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换个新思路解决异地高考

熊丙奇 《 民生周刊 》(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测算,但要提出什么时间完成”,时间表的“最后实现年限”则由当地政府决定。杜玉波特别强调说,有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高考方案要先让专家间讨论,之后递交教育部讨论,再经各部门和各省讨论,然后再上报决策。

    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和高考录取指标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因此,解决异地高考问题,面临的利益调整特别复杂,尤其在人口流入密集、高考录取资源相对丰富的北京、上海等地区,矛盾十分突出。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一问题不妨换个新的思路。

    从目前教育部传递的信息看,解决异地高考主要是放宽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这一思路,用在高考竞争激烈、人口流入并不多的省区,尚为基本可行。最近山东推出的异地高考方案,就是取消户籍限制,实行按学籍报考。然而,放在高考竞争并不激烈(高考录取比例高)、人口流入密集的地区,就很难行得通。事实上,由于担心“高考移民”,我国不少省区,近年来实行更加严格的高考报名资格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能制订怎样的异地高考方案、何时实施到何种程度,就很难说。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有了“高考方案”的文件以后,各个省必须在年底前拿出东西来,“你有一个小孩,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能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就很清楚了,就不用糊里糊涂了”。这是不是说,如果当地不放开异地高考,家长们就“死心”呢?

    为此,在地方制订异地高考方案时,需要新的决策模式。从过去各地出台的高考方案看,都存在着政府单方面主导,同时考虑本地户籍人口利益更多,而较少考虑外来人员利益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的声音就难以听到。异地高考目前采取的决策模式——“高考方案要先在专家间讨论,之后递交教育部讨论,再经各部门和各省讨论,然后再上报决策”并非妥当。如此未能广泛听取进城务工人员、本地户籍人员的意见,制订初步方案之后,提交地方人大机构讨论、审议,然后出台具体的方案。在去年北京的“两会”上,就有代表针对异地高考问题提出议案,这就是立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如果能把异地高考问题放在人大的论坛上,进行充分的讨论,既考虑流入地的现实压力,也考虑进城务工人员的现实处境,让本地户籍者和非户籍者的声音都发出来,形成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共识,更具有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当前的高考制度框架下,解决矛盾复杂地区的异地高考问题,空间极为有限。因此,应将解决这一问题和推进高考改革结合起来,打破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推行基于统一测试基础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

换个新思路解决异地高考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