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一元钱善行

□ 本刊记者 崔靖芳 《 民生周刊 》(

    每天捐出一元钱,说来简单,倒也不易,贵在坚持。“用恒心修炼爱心,让爱心成为习惯”是“5·12”特大地震后,一群知恩、感恩、报恩的灾区人回馈社会的举动。

    一枚小小的硬币,却也能滴水成渊、集惠成泽。它们让孤独中的老人有了期盼,也让孩子们历经了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逛公园;第一次尝到饺子、享受美食;第一次在影院里看大片;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乘地铁;第一次祭扫烈士陵园……

    一元复始,相续以心。这些小小的硬币,在这群灾区人手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他们心手相牵、扶危济困,用爱铸就了一道灾区人特有的风景。

    拉开窗帘,早晨的阳光像个撒娇的小女孩,咯咯欢笑着将人撞个满怀。记者试探着敲开了志愿者小七的家门。

    小七书柜里挂着的如阳光般灿黄的“一元善行”储蓄袋,在这样的早晨显得格外醒目。“今天该投下第562枚硬币了,可我不急,想等到8点。因为,每天8点会有一条‘飞信’传到我的手机上。”

    “5·12”后,一群曾经受难,也曾经受助的绵阳人成立了“一元爱心协会”。

    “一元善行,助学济困”是协会组织开展的公益项目之一。在每天捐献一元钱的不断积累下,他们开始开展社会救助,为“5·12”重灾区急待救助的灾民、失学儿童和孤、老、残、病等特困群体提供援助。

    小七便是参与“一元善行”活动的志愿者之一,此刻,她正在等待参加活动以来的第62条提醒“飞信”。

    受助的不是别人

    小七给每天8点准时收到的飞信起了个名儿,叫“一元嘱咐”。

    “为贫困孩子捐款大家肯定乐意,但同时也有些担心,能不能做到坚持每天往储蓄袋里放一元钱?忙了怎么办?忘了怎么办?”小七的担心并非多余,这同样也是其他志愿者的心病。

    不过,协会秘书长张红律师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会通过手机‘飞信’每天给大家提个醒。”

    自此,小七的手机每天早上8点会准时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日日不同——是一条条先贤大德的语录。结束语却一直没变:“感谢您参加‘一元善行’,让我们持之以恒,成为爱的善行者”。随着每日“提个醒”,箴言日日不断。

    同样参加活动的另一位志愿者杨先生感慨地告诉记者:“张律师的‘提醒’信息真是太有用了,不只提醒每天捐一元钱,还提醒我少犯错误。”

    那天,杨先生正跟自已的孩子呕气,儿子一副挑衅者的架势,搞得他沮丧至极。怒火之下正准备臭骂儿子一顿,“提醒”信息到了:“每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我一下子冷静下来!”杨先生说,“我突然意识到任何粗暴的行为都将使我和孩子的距离更远。换个角度思考,就当是一次人生考验吧,他不正是在考验我作为父亲的智慧和肚量吗?”

    随着习惯的形成,起初担心无法坚持的每日一“投”已全然无需提醒,然而,每日准时到达的“嘱咐”却成了一种期盼。 

    协会约定每三个月收一次“一元善行”款。因为储蓄袋太沉,前天投币时小七将袋中的硬币清点后,换成了纸币。再等十分钟左右,她便会收到第562次“提醒”。

    “我在想,其实这日日秉持的‘一元善行’,受助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已。”小七说。

    现在给大家发飞信的是主持协会办公室工作的志愿者,她的网名挺美,叫“紫色风信子”。小七笑着告诉记者。

    执著的李大爷

    志愿者们每天坚持投进储蓄袋的一元钱积累起来,也不是个小数目。“钱虽不多,但要用在刀刃上,茶坪的李大爷就很需要我们的帮助。”小玲说。

    时逢雨季,通往李大爷家的必经之路不再如前几次干涸,有许多裸露出水面的石头可供踩踏过河。这已是志愿者们第4次踏上去往茶坪的路。

    绵阳市安县茶坪乡德胜村4组李永康系残障孤老人士,也是“一元爱心协会”的救助对象。患有胃病和关节炎的李永康老人今年已经76岁,孤零零住在一座山上。山上没电没水,房子是他挪着残腿自己动手搭成的一个不到6平方米的棚。

    这座山叫老王沟,原先山上住有5户人家,隔条河便是机耕道,河上有便桥。三年前“5·12”一场大地震,所有的房屋埋的埋,塌的塌,没剩下一间屋,桥也断了。幸存者全部下了山,后来邻居们在政府的扶持下择地重建,现在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守着一座山。

