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会成为一个含糊其辞的混合体,是因为不同的群体会对不同议题感兴趣,辨识起来难度变大。而且因为很多人对政治生活的漠视,使得民意也包含着各种不确定性。
在现代社会,民意扮演的角色很重要。然而,民意很久以来又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一般就是指民众共同的或普遍的思想或意愿。不同的言论环境或政治制度,都可能让民意有不同的含义。
不过很显然,民意肯定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有关,一个是民众,一个是意见。进入现代社会后,传媒和社会结构的演变,使得民意的呈现更为复杂。也就是说,公共空间的变化,使得民意的含义出现了变化。它虽然仍代表着多数民众的意愿,但在很多情况下,它既与大众媒体与精英意见有关,也隐含着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把民意看作民众经过公共参和理性讨论所达成的共识和意愿。但事实上,由于受到公开性等问题的局限,这种理想状态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
儒家很早就关注“民意”。《尚书》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便把民意等同于天意,可见民意在儒家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到孟子时,对民意的论述更多。他把“得天下”更是直接看作是“得民心”,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在孟子的观念中,所谓的“王道”就是尊重民意之道。所以儒家对王道的解释是:“王者,往也。天下归往为王。”“天下归往”讲的其实就是今天的民意认同。所不同的是,过去王道在意的是实质的民意认同,而今天的民主政治强调的是一种程序性的民意认同。
儒家的政治文化是一直强调民意合法性的,也就是说政治秩序只有在民众认同的基础上,才被视为合法。现代民主政治的民意,是通过定期选举来体现的。而儒家对民意合法性的认定则有一条底线,即认为不能把政治权力建立在暴力基础上。这也是孟子说的以力服人,还是以德服人。这个看法应当说是符合现代社会常识的。一旦一个政府需要依靠暴力来维系统治之时,也就表明了它在民意方面的脆弱性。
民意在今天虽然变得更为复杂,但这些基本规则并没有变。民意会成为一个含糊其辞的混合体,是因为不同的群体会对不同议题感兴趣,辨识起来难度变大,比如农民期望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而市民可能担心它的上涨等;而且因为很多人对政治生活的漠视,使得民意也包含着各种不确定性。但这些理由,并不能成为我们不重视民意的理由,反而成为我们需要更清晰地研究民意的原因。
如何准确判断一个社会的民意,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我们对民意研究得越清晰,就越有助于民众对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对各类社会议题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民众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与激情,也有助于全社会提高解决冲突和问题的能力。一个重视民意的社会,才能真正形成不同群体间的互动,它必然在察觉问题、反思判断、沟通行动等方面都会变得更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