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限塑”三年之痒

□ 本刊记者 汪文娟 《 民生周刊 》(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通知也被广泛地称为“限塑令”。

    转眼间,“限塑令”已实施三年。但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北京的大型连锁超市已基本做到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但在农贸市场和路边摊点,免费塑料袋仍“被广泛用来装食品或者果蔬”,不合格塑料袋仍大行其道。

    在2011年12月20 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举行的“2011中国食品包装论坛发布会”上,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对“限塑”的成果用“喜忧参半”一词来形容。

    究竟是什么让“限塑令”执行中困难重重?而“限塑令”后市民生活又有怎样的变化?本刊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农贸市场仍“我行我塑”

    2011年12月26日下午五点左右,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附近的一个社区菜市场看到,活跃在菜市场各个摊位的居民手上普遍提着四五个塑料袋。

    28岁的王炯手里拎着一袋番茄、一袋娃娃菜、一袋芹菜、还有香菜、姜和蒜等,大袋套小袋,加起来共用了六个塑料袋。

    王炯说,平常他和女朋友去超市都会自备购物袋,免得多花钱,“但在菜市场不一样,塑料袋都不用另外收费,而很多青菜带着泥土会把购物袋弄脏,还是直接用他们免费提供的塑料袋最省事。”另外,“从菜市场拿回来的塑料袋还会用作垃圾袋。”

    一个生意较好的菜摊主李大姐告诉记者,她一天要用几百个塑料袋,“这种塑料袋很便宜,论斤称,6.5元一斤,10块钱能买10多捆,每捆有70多个。”李大姐告诉记者,“这种塑料袋成本低,还可以为附近买菜的居民带来便利。”当问及“限塑令”时,李大姐表示知道,但是对商贩来说作用微乎其微。“因为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这种消费模式,只有在超市里塑料袋收费才是合理的,在这种菜市场应该免费。在这里谁要是对塑料袋进行收费,那他的生意肯定就做不下去了。”“而且有些人就买几块钱的青菜,还收人家几毛钱塑料袋钱,人家谁愿意!”李大姐说。

    按照“限塑令”及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应禁止生产、销售及使用;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此外,塑料袋上应标注环保性文字、安全警示、生产厂家、承重等信息,直接接触食品的塑料袋应注明“食品用”字样。

    这家社区菜市场提供的塑料袋均没有任何说明,而且摊主多免费向顾客发放超薄塑料袋。记者看到,在市场的一处角落里,彩色的超薄塑料袋堆积一团,“限塑令”在这里失去效力。

    与菜市场相比,超市、商场等其他零售场所又如何呢?记者随后来到了朝阳区慈云寺桥西北角的家乐福,在收银处记者见到很多顾客都自备环保袋,有的顾客购买的物品较少,结完帐后直接把商品塞进挎包内,有的购买的物品太多或者忘记带环保袋了,才买塑料袋。

    正在购物的刘莹,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文员,她指着购物车里精美的环保袋说:“我每次来超市都带着它,既省钱,又时尚,还可在减少塑料袋浪费的同时支持国家政策。”刘莹告诉记者,以前来超市,她习惯向收银员要好几个塑料袋,将不同种类的商品分装在不同袋子里;“限塑令”颁布后,开始觉得很不方便,后来自备环保袋进超市成了习惯,“塑料袋能不买就不买”。

    在北京,“限塑令”颁布后,这样的消费者并不鲜见,部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确实在提升,“白色污染”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如何让农贸市场的执行力度和超市旗鼓相当,还需要加强监管。

    垃圾袋成为限塑盲区

    随着“限塑令”的实施,超市的塑料购物袋用量已降低了不少,但居民对垃圾袋的需求却并未减少。“限塑令”实施后,许多消费者开始到超市购买专用垃圾袋,但大部分塑料垃圾袋不可降解,给环境造成污染。对此,董金狮发出呼吁:加大可降解垃圾袋的推广普及力度。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联合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进行的调查发现,超市中被调查的10个不同品牌的垃圾袋均未标注产品厚度信息,农贸批发市场内销售的塑料垃圾袋则没有任何标识信息。一些标称“环保”型的垃圾袋,外包装上只是简单标注了规格和聚乙烯材质,普遍没有标注是否可降解。

    目前,我国有关垃圾袋的国家标准有GB/T 24454-2009《塑料垃圾袋》,其对垃圾袋的分类、标识、尺寸偏差、感官、物理力学性能、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进行了规定,但是对于垃圾袋的降解性能、厚度、承重等却没有明确要求。而且,这只是个推荐性国家标准,非强制执行,不足以对垃圾袋生产企业产生约束力。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垃圾袋是由废旧塑料制成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通常生产1吨垃圾袋只需要五六千元,成本相当低。垃圾袋虽然大小不同,但都比较薄,其中,最厚的为0.01毫米,最薄的只有0.005毫米,一次使用后很难再次利用。如果装上鱼刺等厨余垃圾,一捅就破,扔垃圾的时候常常还需要再套上一个甚至两个,造成更多浪费。更重要的是,超薄塑料袋在50年内难以降解,如果采取填埋方式,将会引发一系列的污染问题。

    董金狮认为,垃圾袋实现可降解是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鉴于垃圾袋使用后废弃处置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这种特殊性,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垃圾袋相关政策和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垃圾袋可降解的环保政策,逐步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袋。

    限塑“提质”更重要

    “限塑令”面临“三年之痒”,最终落得个“喜忧参半”的尴尬境地,值得反思。

    对于免费塑料袋重出江湖、连卷袋垃圾袋泛滥的现状,不少人认为“限塑令太温柔”,建议政府要对商家和消费者有适当的激励机制,违禁的要处罚,守法的则应奖励。在监管方面,大商场、大超市好管理,集贸市场、小吃摊点最难监管,问题比较多,应列为重点。

    有专家也认为,“限塑令”之所以遭遇尴尬,监管部门责无旁贷。《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责及违反“限塑令”行为的处罚。但在执行中,生产企业和农贸市场因违反了“限塑令”而受到处罚的力度很小。盘点三年限塑,当务之急是对“限塑令”的落实情况进行深度反思与完善措施,提升执法质量。

    采访中,许多市民也认为,应加强监管,从源头抓起,严查塑料袋生产厂家,尤其是那些非法生产塑料袋的小作坊。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让“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限塑令”不是“禁塑令”,单靠行政力量来监督实行力度有限,应在鼓励使用和购买替代性的降解产品上多作文章。因此,开展塑料购物袋替代品研究,推广可降解塑料技术,促进塑料袋的循环利用,特别是能够合理回收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董金狮也建议有关科研机构进行资源整合,联合开发研制出功能良好、价格适中,同时不会污染环境或污染较少的替代产品,方便公众使用。这样才能迎来一次彻底的变革。

我的社保在哪儿?
“限塑”三年之痒
“下得去”“上得来”
“血拼”限价房
免费赠书的民间图书馆
通辽社区卫生站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