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书记高唱“大风歌”

——访玉门市市委书记雒兴明

本刊记者 苑二刚 《 民生周刊 》(

    “如果这就叫‘搏’的话,那我们搏的是风电的未来。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肯定会有大发展,而风电的未来就是玉门的未来。”

    从2005年开始任玉门市市长,到现在肩负起玉门市市委书记的重任,雒兴明经历了玉门从迁城到转型的整个过程。黝黑的肤色、浓重的西北口音和快节奏的谈吐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西北汉子显得精神而干练。记者在玉门采访期间,和雒兴明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他担任玉门主要领导的这几年,是玉门发展最快、上项目最多的时期。

    玉门精神 再铸辉煌

    记者:城市搬迁的决定并不是你在任时的决定,作为玉门市现任的主要领导,如何看待这一决定?

    雒兴明:玉门油田从上世纪末就开始出现枯竭现象,随着油田产量下降,2001年左右,玉门油田把生活区搬离玉门老城区,对玉门市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玉门是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整个城市对石油的依赖度非常高。2003年,玉门经济总量的65%、财政收入的60%、工业产值的75%都来自于石油及其相关产业,城市整体就业的50%也与石油有关。而老城区当年是完全围绕石油开采加工而建设的,油田搬离了,缺失了发展空间,已经难以生存下去了。

    当时的情况无论谁是领导也会做出这种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迁城是为了解决城市生存问题。

    记者:玉门在搬迁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雒兴明: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就业”、“就住”、“就医”、“就学”。这几“就”中,每一个问题都很难解决。更为突出的是旧城因迁城而造成停滞,缺乏就业机会,而新城发展尚未到位,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可能。玉门有13家工业企业破产,这几乎是玉门国有企业的全部,7000名下岗职工需要4000万元资金才能对其进行初步安置。国家和省里对玉门搬迁也没有给予特殊的政策和资金,所需的资金是当时的首要问题,都要由玉门人自己来解决。随着石油工业的日渐衰竭,玉门财税收入锐减,财力吃紧。另一方面,在搬迁的同时,还要建新城,引进新的产业,可以说是百废待兴。

    记者:玉门搬迁后的发展比预想的要好得多,城市定位、城市规划、新兴产业和市容市貌都有很大的变化,城市搬迁对玉门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雒兴明: 最大的收获是通过这次搬迁,“玉门精神”在新时期得到振兴和升华。以“无中生有”、艰难创业为内容的“老君庙精神”,是玉门精神形成的最初基因。开创中国冬季打井先河的钻井队长、被誉为“祁连山下冬青树”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郭孟和,荣获石油部“卫星钻井队”、“英雄钻井队长”称号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进喜,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集中体现了玉门石油人艰苦拼搏、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玉门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铸就了“铁人精神”的玉门,在新时期,没有忘记传承“玉门精神”。面对既要抓发展,又要抓建设,更要促民生的实际,玉门人大力重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玉门风格;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玉门精神,放弃“等、靠、要”的思想,创新搬迁理念,提出了以项目建设带动城市搬迁的思路。 

    城市搬迁之后的这几年,是玉门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项目最多、建设速度最快的时期。支撑高速发展而且一直坚持不变的是“玉门精神”。无论是半个世纪前的创业,还是新时期的再次创业,“玉门精神”都在与时俱进,是玉门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新城崛起的精神动力。

    发挥优势 风电转型

    记者:在搬迁的同时,玉门一直在转型,这二者的关系如何协调?    

    雒兴明:我们的提法是迁城的同时也必须解决城市转型问题,为城市未来找到其他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转型是解决发展的问题,甚至比搬迁意义更重大,转型对玉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记者:您的意思是,城市搬迁要与城市产业转型同步完成?

    雒兴明:可以这么说,但并没有这么简单。城市搬迁时间很短,城市产业转型却不能一蹴而就。 由于市政搬迁完成了阶段性任务,许多干部群众便认为玉门的转型就此大功告成了。实际上,玉门的转型才刚刚起步。刚刚完成阶段性任务的市政搬迁只不过是给大家安了个新家而已,以后能不能生活得更好,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大家的努力,还需要不断转型。

    记者:来玉门几天,印象最深的是,玉门上上下下都在说风电,这是不是玉门转型升级的一条主要渠道?

    雒兴明: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是全市上上下下的共识。作为一个并不发达的西部城市,要实现快速发展甚至跨越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发展。玉门石油越来越少,风能却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国家发展规划又大力提倡新型能源、清洁能源,玉门因此要把风电作为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未来发展的增长点,举全市之力发展风电产业。

    风电走廊 陆上三峡

    记者:玉门是国家发展清洁能源政策最大的受益城市之一。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玉门已被列为全国重点开发的6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之一。发展这么快,玉门是如何做到的?

    雒兴明:作为“世界风口”的玉门市,我们当仁不让,必须动用一切资源发展风电产业。“本着‘快干快支持,大干大支持,慢干不支持’的原则,玉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玉门风电项目建设的意见》,重点从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风电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

    目前看,这些政策和努力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2009年玉门累计完成风电装机108.6万千瓦,其中并网发电51万千瓦。“玉门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被中国新能源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会评为‘2009年中国新能源百强县’,并且名列第二名。我们要把这种势头持续下去。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

    记者:对于玉门来说,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意味着什么?

    雒兴明:对于玉门和我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一个宏大的目标,一个光明的未来。 一旦这个目标实现,玉门就会成为中国一个新兴的新能源基地,成为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沿途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我相信,经过几代人努力,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

    记者:由于风电本身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对电网的破坏,对于电网公司来说,他们比较喜欢火电,而不是风电。同时,由于配套电网不完善,现有电网输配能力不足,电力输出受限。从这个背景环境来说,有人认为风电大规模发展时期还没有到来,玉门的风电项目上得是否有点太快了。您怎么看?

    雒兴明:风电的一些产业政策不完善,确实影响了风电的发展。玉门现在建成的风电机组利用率仅有55%,企业经济损失较大,也影响了未来玉门投资建设风电场企业的投资信心和风电产业的后续发展。

    从去年和今年的情况看,风电项目带给地方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发出来的电不能全部上网,发了电上了网才能产生效益。作为政府来说,风电产业是玉门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绝不会有丝毫动摇。我们会想方设法为企业着想,努力减轻企业的负担,也希望国家尽快出台风产业相关政策,让风电企业尽快获利。

    记者:感觉有点壮士断腕,放手一搏的豪壮意思。

    雒兴明:如果这就叫“搏”的话,那我们搏的是风电的未来。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肯定会有大发展,而风电的未来就是玉门的未来。

凤凰涅槃在玉门
书记高唱“大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