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小区垃圾自产自“消”

本刊记者 丁筱净 实习生 张玲玲 《 民生周刊 》(

    从1996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大乘巷居民率先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算起,社区垃圾分类已经在北京进行16年了。而垃圾分类最核心的意义就在于垃圾资源化和垃圾无害化。如果一个区域内能拥有一套自己的垃圾“消化系统”,那么我们的生活会不会更美好?

    位于海淀区圆明园西路的万科西山庭院是北京市120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在这里,垃圾分类率很高,小区内还自备一套垃圾处理系统,就像人体的消化系统一样,能够进行内部垃圾减量。所谓的垃圾减量就是将垃圾的一部分变为资源,该小区的总体垃圾减量率高达45%——也就是说,该小区垃圾总量的将近一半,就在小区内部消化成资源了。

    如此高的减量率是如何达到的?5月12日上午,《民生周刊》记者来到该小区一探究竟。

    神奇小屋:厨余垃圾处理机

    西山庭院小区每天产生垃圾约1.2吨,其中有300公斤是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往往是垃圾桶中散发异味的最主要“元凶”,也是污染小区地面环境的“主力军”。

    不过,西山庭院小区却有一间可以治理环境污染的“神奇小屋”——一台价值22万元、由公益基金会赞助的高速发酵有机垃圾处理机,这台位于小区独立小屋中的处理机就是厨余垃圾处理机。

    这台高新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餐厨垃圾微生物高速发酵处理技术,采用特殊菌种为垃圾消耗菌种,在适宜的湿度和氧气条件下,4-24小时内,对厨余垃圾进行分解。完成全部发酵过程,需要10到15天的时间,在这过程中,90%以上的有机垃圾转化为无害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热量,并以气体形式排出;约10%的残余物完全转化为无公害的褐色块状绿色有机肥。

    这台厨余垃圾处理器24小时运转,可将每日小区产生的300公斤厨余垃圾转化为30公斤肥料。这些肥料,小区居民可以免费领取,剩下的会被设备厂家回收作为生产原料。这样一来,该小区的厨余垃圾做到了日产日处理,厨余垃圾得到了极大减量。

    独立院子:小区垃圾中转站

    神奇小屋所在的独立院子,则是该小区的垃圾中转站。这个相对独立的小院,由两间屋子和一个露天场所组成,分别是厨余垃圾处理间、值班室和分类垃圾集中区。

    在露天分类垃圾集中区中,有三个颜色不同的分类垃圾箱,绿色的为厨余垃圾,灰色的为其它垃圾,蓝色的为可回收物。整个小区的垃圾都会被工作人员汇总到这里。“将其他垃圾隔在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之间,能避免厨余垃圾污染可回收物。”工作人员介绍道。

    值得关注的是,在该小区,不同垃圾的去向是截然不同的。可回收物的去向是韩家川分拣中心;厨余垃圾的去向是该小区厨余处理站;其他垃圾则被运往六里屯填埋场。

    据该小区垃圾分类负责人王亮介绍,经过居民、物业和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西山庭院的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率已经达到了85%以上。

    运转良好的“消化系统”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资源回收公司会将西山庭院小区内收集的可回收资源运走,为此该公司每年交给小区6000元管理费;另外,政府每年发给试点小区2万元的补贴,做垃圾分类工作,每年小区进账约26000元。

    垃圾分类的开支主要有电费7000元、菌种及设备的维护费3000元,剩余的用来做社区内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这样下来,每年的垃圾分类收入支出基本持平,略有盈余。    

    王亮告诉《民生周刊》,下一步他们会将垃圾打造为小区内的绿化资源。小区准备买一个垃圾粉碎器,较大垃圾粉碎之后经过发酵,所得的肥料作为小区树木和植被的肥料。

    良好的消化系统是一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垃圾的“被消化率”则决定了我们生活环境优劣。垃圾内部消化,并非新概念。但如何将这一概念化作现实,还需多方努力。

小区垃圾自产自“消”
甲醛白菜并非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