了回京的念头。”当时苏鹏还小,并不了解父母的心思,这是苏鹏后来听母亲说起的。

    苏鹏说:“当时,爸爸也想去医院开个病退证明,没想到,去市医院一检查,却检查出了心脏病。”

    医院给老苏开具的病退证明上写着:心脏瓣膜损伤,建议休息。

    若想回京,老苏是符合病退条件的,但是妻子和女儿怎么办?

    当时的老苏已过而立之年,业已成婚,爱人廖红是小他两岁的当地人,他们的女儿苏鹏也已经6岁了。

    当时,国家对人口自由流动有严格的限制,除非廖红的工作也能调到北京,否则,回京就意味着老苏要与妻儿两地分居。

    为了这件事,廖红彻夜未眠。“我当时觉得,老苏这一走,恐怕我们的婚姻也就结束了。”现在的廖红,身材依然挺拔,很难相信她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

    廖红做出的最大让步是,老苏可以走,但是要带上苏鹏,然后再看机会为廖红调动工作。

    即便如此,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考虑。按照当时的户籍政策,孩子的户口只能随母不能随父,这意味着苏鹏无法取得北京户口,即使回京,也无法享受北京的教育。而苏鹏已进入学龄,马上就要面临上学的问题。

    再三权衡之下,老苏悄悄将病退证明锁在了箱子里。

    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回城市,知青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爱恨交织、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生命轨迹也从此改变。

    苏鹏的放弃

    老苏留了下来,不久后,苏丽和苏薇相继出生,老苏虽没有再提回京之事,但时常会给孩子们讲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故宫……廖红知道,那是老苏心结。

    上世纪80年代初,老苏家的生活有了起色。1986年,他第一次带着妻子和3个女儿回北京探亲。

    “第一次来到北京,感觉比爸爸口中描述得要好。”从那时起,苏鹏就对北京心生向往。

    彼时,国家对知青子女的落户政策已有所倾斜。对于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是北京知青的,允许一名年满16周岁、未婚、未就业的子女回京就读入户;另外一个附加条件是,必须有知青在京的父母、兄弟姐妹做知青子女的监护人,又能自行解决住房。

    不过,当时苏家三姐妹的年龄都还不满16岁,但是祖父祖母表示,愿意照顾来京的孙女。

    从那时起,苏鹏开始盼望快快长大。

    好景不长,1987年1月26日,这个家庭突然发生了变故,老苏离开人世,年仅42岁。那一年,苏鹏刚满16周岁。

    “那天刮风下雨,妈妈去买菜了。爸爸一个人在家里……”预埋在老苏身体里达十年之久的那颗“炸弹”终于夺去了他的生命,当初医生曾建议他做心脏瓣膜修复手术,可他不愿意在胸前开个口子,更不愿给家庭增加任何负担。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之后,原本洋溢在这个家庭里的圆满的快乐,永远地消失了。 

    苏鹏一直很平静地讲述着家庭的故事,但说到这里,她有些哽咽,“我知道……爸爸的离世,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苏鹏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怕家里再突然发生什么事情。

    老苏去世一年后,苏鹏高中毕业。老苏和廖红早就定好了计划,准备暑假一起送苏鹏去北京读书,计划虽没有改变,只是少了一个人的陪伴。

    但是去北京读书的计划,在廖红回黑龙江后,被懂事的苏鹏改成了来北京工作,她希望帮助妈妈供养妹妹们。很快,凭借1.76米的身高和姣好的容貌,拿着一纸高中毕业证的苏鹏,进入一家国际酒店担任前台。

    已经就业的苏鹏,不再符合知青子女进京落户条件。为了生活,本该好好读书的苏鹏,不得不肩负起供养妹妹们的重担,也因此与期盼多年的北京户口擦肩而过。

    苏丽的坚持

    苏鹏努力工作,除了仅留基本生活费用,几乎全部工资都寄给了远在黑龙江的母亲和妹妹们。

    “在老苏离开后不久,苏鹏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她为这个家牺牲太多了。”对于苏鹏,廖红满心愧疚。

    1994年,比苏鹏小两岁的苏丽,考入河北大学英语系。除了苏鹏和母亲的全力供养外,苏丽在校期间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去北京,当然亦是苏丽的就业选择。她和姐姐一样,内心深处,总是有作为知青后代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得以实现的途径,唯有回到北京。

