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安放好留守儿童的童年

朱焯娅 《 民生周刊 》(

    缺少青壮人群的乡村是荒凉的,留守儿童的心是荒芜的。总体来讲,这些孩子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安全堪忧,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无奈的痛楚,也是社会发展绕不过的一个拐点。除了感慨,我们更需要翔实的数据和零距离的感受。带着这种使命感,日前笔者以河南省汝州市为抽样调查对象,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局部调查,旨在通过了解这样一个点进而逼近问题的真相,以期引起社会关注,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建议。

    常住人口118万的汝州市位于平顶山西北部,全市共有14岁以下少年儿童13.6万人,其中留守儿童约1.2万人。随机抽样调查显示:47%的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其中94%是母亲监护),其余的是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通常只能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引导较少;当孩子思想波动且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也没有时间去和他们沟通。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因缺乏心理慰藉而产生孤单感和不安全感。部分留守儿童在处理生活矛盾、纠纷中出现明显的不够理性,20%的孩子在和监护人发生矛盾时不知怎么处理,还有20%的孩子表示只会默默忍受,这些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先兆。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单纯的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结构性的社会问题,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不仅要着眼于个体,更应扩展至庞大的群体。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汝州市妇联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建立了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服务和监护五大关护网络。一是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二是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三是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四是以政法部们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五是以党政部门为主体的组织管理网络,让远离父母的儿童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他们还建立“留守儿童亲情家园”,构建关爱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建立“代管家长”队伍、设置“亲情聊天室”及心理咨询室等措施,有效汇聚了各方力量,帮助留守儿童圆了他们的幸福童年梦。

    伴随着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不但成了历史的必然,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当追逐梦想的候鸟父母长年不在家时,谁来安放这些留守孩子的童年?这些不仅关乎家庭,更关乎整个社会。有鉴于此,笔者建议:一、农村各级政府应该真抓实干,努力把中小学建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蓝天学堂”,使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成长为体魄健康、心态良好的新公民。二、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加强了解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经常与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三、在农村中小学配备心理教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四、呼吁动员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乡村组织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网吧和各类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并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以解决他们学习和成长中的问题。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有赖于政府的引导、社会教育的细化和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健全。愿我们早日经过转型期的“刘易斯拐点”,愿我们的明天不再有留守儿童。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温劳保为何难兑现
质疑亦需理性
安放好留守儿童的童年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