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并校之殇

本刊记者 邓凌原 《 民生周刊 》(

    从湖南邵阳的“沉船之痛”,到甘肃、江苏的“校车之殇”,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惨痛的教训总是离不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当凝固的血色逐渐淡出视线,人们便开始了对农村教育的追问与反思。

    在剥茧抽丝般的层层追问下,农村中小学的布局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和农村生源的萎缩,大量的村级小学撤并,乡镇中学走向没落。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校车应运而生,而潜伏的安全隐患成为上学途中的“隐形杀手”。

    可预见的未来

    湖南省武冈市邓元泰镇六平初级中学,与发生“沉船之痛”的邵阳县塘田市镇仅一县之遥。45岁的乡村教师刘笑清常常漫步在空旷的校园里,面对着闲置的教室、破败的乒乓球台、日益减少的学生,他的心中总是涌起“人去楼空”的慨叹,此情此景让他难以适从。

    在刘笑清的眼中,作为邓元泰镇中心学校的六平初级中学曾有过一段光辉的历史:学生人数多达1200—1500人,校园正中那栋四层的大教学楼就是六平中学历史的见证。一到课间,校园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给村居寂寞的老师带来了激情和希望;而当夜幕降临,学生们纷纷归去,面对案头堆积如山的作业本,刘笑清很少有清闲的时候。

    而如今的六平中学只剩下290多个学生,人数还在日渐缩减。刘笑清所教的初三年级共有3个班,每班人数只有二三十个。在即将到来的初三第二学期,一些成绩优秀、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还会不断转入市区的中学。

    “这个现象不只发生在我们学校,整个邓元泰镇都是如此。2008年前,邓元泰镇还有3所初级中学,如今只剩下六平中学了。”据刘笑清介绍,距离市区较近的城西中学早已关闭,如今已卖给了一家生物工程的公司;而江塘中学目前正处于撤点并校的过程中。

    按照刘笑清的估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六平中学也将面临撤并的命运。“这个过程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更短。”面对这个不情愿的未来,刘笑清的眼神中流过一丝落寞。

    最后的守候者

    与上述三所中学相比,位于邓元泰镇核心区的武冈八中是更早一批被撤并的乡镇中学之一。如今虽然校舍犹存,但校园早已租给一家驾校,当年的师生早已散去,教学楼前的小操场杂草丛生,一片衰败的景象。

    退休语文教师方普趾是这个学校最后的守候者。这个73岁的老人独居于校园一隅的两间小平房内,屋内陈设简单,唯墙壁上挂着的一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书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根据方普趾的介绍,武冈八中本是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有普通教师40多人,学生600多。由于生源不够,1995年撤并为职业中专,名为“武冈市第三职业中学”,后由于职业教育走向衰落,该校于本世纪初关闭。

    “乡镇中学的关停有几个原因:其一,由于村小撤并后,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市,生源剧减;其二,城市私立中学的兴盛也给乡镇中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方普趾表示,一旦学校的生源减少,当地政府对乡镇中小学的资金投入也会急剧减少;一些优秀的老师纷纷自谋出路,通过各种关系涌入市区中小学;而优秀师资的缺乏同时又会加剧生源的锐减和学校的萎缩。

    据了解,从1995年至今,邓元泰镇已有80%的村小撤并,60%左右的乡镇中学关停,校舍或被废弃,或被租用,地点较好的学校连土地都被转卖了。

    没落的乡村文化中心

    2010年12月,一个由三名学生组成的调研小组以武冈市周边四个乡村为调查地点,通过访谈、发送问卷调查表、开小型讨论会等方式进行农村校车安全调查。这三名学生分别来自于长沙市雅礼中学、武冈一中和长沙生物机电职业学院。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武冈市周边乡村的村小全部撤销,学生们都要到几公里外的中心小学就读。调查样本中,学生离学校5公里以外的占34%,如此遥远的距离,尽管明知安全隐患不断,但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校车”只能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

