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胡其俊的升旗仪式

□ 本刊记者 崔靖芳 《 民生周刊 》(

    10月1日6点09分,当天安门前雄壮的国歌乐曲响起,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多达12万的群众齐聚在广场上高唱“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共同为祖国庆祝生日。

    今天,人们已见惯了阵容庞大的仪仗队,也习惯了国旗升起时相伴的国歌声。许多人开始不远千里来到天安门广场,只为亲睹国旗升起的那一刻。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自1951年至1977年的26年间,胡其俊曾经独自在天安门上演着“一个人的升旗仪式”。

    第一次升旗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按下开关,国旗冉冉升起。那个开关就是由胡其俊所在的北京电力局设计的。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电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晚,刚到北京电力局政治供电科工作不久的胡其俊突然接到通知,从第二天起将由自己负责天安门广场的升降旗任务,这让当时只有22岁的胡其俊兴奋不已。

    “30日,我配合保安供电部门一直忙到夜里3点多,后来我又到旗杆下检查了一遍电动装置,确认准确无误后才回到值班室休息,但我睡不着,心情既激动又紧张,生怕出错。” 胡其俊在其生前撰写的《永久的回忆》中这样描述他第一天升旗的情景。

    1951年10月1日凌晨,恰逢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个生日,胡其俊第一次走向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旗杆。没有嘹亮的音乐,没有整齐壮观的仪仗队,也没有人围观,更不会有人来合唱国歌。对那些曾在天安门广场体验升旗盛况的人来说,这一年国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是难以想像的。

    但是,当五星红旗冉冉升到旗杆顶端时,胡其俊却觉得全中国都能看见它。在这个不寻常的日子里,胡其俊像所有拥护者一样为新中国的生日感到欢欣雀跃。据他事后回忆,第一次顺利完成任务后,“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喝了半斤二锅头还带劲儿。” 

    从那一刻起的26年里,胡其俊便正式成为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手。每逢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国内重要会议、重大外事活动、国家治丧,他就会提前一天到天安门管理处领了旗,第二天天不亮把旗绑在自行车上,从家骑车半小时赶到天安门广场。在天安门广场上就看得见太阳升起来,等天边的太阳一冒红,他就扳动开关,在国家的心脏升起五星红旗。升完旗后,他还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再看一看,确认国旗是否升到顶了。

    做完这一切后再照常上班。升国旗只是胡其俊的一项“业余”任务,他还是北京电力局的一名普通工人,领着微薄的工资,住着平房宿舍。 

    保密的政治任务

    没有人能说清楚,为什么是胡其俊当选升旗手。他的儿女们后来猜测,也许是因为他成分好,人也上进。总之,作为无数枚螺丝钉中的一枚,胡其俊被拧在了天安门的这根旗杆下。

    那时候,升降旗时间也完全靠他个人估计。当时的胡其俊甚至买不起一块手表,作为一个“业余”升旗手,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只能以太阳升降为标准来升降旗。尽管只是目测,这种做法却被延续下来,还专门编排了“国旗升降时刻表”,由天文台精确计算时间,保持国旗和太阳同升同落。

    由于当年存放国旗的天安门管理处就在金水桥里面,从金水桥上走出来升国旗就成了胡其俊的必经之路。如今,这个路线也已经成为国旗仪仗队的规定路线了。

    1953年,斯大林逝世,胡其俊得到通知,要为斯大林降半旗。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降半旗。胡其俊并不知道该怎样执行,是降到旗杆高度的一半,还是三分之一?是直接升到半旗,还是先升到竿顶,再降下来? 

    他先把国旗升到杆顶,然后降下来,约摸停在第二节旗杆的中间位置,就固定下来。然后,他还特意跑远了,看看旗子的高度,觉得满意了才离开。这个胡其俊独自琢磨出来的降半旗标准后来也成了惯例,并被写进了《国旗法》。 

    关于升国旗,无数个第一次都是胡其俊创造的。就是这样一个与国家荣誉联系如此紧密的人却非常低调,以至于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知道他与国旗有着如此深厚的情缘。

    “对我父亲来说,升旗就像是一个组织安排的政治任务,一个默默无闻的保密工作。”胡老的儿子胡克军说。

    与国旗有关的工作,胡其俊的家人从未从他口中得知一二。唯一的记忆就是,每到要升旗的那一天,胡其俊就会在前一晚叮嘱妻子喊他早起。

    1989年10月,胡其俊退休。退休后,他对往事依然守口如瓶。胡家子女直到1993年才从报上得知父亲职业生涯中的旗手岁月。

    2007年9月30日晚,78岁高龄的胡其俊突然问家人,“今天是几号?”当得知是9月30日的时候,他对儿子胡克军说:“明天是10月1日,该升旗了。” 

    第二天11点左右,国庆节,胡老因心脏病去世,他的遗体被一面国旗从头到脚覆盖着。 

    没有多少人了解胡其俊生前的旗手生涯,而遗物却多少透露了他的信息——一面小国旗,一本总政治部出版的画册,里面有他跟国旗护卫队的合影——他肩扛国旗正步走。

    最后一次升旗

    对胡其俊来说,这项荣耀无比的“业余”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整面国旗与旗杆加起来,足足能有15公斤重,一旦旗子被雨水打湿,重量还会增加一倍。

    由于天安门广场的开阔性,一到春秋天,风就比较大,而升旗最怕风。大风极易将旗子卷起。每逢遇到大风天,胡其俊便需小心翼翼地、不停地抖动钢丝绳。为保证旗子不被大风刮掉,还要用绳子将旗杆与旗子绑牢。

    某年冬天,两尺深的雪没过了靴子,那是胡其俊记忆中“最急人的一次升旗”。为了保证按时升旗,他早早出门,一路推着自行车从右安门跑到天安门。

    无论多难,胡其俊的国旗情结也丝毫未减,一如既往。但是,再留恋也有结束的时候。

    26年后,他的旗手生涯在1977年5月2日宣告结束。国旗班代替了胡其俊,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从此告别了“业余”时代。1977年5月1日,劳动节,已经48岁的胡其俊像往常一样,再一次把国旗升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空,不过,这是最后一次。

    这一天,胡其俊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正式。他特意换上了一套涤卡衣服。傍晚,当他降下国旗,送回天安门管理处后,骑着自行车独自消失在长安街的人流里时,他自行车后座上一直用来绑国旗的绳子,空空地散落在一旁。

    一个人升国旗的时代从此结束了,北京卫戍区开始接手升旗工作。 

    国旗班先是两个人,后来增加到3个。他们身穿军装、手持国旗,那气势比胡其俊要正式得多。不过,他们和当年的胡其俊一样,每次升旗同样需要翻过护栏,才能进入升旗台。 

    1991年后,当国旗护卫队取代了国旗班,旗台也进行了改造,已经不再需要翻越护栏才能进入了。胡其俊用过的22米高的旗杆,如今也变成了32.6米,升旗的人数也从3个变成了36个。 

    相比之下,胡其俊和他那些冷冷清清的升旗仪式,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很少有人提及。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忘记了他。一个叫邢华琪的军人在自己的文章和书里,反复讲述着胡其俊的故事。哪怕在胡其俊已经去世3年以后,他仍然坚持认为,如果胡其俊一个人的升旗仪式一直保留到今天,“那将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升旗仪式”。

陈斯:情、理、法的调配师
胡其俊的升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