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教育学院附中初二11班,有学生当场拍桌而起,大喊不喜欢英语老师的上课方式,要求全班表决,更换英语老师,获得不少同学的举手赞同。老师当即离开。事后学校德育处表示将对带头“闹事”学生予以处分。
学生能不能“弹劾”老师?中学生到底有多大的自主权?活跃在教育一线的三位专家、教师对此进行了探讨,是为本期话题。
袁桂林:尊师美德不能舍弃
当堂表决要求换老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样有可能激化矛盾,损伤老师的个人尊严。学校的老师都是经过聘任程序,通过一系列考核之后才进入课堂的,在师德、业务能力方面应该都是合格的。现在教师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有利于学校把好入口关,挑选优秀的教师。即便有部分不好的老师,学生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解决,比如通过班主任、学生会,把意见反映给学校,不应该采取这种过激的做法。
现在的问题在于,正常的渠道不够畅通。一些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不理会,只要求学生适应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双边活动,要形成师生互动,相互适应。学生会、班主任这套体系不能只是管学生,更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并反映学生的民意,帮助学生维护利益不受损害。
学校领导也要经常跟学生交流。比如北京第十一中学,每周都安排校长或者副校长到食堂跟学生一起吃饭、聊天。学生可以提前在学校网页上报名,预约想一起吃饭的校领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意见都能反映到校领导那里。福州教育学院附中的这个事件是学校沟通渠道不畅、长期压抑的结果。
中学生可以表现的自己的个性,但是有独立的见解才是真正的个性,群体性的起哄就不是个性。自主权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在行使自己的自主权的同时,也要懂得遵守规则,服从纪律。
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跟老师的关系都是非常融洽的。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个美德应该坚守。学生即便是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应该用更加和气有礼的方式。
姜朝晖:自主选择教师是学生的权利
当前,教育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接受到新的知识和信息,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惟一渠道,因而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受到冲击和弱化。这已然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
相比以往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渴求更自由开放的学校环境、追求更加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师因教学方式落后被轰,班主任敷衍学生适应教师,德育处批评带头“闹事”学生,本质上是一种简单的行政思维和教师本位在主导,而非基于教学本身和学生主体的立场考虑。
自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便是秉持“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课堂话语权。那么,让学生拥有话语权,就不仅仅反映在课堂上学生自由学习和平等对话,也应该还包括选择教师的权利。
尽管大多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技能都具有相当的水平,但是,也不排除少数人员投机取巧混进了教师队伍。还有少部分教师在工作一段时期后,出现了职业倦怠,教育教学方式陈旧刻板,严重滞后于学生的需求。对待这些教师,学生提出相应的期待和要求,并不为过。
“炮轰”教师,看似让教师颜面扫地,有违师道尊严。但是,作为学生,在意见未能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重视后,以民主的方式,自主选择教师,又有何不可?
杨林柯:师生对抗是应试教育的后果
不管是河南柘城二中的学生打砸食堂,还是福州教育学院附中的学生“弹劾”老师,都不能从“好”或“坏”的二元对立的角度去看。
中学生本就是个问题群体,待成品。有些学生就是不知道对错,因为他们还不成熟,不理解成人世界的标准,教育的过程本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是让人成为人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先要有包容理解之心才能谈教育,不然就成了管卡压,不讲道理,只讲道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道术结合的实践过程。
老师被学生撵下台,主要是老师的问题。教师就是水平再高,如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对榫,不尊重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有违教育规律的,不是好的搭配。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教师和学生是对手,也是朋友,应相互促进。
很多老师把上课当成应试训练。现在才开学不久,学生必然心生反感。这是升学逼出来的,与整个教育制度有关。但教师不应该做应试教育的应声虫,要力求把课上得有意思,让学生喜欢。应试教育与趣味教育之间存在矛盾,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要有教育智慧,在成长与成功之间达成和解。
教育就是一道难题,教师很不好做,做好教师更难。社会环境变了,大家越来越焦虑了,教育也一样。
现在中学教育中存在过分功利化的问题。只关注分数和升学率,不怎么关注人的精神状态,不从整个人的成长考虑。就只进行一些恶性竞争,造成教育的紧张,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学生对抗老师,甚至撵老师,就是这种应试教育的后果。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制度上着手。如果各个高校可以在公开透明的监督体制下自主招生,应试教育就没市场了,教育就好玩了,学生教师都解放了,那么离真正的教育就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