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徐士银的义务修车点

本刊记者 郑 旭 《 民生周刊 》(

    身边的党员

    开篇的话: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换取了新中国的成立;在63年的共和国历史中,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实现着民族复兴;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各行各业中建设祖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在北京,中科院空间科学与研究中心社区大院(下文简称空间社区),一间不足四平米的简易小屋,房门早开。小屋陈旧而简陋,除了两把椅子、一张木桌再也没有其他家当。

    弥漫着淡淡机油味的小屋里,两只折叠式工具箱已经打开。一台古董级别的收音机音质尚好,正播报伦敦奥运中国军团战况:第十一个比赛日结束后,中国以34块金牌位列榜首。

    85岁的徐士银摘下老花眼镜,凝神倾听,“这群孩子真不容易!”他自言自语道。

    24年修车21万辆

    在空间社区,街坊们都称徐士银为徐老。

    1988年,徐老以正处级身份从中科院空间科学与研究中心离休后,便在中心家属区(现空间社区)建起了一个义务修车点,专门为周边居民修理自行车、三轮车和摩托车,并且不收取任何报酬。

    在这间小屋里,除了收音机,最让徐老爱不释手的就是那些不会说话的修车工具。“有很多都是我自己加工的。”徐老说,自从有了这个修车点,他每天要4点就从3公里外的家中出发,一边走一边捡路上的废品,然后把一些金属类废品做成工具,再用这些工具给居民修车。

    在徐老的工具箱下面有10多个厚厚的登记本,里面是这些年的修车记录,记载着车主姓名、修车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

    按照登记本记载,徐老义务修理的这些车子如果每辆只收1元钱,累积到现在,也算是一笔巨资了。但徐老却说,登记的目的其实只是想收集并整理一些数据,然后对照着买一些小配件。

    “修车就像医生瞧病,哪有只给人看病,不给人家抓药的道理。”尽管徐老如此比喻,但购买这些小配件的钱,却不是“患者们”付款,反而都是从徐老自己的退休金中出的。 

    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刮风、下雨,徐老都会准时出现在修车点为居民服务。特别是在冬季,大院别的地方还是一片漆黑的时候,小屋里的灯已经早早亮起。

    空间社区居民委员会曾做过一个统计,以平均每天修理2辆车计算,从修车点设立至今的24年间,徐老已经义务修车21万辆。

    佩戴了36年的党徽 

    徐士银祖籍江苏兴化,1965年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195师调转至中科院,离休前系中科院空间科学与研究中心保卫处处长。虽定居京城近半个世纪,但他始终乡音未改。

    徐士银8岁丧母,9岁时又失去了父亲。幼年时期,每当遇到干旱时,他都要从很远的地方,挖泥取水,再用瓦罐子背回来喝。逢到大涝时,又要乘破船逃到长江以南,生活非常艰辛。

    1945年,青年时期的徐士银在兴化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屡建战功,1946年6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徐老回忆说:“我是在一间茅草屋宣的誓,入的党,现在我还能背诵入党誓词。”

    新中国成立后,徐士银被推荐至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学习期满后回原部队任坦克修理技师。因此,他对于摩托车、自行车等车辆的修理很是熟练。

    穿了20余年戎装的徐老,在修车时,习惯穿一身蓝色工装。而且,他总会将一枚党徽佩戴在胸前。

    这枚党徽,徐老一戴就戴了36年。据老人介绍,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在一次探亲返程途中,得知江苏省委组织部号召全省共产党员佩戴党徽。回到北京后,他马上致信当地组织部,表示自己也是一名党员,也想佩戴一枚党徽。组织部负责同志在接到信函之后,给他寄回了50枚党徽。除了留下2枚以作留念外,其余的48枚,他都上交给了中科院党委,留给每一批成为新党员的同志佩戴。

    “大爱就是将心比心”

    虽然徐士银看上去精神矍铄,但毕竟已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

    1998年,他曾因脑血栓入院接受治疗。空间社区的居民得知此事后,委派代表到医院探望。居民的行为,让病榻上的徐士银很是感动。居民离开后,他找到医生希望能结束治疗,提前出院,但鉴于徐老当时的身体状况,医生并未同意,老人还为此大发雷霆。

    不久之后,徐士银的病情有所好转。在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就回到修车点。居民们担心他的身体尚未恢复,建议其回家静养,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举国震惊。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北京各界人士汇集天安门广场,为遇难者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徐士银在子女的搀扶下,早早地来到天安门东广场。国旗半降,哀乐低徊,老人泣不成声。

    此后,这位老党员从家中拿出部分积蓄,交到社区党总支,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送到灾区。

    细数空间社区党总支及社区居委会历年捐款名册,每一册都能找到徐士银的名字: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不久前北京暴雨袭城,从公益助学到帮残扶困再到关爱邻里,多年来徐老共捐出现金3万余元。

    不仅如此,早在十几年前,徐士银便已经决定百年以后将遗体捐献,并写了一份书面材料。

    根据徐老本人意愿,并在征得他家人的同意后,海淀公证处为他办理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手续。提及此事,他说,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把死后身体看得很重。他本人却看得很轻,“就像这自行车,大架子散了看上去就不能骑了,但车圈、链条还是好的,拆下还能用。”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徐老的义务修车点,原本毗邻主街,位置相对较好。多年以前,一位聋哑人自食其力撑起了一个专门修理自行车的门面,徐老为了不影响这位聋哑人的生意,才主动搬到现在的位置。

    “好多人都说我有大爱之心,我觉得我离那个标准有点远。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群众,大家只要将心比心就好。”徐士银说。

    2011年,徐士银以“2011——感动海淀人物”的身份,与北京市其他区县的1000多位参评者,被树立为“践行北京精神、传承中华美德”的先进典型。

    空间社区居委会王萍主任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在徐老的影响下,自发地组织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北京精神”,清理小广告、垃圾分类、互帮有无……

    在徐士银看来,北京精神虽然只有八个字,但“爱国”被放在第一位,说明践行北京精神,首先要做到以国为家,要顾全大局。

    从本届伦敦奥运会开始,他每天都会关注中国队的表现。他说,每当国歌响起时,就会回想起很多往事。

    “我真的老了,听到国歌,就能看见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可惜他们没能看到今天的中国,没能看到我们的党领导我们建设了一个多么强大的国家。”

    徐士银说,只要他还能动,就会继续帮大家修车。因为,他坐在这间小屋里,他的战友就能通过他,看见一个和谐发展、不断前进的中国。

霹雳娇娃陈中
徐士银的义务修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