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疯狂的“食人草”

□ 本刊记者 张素珍 《 民生周刊 》(

    一张张被废弃多年的渔网,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海上草原”,一个个茫然不知所措的纯朴渔民……

    以前的浙江省象山县,由于临海,近10万人口以滩涂养殖为生。这里的村庄没有工业,被誉为“天然氧吧”。村民们依靠捡拾滩涂上的各种海产品,支撑一家人的生活。

    如今,风景优美、物产丰饶的象山沿海滩涂正经受着一种外来生物——“大米草”的挑战。当地群众谈草色变,他们把大米草称之为“食人草”。

    一种用来护堤固坝的外来生物,近年来在象山县沿海地区酿成了一场生态灾难。以致原本以港为生、靠海涂吃饭的渔民陷入无鱼可捕、无滩涂可养殖的局面。

    日前,记者来到象山县调查,亲眼目睹了这种叫做“大米草”的外来生物的威力。

    “滩涂”变“海上草原”

    今年40多岁的老盛,是象山县墙头镇的村民。2002年,他在家中搞起了滩涂养殖。伴随着潮起潮落,一家三口的养殖收入逐年增加。然而就在他认为可以实现致富梦想的时候,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滩涂里数量居多的对虾越来越少,跳跳鱼和望潮(章鱼)几乎消失,就连小青蟹的个头也越来越小。

    辛苦经营的滩涂突然发生如此变化,这让老盛很纳闷,他以为是自己的养殖方法有问题。当他请教同村有20多年养殖经历的村民后,才知道,这里的滩涂养殖者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让村民感到非常困惑,是不是村里的水质出现了问题呢?

    当村民决定取水样拿去请专家鉴定时,一位细心的养殖户发现滩涂上一种被称作“大米草”的植物蔓延面积在逐年加速,而且这种植物促使滩涂上的泥巴变得越来越硬。于是,当地领导请来专家调查之后才发现,这种草正是造成沿海地区滩涂生态异常的罪魁祸首。

    “以前的滩涂可以捡到很多东西,蛏子、望潮、泥螺……现在滩涂上什么都没有了,软泥变成了硬泥,蚶放下去根本无法养活。”老盛说以前这里的滩涂风景优美,不仅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同时也是村民们冲浪休闲的好去处。

    现如今,在象山近1.5万亩的滩涂上,大米草已经迅速蔓延成为“海上草原”。

    泛滥成灾的“滩涂杀手”

    由于现在的墙头镇万亩滩涂被大米草入侵,滩涂上很难再遇到捡海产品的人了,被大米草覆盖的茫茫滩涂上更是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只能偶尔在滩涂上看到一两只小青蟹,整个滩涂上除了大米草之外,几乎再也看不到活的生物。

    当地渔民以前不知道这些草就是大米草,刚开始还感觉挺好看的,有点像海上草原的感觉。

    然而这看似壮观的“海上草原”正是破坏象山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这种水草根系发达,致使鱼类、蟹类、贝类、藻类等大量生物窒息死亡。为此,心急如焚的村民曾对大米草实施人工挖掘、药物除草……仍无济于事,大米草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为此当地人憎恨地称这种草为“食人草”。

    墙头镇的老盛告诉记者,原来一家三口靠着每年滩涂养殖可以收入近8万余元,日子过得富裕自在。如今,他只能背井离乡靠做电工之类的活来养家糊口,全家人仅靠他每年打工收入的4万元来维持日常开销,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由于大米草的不断扩张,水域变得狭窄,海床抬高,下沙村老何家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在逐步萎缩,收入不断减少。老何和爱人不得不改造自己家的水稻田地,希望将这些地用作滩涂养殖。

    “搞滩涂养殖比种水稻收入要高。”下沙村的书记张登辉说,有些村民不希望离开生活多年的港湾而去过颠沛流离的日子,为了能够多些收入,只能像老和一样,狠狠心把自家的水稻田地改为滩涂养殖。

    墙头镇所辖下山、下沙、盛王张、舫前等村的当地渔民历年以捕捞小海鲜为生,经济收入每年可达5—10万元,解决农业劳动力3—5千人,但目前墙头镇万亩的滩涂被大米草入侵,造成当地渔民的直接经济收入每年减少5000—8000万元。

    当地村民认为“靠海吃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纷纷外出打工。

    防控治理区别对待

    然而,这种国外生物是如何出现在象山的呢?

    大米草原产于英国南海岸,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于防浪护堤、保护滩涂的考虑,从国外引进了这种大米草。引进之初在保护堤坝上确实发挥了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天敌,几十年后,大米草已经在全国近百个市县分布和泛滥。沿海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绵延2万公里的海岸线已经全部被大米草所破坏,导致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直接死亡。大米草这种外来引进生物已经对我国沿海生态造成了严重威胁,它们的泛滥速度正在加剧,每年以5—6倍的速度自然扩散。

    浙江省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的俞明泉副局长介绍,象山县所属的墙头镇,夏天会遭遇到台风的袭击,以前的堤坝都是土做的,裸露在外的堤坝经常会被台风破坏,给养殖产业造成很大损失。这种引进的大米草有着很强的防风固堤作用,但同时却让这里的滩涂受到很大损失。

    面对这一情况,象山县政府每年要花几十万元经费,使用人工挖除法来清理大米草,但由于其根系发达、草籽繁殖能力极强,很难控制大米草的蔓延速度。目前,象山县政府已经成立专门的大米草治理工程指挥部,采取政府主管和监管,引入社会投资进行市场机制的治理。

    当地政府也曾经试用化学除草法来杀死大米草,但这些药剂对其他水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在治理方法上,我们在探索比较物理、化学等多种治理模式的试验中。”象山县大米草治理项目指挥部的相关领导认为,在使用化学治理时尤其需要慎重考虑,以免造成对海域环境的污染。

    象山港区域统筹发展办公室的王光旭认为,由于生态和环境的差异,各地制定大米草的治理方案也要区别对待。

    目前,象山县政府对大米草治理工作正在加紧商榷中,县农机局早在两年前也加入该项治理研究中,目前一项专门针对挖除大米草的创新发明式的器械可能不久便会投入到“围剿”大米草的战斗中,争取早日开展大米草的全面清理工作。同时也呼吁国家海洋和环保部门能够对大米草治理工作予以重视。

    有关专家认为,为了阻止外来有害生物造成更大的损失,我国相关部门对需要引进的外来生物,应该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著作权法草案惹怒音乐人?
见证“业主时代”
青番茄:实践阅读的一切可能
疯狂的“食人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