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婚姻变奏曲

□ 翟杰 《 民生周刊 》(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婚,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爷爷说,他是在1949年的冬天把奶奶娶回家的。据爷爷回忆,他和奶奶认识后的第三天,双方就到当地政府领取了结婚证。当时所谓的结婚仪式也相当简单,奶奶穿着一身红衣,头上插满了花,被娘家人送到了爷爷家里。就这样,在双方亲戚的共同见证下,两人拜了天地。爷爷说,当时家里很穷,也没给奶奶家送啥彩礼,一提起来,爷爷的眼神中满是愧疚。

    令我们惊喜的是,细心的奶奶一直保存着他们的结婚证书。那是一张长20厘米、宽8厘米的暗黄色纸片,纸质很粗糙。结婚证最上方还贴着6张“叁拾圆”的印花税票。上面用繁体字登记着结婚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住址、结婚日期、介绍人姓名等,不仅如此,上面还印有结婚人的指纹和发证机关的印章。

    父亲和母亲的婚事,显然要比爷爷奶奶“时髦”许多。当年,在父亲工作的公社里,有一个和他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次,父亲到他家去串门,一眼就相中了他这位朋友的妹妹。回到家,父亲就向爷爷提起了这件事,爷爷和奶奶便请了媒人,前去提亲。对方的父母看了父亲以后,没有什么意见,就同意两人交往。当时通讯很不发达,两人只能趁“挣工分”的空隙说几句话,并且还很不好意思。于是,他们便偷偷约好,每天晚上8点,到村后面的小河边,一起散步聊天。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就到公社领取了结婚证。结婚那天,爸爸戴上借来的“上海牌”手表,骑着借来的自行车,潇洒地把梳着两条麻花辫的母亲接进了家门。父母的结婚证也比爷爷奶奶的先进了许多,除了一些基本的信息,还有两人的1寸黑白照片一起贴在了那张大红的纸上。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一转眼,我这个“80后”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说起我和妻子的相识,完全得益于网络。虽然身处两个不同的城市,但是手机短信,视频聊天让我们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一年之后,我带着由6辆豪华轿车组成的迎亲队伍,风光无限地把妻子娶了过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年轻一代有越来越多的发挥空间和选择方式,我们有能力、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婚礼形式。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婚礼上的这些新潮做法在体现我们性格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国家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和包容化。

    60多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透过我们一家三代的婚姻生活,我国60多年的巨大发展可见一斑。在这巨大的变化过程中,我们不止看到了婚姻的变迁,也看到了在婚姻背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泪光中的五星红旗
沙洲新城
乡间旅行
婚姻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