    “一元爱心协会”每月为老人提供100元资助,每季度支付一次。虽然不多,却是志愿者们的心意。为送资助费,记者跟上4名志愿者踏上了去老人家的路。

    湍急的河水从山间踏歌而来,被屹立在河中间的巨石一挡,水花四溅,水流也就更急了。志愿者们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试了试河水的深浅,水深大概齐膝,能够渡过,但轰然作响的河水还是让人心生畏惧。

    乱石嶙峋、河水刺骨,当记者还在河边发愣的时候,志愿者们已经背起记者的背包、提着鞋子,如一只只水鸟般三下两下就滑到了河对岸。

    脱鞋挽裤,跌跌撞撞终于到达彼岸。按照志愿者龙哥所指的方向,记者气喘吁吁地抬头仰望,看见了半山腰一座小木棚。

    李大爷佝偻着身子走出来,显然很高兴。

    当志愿者们把这个季度的300元资助款交给他时,老人憨厚地从口袋深处掏出钱来,说:“上回送来的还没用完呢!”

    龙哥佯装不高兴地嗔怪李大爷:“你这样可不行,有了钱,不要攒着,要多买点营养品来补补身体,多吃点肉和蛋。”

    一位姓杜的老乡说,李大爷不吃肉,蔬菜也吃得较少,很节省。

    有心的志愿者小席还给老人买来一些水果和一部收音机,并叮嘱他要快快把葡萄和香蕉吃完,还教他如何使用收音机。

    下山时大爷执意要送,拖着腿走了很远。龙哥就故意用严肃的口吻说:“不送了,你再送,我们就不喜欢你了!”大爷居然孩子般听话地停住了脚,只远远地目送,迟迟不肯回去。

    安静的小安玲

    小安玲是“一元爱心协会”的另一个救助对象。她很安静,但大人们会很容易注意到她,因为她安静得淡然、沉着,做什么事情都很专注。想跟她聊天,会发现无法聊,她只是微微笑笑,一双眼睛仿佛会说话,每每要开口时,眼里会犹豫,然后又淡淡一笑,嘴巴跟上了锁一样紧闭着。

    志愿者小蒲说:“这个孩子不知道是不是舌头有问题,因为口齿不清,经常被同学笑,还曾在放学路上被不懂事的同学打。”

    小安玲被志愿者们带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她的舌头没有问题,只是怯于说话的原因造成口齿不清。

    通过再次家访,志愿者们才了解到,小安玲的安静确实有怯于说话的因素,但主要是因为她很小时,被妈妈抛弃,因为想妈妈而哭裂了嗓子。安玲的奶奶说:“只要她使劲儿张开嘴,可以看见嗓子上的那个裂口。”

    这个习惯不说话的小女孩,却习惯微笑,从容且羞怯。妈妈生下她以后就离家出走,不知去向,爸爸外出打工,只剩下幼小的她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视力极差,多病,撑起这个家的重担就落在了这个小小的孩子身上。

    后来有一天,当志愿者小蒲叫住她,问她一些事情时,她竟很自然地回答了两句,然后微微笑笑。志愿者们这才意识到,她开始说话了。

    志愿者们决定帮助安玲做手术,让她成为一个能够正常说话的孩子。在志愿者小蒲的陪同下,安玲从永昌赶往绵阳中心医院,医生确诊为鄂裂,可以做手术。更令人高兴的是,由于医院的 “微笑列车”项目,安玲的手术费可以全部免除。

    手术很成功,今年初,志愿者们再次前往安玲家进行家访时,发现她已经很喜欢说话,一路讲了好多事情,而且每个字也都能听清楚了。

    一元复始,相续以心。“一元善行”就这样被一群在“5·12”中亲历灾难,也亲历关爱的灾区人坚持着。他们为 “5·12”的极重灾区安县高川乡、茶坪乡的100位孤残人士送去过冬用的电热毯和棉被;他们为在青海玉树地震中失去儿女、无人赡养的老人送去关爱;他们还为在日本大地震中受苦受难的数以十万计的妇女儿童每人送去一支手电筒。

    一元钱,也许是许多人懒得弯下腰去捡起的一块硬币,却被这群人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给越来越多身陷困境中的人们带去希望,就好像一掬水之于沙漠中饥渴的跋涉者一样意义重大。

一元钱善行
留守儿童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