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肉到土豆,许多农产品行情常常上演“一年涨一年跌”的过山车,如何保持农产品市场平稳供应和价格稳定?来听听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
建立专门的农产品价格指数
曾任商务部原部长助理的全国政协委员黄海,对我国消费价格市场有着充分的认识。黄海介绍,近一两年来,国家确定的消费价格调控目标,都因为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而被突破。而这并非偶发的“个案”,在当前国情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为此,他建议,应建立专门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有所谓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其中将食品和能源这两种波动性强、易受供求关系冲击或国际市场影响的商品排除。
“我国在继续发布CPI的基础上,应编制并发布农产品价格指数,并据此确定对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的时机与幅度。同时,此举也使广大消费者对物价变动有切身体会,增强政府经济数据的公信力。”
近几年,一些小品种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等热词不断。黄海指出,事实上,我国对重要生活必需品,如粮、棉、油、糖等,已经建立了储备制度,有能力在必要时进行“旺吞淡吐”的市场调控。而对小品种,则没有进行调控的物质保障,除了行政手段没有什么其它办法。
另一方面,企业依据判断,存储部分非政府管制的商品择机销售也无可厚非,在法律上也很难区别“商业储备”和“囤积居奇”的数量和时间界限。
“实际上,多数消费者心中都有一本账,对于非生活必需品的小品种农产品价格上涨,嘴上反对,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油田公司总经理宗贻平:
建立农产品收购基金
宗贻平调查发现,去年2月份以来,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市的卷心菜、芹菜、大蒜、土豆等蔬菜和湖南、湖北柑橘等水果相继获得丰收,但由于产品滞销、价格低廉,反而造成了当地农户的大幅亏损。
在甘肃酒泉地区、青海省互助县,当地土豆平均收购价0.3元/斤,而成本价0.6元/斤,丰产不丰收。该如何打破丰产后陷入滞销的“怪圈”?
宗贻平建议,应建立收购保护价制度,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国家按照保护价进行收储,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实现保底收入;同时应建立收购基金制度,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产品收购资金,确保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尤其是当农产品丰收时,要提前做好资金准备,杜绝“打白条”现象。
在销售渠道方面,宗贻平建议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形式的产销衔接。心里却不当回事。希望媒体不要热衷于创造吸引眼球的词汇,助长紧张空气。”黄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