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络讨论

徐丹 《 民生周刊 》(

    春节期间,方舟子对于韩寒作品存在代笔情况进行的质疑,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网络争论。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围观和多方媒体的报道。这场口水战中,双方粉丝“用谩骂回应谩骂,用立场回应立场,用情绪对待情绪,用抱团对待抱团”,导致非理性情绪不断蔓延。互联网渐渐成为各式观点交锋的公共空间,“公共讨论”也逐渐成为常态。在网络空间,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讨论平台显得尤其重要。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尤其是随着微博等应用得到广大网友的青睐,很多因事实判断有别、价值观有异、地域文化隔阂等原因造成的网络论争并不鲜见。

    有学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渐渐成为各式观点相互交锋的“公共空间”,类似的“公共讨论”也将逐渐成为常态。问题在于,网络空间里,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讨论平台?在公共讨论的过程中,社会名人或公众人物如何进行良性互动?普通网民又该如何做到理性参与? 

    以方舟子和韩寒之争为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杜骏飞教授认为,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就是两个文人之间的笔墨官司”。他分析说,两人都拥有众多粉丝,“从争论的过程来看,‘粉丝’中很多人都是在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参与讨论的人往往会口不择言,甚至以极端的口吻出场参与这场口水仗”。

    当然,也有很多网友抱着理性客观、就事论事的态度参与其中。微博网友@秋叶语录是武汉某高校的老师,业余爱好制作教学课件PPT,他专门制作了长达44页的PPT《从方韩大战学批判性思维》,被转发1.5万余次,评论近4000条。

    相较以往的论坛、博客等互联网形态,微博无疑成为了近期网络争论的主战场。“单向关注”的链接方式和“140字”的传播形式,无疑降低了网络讨论的参与门槛,使得广大网友不但可以“围观”,还可以直接参与讨论。

    然而,微博作为网络讨论的载体也存在先天不足。网络研究学者表示,微博在提供思想线索和事实线索上功能巨大,但是在140字的空间内,不可能充分表达论据、提供论证。微博式讨论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人人都不以理据为本,而以自己的观点为荣,这种讨论是比较倾向于非理性的,对于网民批判精神的培养不利。

    微博式讨论的另一不足在于其关注的中心是人,而非话题。在传统的网络论坛和博客上,网友可以通过提供长篇发言和图片证明等回复模式,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在微博上,即使网友利用“长微博”发言,但也是自说自话,难以在一个共同的话题下持续深入地讨论。所以,在类似的网络论战中,很多网友反而去看论坛上的汇总帖,以避免偏听偏信。

    “粉丝”现象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特殊文化现象。特殊之处在于主体价值多元化,具有较强的情感导向,其功能包括娱乐、发泄、看热闹等。因此,参与公共论战的一些“意见领袖”,应当负起更大的责任。

    对于当下的“韩方之争”,真正要关注的并不是谁最终获胜,而是这次网络讨论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正向的文化遗产”。对此,要注意三点:

    首先,人们在网络争论中,应该如在现实社会中一样,依法行事。

    其次,批评者、讨论者要真正以良知为立场,公众才会参与到理性的讨论中去。

    第三,要排除语言暴力,拒绝不良文化的裹挟。一些不良的语言习俗、语态以及文化立场,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消除。

奖励拾金不昧无伤道德风化
你的公服热线,我们的乡愁
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络讨论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