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蒋秋桃:

第三方监督遏制过度医疗

本刊记者 郑智维 《 民生周刊 》(

    “吃药能好的小病,就不要打针;打针能好的病,就不要输液。”如此简单的医学常识,在实际的医疗诊治过程中却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作为医疗乱象的“过度医疗”,不仅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同时也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这一弊病的形成原因,除了患者面对疾病时的恐慌心理外,还有医院、医生等医疗主体的利益驱动。

    “过度医疗”已然成患。针对这一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蒋秋桃建议,建立医疗行为第三方监督等制度遏制过度医疗。

    患者的观念误区

    “即便是感冒、拉肚子等小疾小患,患者及家属也都希望尽快把病治好,于是就会不凭处方滥买滥用处方药。”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蒋秋桃表示,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属于日常治疗中的认识误区。

    这种认识误区导致一些患者认为,能立竿见影的就是好药,能迅速控制症状的就是好医生,甚至认为,只有三甲医院、大城市的医院、著名医院、专家门诊才能看好病。

    追求好药、好医生以及盲目追求高端医疗,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蒋秋桃看来,盲目追求疗效快是不正确的。

    谈及盲目医疗的后果时,她表示出自己的担忧,片面追求治疗的速效,容易导致抗生素类、激素类药物的滥用。动辄选用昂贵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选择进口药、高价药,势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此外,如果一些普通、常见病或慢性病都倾向于选择高端医疗,将使得大型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

    蒋秋桃说,还有一种怪现象是一些患者“偏爱”住院。很多不需要住院的患者,都要求住院治疗;已经达到出院条件的患者要求延长住院时间。盲目追求住院治疗,会造成本就不宽裕的医院床位更加紧张。

    针对这种现象,蒋秋桃分析认为,心理上恐惧疾病的误区,导致部分患者认为住院就等于进了“保险箱”;除此之外,还有贪便宜的想法作祟,为享受医保政策而住院。

    在关注医疗资源以及服务质量的同时,蒋秋桃还将观察的视角延伸到更远。她建议,应尽快建立患者心理辅导体系。

    “应尽快建立社区、街道、乡镇和医院三位一体的患者心理咨询、辅导体系。”她对《民生周刊》记者说,除了使患者不出社区、街道、乡镇就可以接受身体健康检查和咨询外,更要通过宣传、心理辅导逐步提高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方监督

    除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需求变得强烈外,导致各种“过度医疗”现象的原因还有市场机制作用下,医院追求业绩效益。

    有舆论指出,一些医院和医生“过度医疗”源于利益驱动。某些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不思考如何为患者真正实现诊治效果,只是一味耗费医疗资源获取自身利益。

    “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蒋秋桃建议,要尽快建立第三方监督制度。按照她的设想,通过这个监督制度的约束,最终能够实现“小病小医,大病大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具体而言,就是遏制“小病大查、小病大医、乱开大处方”等过度医疗行为,防止医疗保险费用不必要的浪费。此外,还要引导公众、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树立正确的治病就医理念。

    这个监督机制将如何开展工作?对此,蒋秋桃有具体的思路。“由第三方监督机构定期对医生的处方、手术治疗方案以及医院对病人的检查流程等,进行科学公正的监督和评审。”她说。

    她建议,为确保监督的问题能够落实,对经监督机构评审认为不合理的处方、治疗方案和病案检查进行曝光。对出现问题频率较高的医院给予公开警告,医保费管理机关在收到被警告医院的相关信息时,应立即拒绝支付医保费。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蒋秋桃谈到,对符合医疗标准的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允许其具有比大型医院更高的医保报销比例,从而以经济手段引导普通患者主动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近治疗。

    引入竞争机制,也是破解“过度医疗”的一个方面。“尽快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精神,让民营、个体医疗机构进入医保体系,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政策。”蒋秋桃说。

    此外,她还建议,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畅通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人员交流渠道;尽快出台医生多点执业具体操作细则,尤其要鼓励省级以上医院的医生到最需要医疗资源的市、县、乡、镇执业,改变医生与单一医院的所属关系,逐步实现医院与医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安乐死”立法论证

    改变患者就医观念,加强对医疗行业约束与监管,对于破除“过度医疗”的弊病是从制度设计上较为可行的办法。不过,对于临终治疗这个“过度医疗”的特殊情形,恐难以奏效。

    在蒋秋桃看来,“安乐死”观念的推广,将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在“安乐死”选择中,始终存在着理性与情感、观念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道德观念和患者家属情感因素影响下,‘安乐死’仍难以被大众所接受。”她谈到,对于多数癌症晚期患者及其他一些绝症患者,生命的最后阶段十分痛苦,患者本人可能会要求‘安乐死’,而不少家属认为,只有倾尽全力治疗才是对罹患绝症亲人的尊重和爱,很难做出选择。

    在蒋秋桃看来,通过立法推行自愿“安乐死”,既有利于减少过度医疗行为,也为社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她建议,要参照国外经验,在我国进行“安乐死”立法探讨,通过全民参与讨论并取得半数以上认同以后,可考虑立法推行自愿“安乐死”。

    “在考虑情感和道德因素时,或许我们应该反思:为了延续痛苦,并为极为有限的生命而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以及患者家属的财力、人力的行为是否理性。”她说。

以特色社区建个性乡村
第三方监督遏制过度医疗
环境教育缺乏“基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