    即使从整个邵阳地区的基本情况来看,村小的撤并与乡镇中学的关停也是大势所趋。乡村教师与农村孩子大量涌入城市,使得乡村学校的文化中心地位日益缩减,农村留守孩子的上学之路也变得越来越远。而曾经让村民们在耕作之余感受到温暖与宁馨的朗朗读书声不再响起,原本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正在逐渐淡去。 

    对此,方普趾深有感触。多年以前,方普趾的小平房中总有人谈古论今,充满欢声笑语,附近的村民也喜欢来凑热闹。每到春节,请方普趾代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将两间小平房挤得水泄不通。那时候,方普趾是村里人人尊敬的“教书先生”,若是有人办红白喜事,方老师一定会被盛情邀请去协办相关事宜。

    而如今,陪伴方普趾的只有墙上那一副亲手书写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条幅,朗朗读书声早已离他远去,只剩下刺耳的汽笛声扰人清梦。

    方普趾已入古稀之年,心如止水,不再留恋城市的繁华与热闹,他也许能守住乡村文化的最后一缕书香。

    奔波在路上(记者调查)

    邓凌原 文

    2012年的寒假即将过去,湖南省隆回县三阁司乡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学生钱香又将背上沉甸甸的书包,每天奔波在遥远的求学路上。

    这是一条毫不起眼的乡间水泥路,从钱香所在的荷叶村到三阁司乡中心小学大约有3.5公里的路程,途中几次上下山坡,还要经过村口的一条小河。按照钱香祖父钱够能的估计,“普通大人起码要走50分钟,小孩子要走一个多小时。”

    由于冬季雨雪不断,这条路显得泥泞不堪。小钱香穿着雨靴,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拎着奶奶做的棉鞋(到了教室再换上),一步一滑地向学校走去。而到了汛期,小河里的水常常没过桥面,小钱香便由祖父背过河去;水势大的时候祖孙俩只好折返家中,老师得知情况后也会通知放假。

    春夏季节,山间阴晴不定,有时候早晨出门时天气还很晴朗,走到半路便暴雨如注,钱香等不及祖父送伞,便和小伙伴们一路小跑到学校,走进教室时全身都淋透了。

    由于附近没有小学,与钱香一样需要长途跋涉上学的还有三阁司村、荷花村、车田村和乐居田村的孩子们,最远的孩子要走十几里山路。

    “以前,三阁司乡的每个村都有小学,孩子们能就近上学。现在由于村小大量撤并,孩子们集中上学,路程就远多了。”钱长柏曾是荷叶村村小的在职教师,也是村小撤并的知情人。据他介绍,到上世纪末,整个三阁司乡还有19所村小,目前仅存3所。

    荷叶村的村小距离钱香家大约500米,属于较早撤并的一批,如今已被夷为平地。近几年,这里成为村里孩子们等待校车的候车点,只要是上学的日子,它都是村里每天早晨最热闹的地方。

    然而坐校车对于钱香来说也只是“逝去的幸福”。据钱够能介绍,钱香从上学期十月份开始就不再乘坐校车而改为步行了,原因是“车费太贵,家里负担不起”。

    钱够能算了一笔账:每个学生每期乘坐校车的费用是400元,大约相当于每天来回6元钱的花费,可是平时从荷叶村坐车至隆回县城(路程大约14公里)来回也只要5元钱。相比之下,校车费用太过“昂贵”,很多家长对此非常不满。

    “听说从今年开始,校车严查超载,运营成本增加后车费要涨到600元,远一点的要涨到800元,村里好几家的学生家长都嫌太贵,不愿意坐校车了。”开学在即,钱够能眼看着孙女每天又将来回跋涉,心中很是担忧。

    那么能不能在荷叶村附近能再建一所小学,让周边几个村庄的孩子们就近上学,免去来回奔波之苦呢?钱够能表示,这样的想法不是没有,很多家长都赞同。可是对于这些留守老人和儿童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梦想,实现起来太难了。

撤点并校:被拉长的上学路
不复存在的中学
并校之殇
“失业”的乡村教师
撤点并校的缘起与争议
乡土家园的迷失
农村学校布局应尊重教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