    当时,即使是在北京就读的京外生源,想要留京,都要从学校获取“留京指标”,而留京指标的数量仅为京外生源的10%。

    对于像苏丽这样,在外地就读的京外生源毕业生,想要进京落户更是难上加难。苏丽认为,自己想要获得北京户籍的梦想,凭借个人努力已经无法实现了。

    进入外企工作后的苏丽,在帮助母亲和姐姐供妹妹苏薇读书的同时,亦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铁打不动的择偶标准——北京人。

    为了这个标准,苏薇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在人品不错、头脑聪明、性格合拍的框框里,还要圈定一个北京户籍的硬性条件,苏丽想要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并不是件容易事。

    在苏丽挑挑拣拣的过程中,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她虽然降低了择偶的标准,但唯独不能改变的依旧是北京户籍。

    就在家人都以为苏丽可能此生与婚姻无缘时,在苏丽40岁的那年,她终于选定了一个谈婚论嫁的对象,虽然很多条件都不符合苏丽的择偶标准,但他是北京人。

    婚后第二年,苏丽当了妈妈,“我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北京户口,无论如何,孩子不会再像我一样。”苏丽并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但还算幸福。

    苏薇是苏家最小的孩子,在苏丽参加工作后两年,苏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用苏丽的话来说,苏家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苏薇,也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她的身上。

    苏丽一再叮嘱苏薇,一定要考研,只有硕士毕业,才有进京落户的可能,实现苏家回京的愿望。

    苏薇的奋斗

    苏薇背负了太多的期望,但也很争气。她在哈工大学习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后保送就读本校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前夕,苏薇还顺利拿到了德国波恩大学的offer,她想出国深造,再读一个研究生学历。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苏薇并没有吃过苦,但这个惊喜还是让她犹豫了许久才决定告诉母亲和姐姐们。毕竟供她读书这么多年,太不容易。

    姐姐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苏家决定全力支持,供苏薇出国留学一年。

    在母亲和姐姐们的资助下,苏薇赴德国求学,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双料”硕士,苏薇无疑成为苏家的骄傲。

    2009年回国后,北京一家德资企业向苏薇伸出了橄榄枝,能够解决北京户口,是这份工作对她最大的吸引力。

    然而,一个硬指标将她拦在门外——必须要在国外呆满360天,苏薇少呆了1个月。“这个规定是2009年才出来的,而且出得很低调,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很多同学也都不知道。”苏薇一脸无辜。

    苏薇之所以拿到文凭后提早回国,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母亲和姐姐们太辛苦了,我不希望多花一分钱。”苏薇在课时结束后就回国了,连毕业论文都是在国内完成提交的。没想到,这一省,苏家回归的愿望再次落空。

    2010年,苏薇与在微软工作的男友登记结婚,她不愿像姐姐们那样,就为了一张户籍,非得选个北京人。现在,苏薇的孩子已经三岁,没有北京户口。

    孩子的户口,同样只能落回老家,过不了几年,苏薇就要面临将来孩子就读和异地高考的问题。

    读了这么多名校,从中国读到欧洲,“不甘心”是苏薇此刻的心情。

    也因此,苏薇开始计划读博。博士毕业后,可以凭借应届毕业生的资质,有再次获得北京户口的机会。

    不过,2013年北京市政府颁布的一个被网友戏称为“年龄控”的政策,再次让苏薇的计划成为泡影。该项政策规定:应届毕业生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超过这个年龄限制的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将不能留京。

    苏薇的年龄已经超过了35岁,这意味着,苏家再一次与北京户口擦肩而过。

    现在,苏家三姐妹在北京生活安定、富足。虽然没能实现苏家落户北京的愿望,但是,也算是实现了老苏当年回归北京的初衷。而且,苏鹏结婚后,就已将母亲接来北京一起生活。

    前些日子,苏家三姐妹为父亲选好了一块京郊的墓地,此次带母亲一起回黑龙江,除了回去看看那片生养她们的黑土地,主要目的还是要将父亲“接回”回北京,“毕竟这里才是他的家”。

    (本文受访者为化名)

三个迁徙者的口述
迁徙的人
两代人苦涩回京路
放开自由迁徙权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