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种葡萄,伤不起

本刊记者 高波涛 《 民生周刊 》(

    一场突如其来的谣言:“吃葡萄致癌”,让江西宜春葡萄直接损失近2000万元,一些种植户不得不将葡萄喂猪(据大江网报道)。就在这场谣言还未散去的时候,国内“某葡萄酒农药残留风波”,又让葡萄意外“中枪”,成为公众眼中的农药残留果品。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葡萄种植基地走访发现,无论是谣言还是风波,其对葡萄销售的影响正凸显着基层抵御社会舆论体系的盲点。“果品检测只能靠询问、查看,缺乏检测设备”,更成为基层农业检测体系的写照。

    “老客户没来”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十里铺乡马庄村葡萄种植基地,《民生周刊》记者看到,连片的绿葡萄地里,一串串饱满的紫葡萄挂在了枝头,煞是喜人。然而从正在忙碌着采摘葡萄的农户们脸上,似乎看不出太多丰收的喜悦。

    村民马宝利点燃了一根香烟,深吸了一口说:“吃葡萄致癌,我长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听说。”

    马宝利今年41岁,不仅成立了“马氏葡萄种植合作社”,还建立了自己的酒庄。“我自己种植的葡萄有3亩余地。”尽管相对于全县数万余亩的葡萄来说,马宝利家的种植面积显得微不足道,但让他骄傲的是他的家乡——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国“干红葡萄酒之乡”。

    马宝利也记不清楚,“葡萄致癌”的谣言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了拓宽“马氏葡萄种植合作社” 100多亩葡萄的销售渠道,马宝利学会了上网,经常在网上发布一些销售信息。他告诉记者,前两年当地的假酒风波还没有散去,现在又出现这些谣言,着实让他有些担心今年的葡萄销售。

    马宝利的担心并非多余。《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在昌黎,葡萄按照成熟季节分为早、中、晚三类。往年一到8月中旬,早熟葡萄早已卖完了,可是今年中熟葡萄都已经上市了,还有很多种植户家的早熟葡萄依然没有卖出去。“不只我们这里,整个昌黎县只怕还有三分之一的早熟葡萄没有卖出去。”马宝利估算道。

    由于“农药残留风波”发生在8月上旬,早熟葡萄正处于销售末期,影响不算太大;但是对于马宝利种植的中熟葡萄来说,眼下正是销售的旺季。

    “今年价钱低,不好卖。”马宝利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往年这时候,中熟葡萄每市斤要卖到4、5元钱,可今年的售价每市斤只有3块多。在“马氏葡萄种植合作社”,马宝利每年都从事葡萄代售,他负责将村民的葡萄收上来,然后整车发往北京以及东北三省等。“去年,这个季节可以一天发一车,今年刚发了5车,‘老客户’都不愿意来了,反馈回来的原因就是今年葡萄在城里不好卖。”

    不仅代售的生意不好做,马宝利自己的葡萄也才卖出几千斤。他坦言,今年葡萄致癌谣言至少让他少挣了2万元钱。

    和马宝利一样,种植了7亩多酿酒葡萄的村主任马钢(化名)也是一脸愁云。据了解,酿酒葡萄属于晚熟品种,一般要到10月份才成熟,并且一般会销往当地的酿酒企业。

    但是马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酿酒企业收购的葡萄只占种植面积的一半,剩下的仍然要销往外地。

    让马钢更担忧的是,一些种植户将没有及时卖出去的早熟葡萄拉到县城去卖,但连老太太们见了都说不吃,怕“吃了葡萄得癌症”。

    谣言止于政府

    “吃葡萄得癌症?葡萄酒风波?没听说过。”在十里铺乡政府办公室,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得知《民生周刊》记者来意后摇着头,一脸茫然地说。

    十里铺乡副乡长赵彦林也表示:“这些事件对当地葡萄没有太大影响,我们平常都会发放宣传单,给种植户讲课,告诉他们哪些是禁用农药。”

    昌黎县林业局副局长张永新表示,“葡萄致癌”谣言发生后,领导班子很快召开了紧急会议,但“大家感觉此事对本地葡萄的产销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他认为葡萄滞销的原因是“今年雨水大,一些地方受灾造成葡萄减产,影响了葡萄质量,以至于销路不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昌黎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实上,所谓的谣言或风波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太多的重视,他们更重视的是马上要举行的“葡萄酒节”。

    名存实亡的基层检测

    这场“农药残留风波”让马宝利以及同村的葡萄种植户在蒙受经济损失的同时还有深深疑惑:“我们用的都是低毒农药,药效一般就3天左右的时间。并且对葡萄用药都是为了应对虫害,主要针治的是一些藤枝、叶子,有关本部门为什么不能出来澄清呢?” 

    让他们更难理解的是,如果葡萄真的是农药残留果品,当地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测部门为什么不能及早发现呢?

    对此,张永新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果品检测只能靠询问、查看等方式,没有检测设备,更谈不上专业的检测标准。截至目前,县级(果品)检测机构一直还未成立。”

    “县级检测采用的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手段,极大地限制了果品产业的发展。”张永新表示,基层检测站要想在农产品监管领域发挥作用,就必须增加必要的投资,在设备、手段方面不断完善,当然,前提是需要一大笔资金。

    《民生周刊》记者在《昌黎县林果桑花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建设项目》的2011年请示文件中看到,整个检验站从建设到设备配备总共需要10万元资金。“请示文件套用的是上一年的数据,所需资金也只是保守估算。”张永新说。

    就是这样一个仅仅涉及10万元资金的报告,却是年年请示,年年未批。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关于葡萄的检测,河北省林业厅每年在昌黎县每个葡萄基地以2.5千克为一个抽检样品,全县抽30个样品进行检测,最终由河北省林业厅反馈抽检结果。

    事实上,这些抽检样品全部由昌黎县林业局自己报送,抽检次数也由原来的一年两次,变成最近的一年一次。

    “每年都要参加一些果品交易会,进门之前将带的果品给人家检查。”赵彦林说。

    而无论是省里的抽检还是参加果品交易会,张永新和赵彦林都表示昌黎县葡萄“抽检结果符合标准,未存在安全隐患”。

    谣言究竟因何而起,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种植农户,都不得而知。但安全合格的“抽检结果”和“权威检查”,终于让马宝利们明白,所谓“农药残留超标”和“葡萄致癌”的谣言,为何能长时间占据销售市场而无法不攻自破了。

麻黄碱“通缉令”
用“心灵”做慈善
种葡萄,伤不起
新标能否净化非法“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