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辛亥百年 民生使命

《 民生周刊 》(

    1911年1月30日,清政府的一群官兵在新设立的山海关检验所里,严查经陆路从东三省南下的每一位旅客,无论身体健康与否,一律留住5日。因为一场源于俄国西伯利亚的鼠疫已经在黑龙江暴发,正向整个东北地区蔓延。

    同一天,革命党在湖北的秘密组织振武学社邀集各标、营革命士兵代表在武昌黄鹤楼开会,议决将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8个月后,蒋翊武成为武昌起义的总司令,该社成为起义的领导机构之一。

    还是在这一天,因为多次组织起义失败而被迫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先生,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中华公所里发表演讲,向当地华侨宣传中国革命,筹集再次起义的款项。

    那一天,是宣统三年的大年初一,也是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最后一个春节。二十世纪中国农历的第一个辛亥年,就这样开始了它的第一天。

    史料记载,那个冬季,寒冷异常。肆虐东北数百年不遇的大鼠疫,吞噬了6万条生命,成为一百年前的辛亥年间震惊中外的民生大事。

    “虐政横行,于今为甚。必要扫除积弊,使汉族重光,亦使我中国建造共和,人人得享自由幸福。”位于纽约勿街16号的中华公所里,至今仍保留着孙中山先生一百年前的演讲记录稿。“人人得享自由幸福”“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正是这一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式起义或革命的论断——追求民生幸福,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整整一百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墙倒众人推”,本已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随之轰然倒下,一贯被“成王败寇”挟持的数千年中国历史,此刻被“民生主义”改写了。

    事实上,对于民生幸福的关注,如一根暗线,贯穿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始末。1894年夏天,年轻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便对“民生”一词有所提及。对清廷彻底失望后,投身革命、戎马倥偬的孙中山,不断修正、完善着自己的民生思想,终至将其融入“三民主义”,成为民主建国思想的核心。

    为发展关乎民生的实业,在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毅然投身“实业救国”,担任铁道协会会长、中华实业联合会会长等职,雄心勃勃地规划中国的铁路建设等,并于其后著成《建国方略》一书,描绘出了一幅未来中国发展的蓝图。直至去世前夕,孙中山仍在积极完善自己的民生思想,对于民生幸福恋恋不忘,孜孜以求。

    百年沧桑,风云激荡。

    所幸,孙中山对于民生的倡导,并未随斯人离去而灰飞烟灭。辛亥革命百年以来,中华大地虽几经风云变幻,但对于民生幸福的追求,如孕育生命的种子一般,随风播撒,渐然生根。与孙中山所处时代不同的是,1949年后,安定代替了战乱,团结代替了分裂,为民生的实质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与欣慰的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等书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乎民生的构想,从三峡大坝到北、东、南三大港的建设,再到中国铁路网的建成,这一百年前未竟的民生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在历史长河中,百年不过为一瞬。辛亥百年之际,我们重读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发觉其并未走远。而孙中山的民生理念和民生使命,仿如洞穿时空的光束,非但弥久而不熄,反在百年后,重掀燎原之势。

    进入新世纪,民生更跻身为党和政府的首务,改善民生、促进公正与和谐,如今已成为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们“为争取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无疑是对辛亥革命100周年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最好的告慰。

辛亥百年 民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