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的城市GIS由政府GIS、企业GIS和社会GIS构成,通过网络(局域网、Internet、宽带网、有线电视网、公用电话网等)将政府、企业和社会联成一个整体,实现资源的共享。
站在操场上气喘嘘嘘的北京一中高一新生既紧张又兴奋,因为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3分40秒的虚拟逃生。
10月12日是第二十二个“国际减灾日”。 2011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城市应当具备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给居民带来安全感,然而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却时常如此地脆弱:一场暴雨就能“水漫金山、行车如船”,让“快来看海”成为无奈的调侃。
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都会因此造成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据有关资料显示,仅2010年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5000亿元,因灾死亡人数多达4800余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气象灾害的社会敏感性越来越高,气象防灾减灾已经不是简单的专业技术性工作,而是成为牵动面不断扩大的社会公共事务。地理信息系统的充分使用,在应急、防灾减灾工作中,由技术提升管理,在公共事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张图”规划城市建设
记者在采访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梁军时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 GIS)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在城市规划中被广泛应用,包括城市的增量、管理等等。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国土以及城市规划部门应用了。
梁军介绍,GIS也被称为“一张图”,它是遥感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遥感监测、土地变更调查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的集合,与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政监管系统的叠加。在这张图上叠加的地理信息中涵盖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评估,城市规划部门在使用“一张图”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可以共享这些信息,从而在规划阶段即考虑了防灾减灾的功能建设。
过去的几年里,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大自然巨大的破坏力。在灾后重建中,“一张图”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地震灾区地质条件复杂,灾后更是形成了断层、滑坡、崩塌、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以及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GIS作为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在灾后的灾情评估、重建、选址和规划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军介绍说,利用“一张图”进行灾后城市重建规划,避开高自然灾害风险区,选择适宜地址进行重建可以避免二次灾难发生。
建设具有抗灾防灾减灾能力的城市是我们的目标。当然,一方面要重视城市减灾防灾功能建设,这是硬件的部分;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城市灾害预警应急管理系统,构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社会整体联动机制,这是软件的部分。
“一张图”助力城市管理
据梁军介绍,政府的电子政务有两个龙头,其中之一即事件管理,就是城市应急管理,当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另外一个就是事务管理,即行政审批。早在上个世纪末,各地开始建设行政审批中心,将政府中各个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在一起,统一受理统一审批。大概在2003年“SARS”之后,政府开始建设行政应急指挥中心。政府的应急事件管理与GIS关系比较密切。
梁军介绍了城市应急管理中应用GIS的一个实例,2008年奥运会铁人三项比赛在昌平区十三陵水库景区举行。当时,利用GIS制作了一个应急预案,把铁人三项赛场上所有的相关信息都输入进“一张图”里面,整合在一起。整个赛场沿途线路的情况,监控设备设置、警力部署等全部管理起来。如果有应急事件发生,就可以及时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处置。比如某一点报告事件发生,就可以调动就近的摄像头进行影像报告,就近调动警力前往处理。
据资料不完全的统计,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都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前三个市还建立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一些省会城市,如广州、海口、郑州、济南、沈阳、呼和浩特、长沙、南宁,以及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大连、洛阳、中山,和一些中等城市,如北海、常州、襄樊等,甚至有的小城镇,如中山市的小揽镇也都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从应用领域来看,多数城市还是先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同时根据需要,选择一些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来建立子系统。例如,城市规划管理、地下管网综合管理、市政设施:电信、电力、燃气、热力、给排水、交通、消防等单项专业系统。
城市GIS是“数字城市”核心的部分,城市中“人”的一切活动,从城市管理到企业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以及每一个市民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地图”。没有城市GIS的数字城市,如同没有市区的城市,不能称其为“数字城市”。理想化的城市GIS由政府GIS、企业GIS和社会GIS构成,通过网络(局域网、Internet、宽带网、有线电视网、公用电话网等)将政府、企业和社会联成一个整体,实现资源的共享。
“一张图”改变市民生活
记者准备去采访之前,打开电脑在互联网上搜索电子地图,并详细记录了前往目的地的线路。这在梁军看来就是在应用GIS,而且是最普通的一种应用。梁军坦言,GIS对于个人而言,最直观的就是出行。
部分有车的读者可能会拥有一台GPS导航仪,方便在城市复杂的交通中寻找到合适的路线。这其实也是在应用GIS,GPS是基于背后的电子地图的一种服务,GPS实际上是物联网中的一个信息采集端,告诉背后导航服务支持系统它所在的位置。
有微博的读者知道,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签到,告诉好友你所处的位置。这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如果你在上班,家里老人小孩的出行你不能陪同,怎样才能知道他们在哪呢? 如果有类似于钥匙扣的GPS定位系统供他们随身携带,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否安全。据了解,日本政府在孩子的书包上就下了工夫,每个书包上都安装有GPS定位的电磁接收器。如遇到不测,只要按动按钮,家长、学校及安保部门均能同时接收到。
“你行走在真实的城市里,相对应着你还存在于一个虚拟的数字空间当中,行走在‘一张图’里。”梁军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