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催熟剂新探

与其说催熟剂对健康有危害,不如说它更多地影响了消费者的“幸福感”,而这些并非催熟剂之过。

本刊记者 张子琦 《 民生周刊 》(

    “一抹”就红的西红柿、“一擦”就长的黄瓜、“不涂不熟”的香蕉芒果……“催熟剂”成为继添加剂之后又一记打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锤。

    “又一次从餐桌上普及了化学知识”成了最近一段时间内最尴尬的冷笑话。

    普遍使用的催熟剂

    对于催熟剂,最近热炒的无外以下几种说法:可能有害说、完全无害说、外国也用说、不用不现实说、应当取缔说等,说来说去,其实仍围绕着一个话题,催熟剂是不是被滥用了?他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害?

    催熟剂的化学名称是乙烯利,乙烯是一种天然存在植物体中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的成熟期会达到含量高峰,起到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衰老的作用。乙烯利在水溶后会挥发出乙烯气体,加速果蔬自熟,以此达到人工延续果实的后熟期和贮藏寿命的目的。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很难在树上均匀成熟,采摘之后利用乙烯利进行催熟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技术。

    至于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果蔬已广泛使用催熟剂的目的,吉林一位菜农说:“经过催熟的瓜果卖相比较好,还可以提早上市,钱赚的也会比较多。”

    相对于三四天就会发软、干枯的自然成熟的黄瓜、使用了催熟剂的黄瓜保存期长、刺多自然更受菜贩和超市的欢迎。显然,使用催熟剂已经是果蔬产业的常态。除去类似必须使用催熟剂的果品,利益的驱使也是催熟剂被广泛使用的一大动力。

    本来作为蔬菜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客观需要而使用的催熟剂,一旦涉及到利益的驱动,它的合理性就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

    乙烯本无害 标准不给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表示,使用乙烯利催熟果蔬是保障产品供应、抵御低温冻害的通用技术手段。乙烯的催熟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植物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不是化学作用过程。“可以说,乙烯利催熟是安全和科学的。”

    罗永波教授指出,“以香蕉为例,国际上通行使用乙烯利催熟。至于催熟剂食用过量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乙烯本身是植物激素,如果过量使用催熟剂,香蕉等水果就会过度成熟导致腐烂。”

    相对于“无害说”,有专家认为,国家标准内合理使用“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可以的,但若超量、超标使用,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然而,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多少?所谓的“超标”又该如何定义呢?

    根据据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的规定,乙烯利的最大残留限量不能超过2mg/kg。

    近日,“催熟剂有害”的起源——广州香蕉分批以随机的方式被送往中国农业大学进行检测,但是其中催熟剂含量最高的也不过0.007mg/kg.。

    然而,根据国家规定,催熟剂的残留含量并未列入对农产品的检查中,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张主任也坦言,只有在有人举报的状态下,才会对催熟剂的含量是否超标进行检测。

    事实上,虽然经过检测证实了香蕉中含有的催熟剂并不过量,对人体也并无实质性危害,但是广州等地香蕉两毛钱一斤也无人问津,只好烂掉。初步统计果农损失7个亿的事实已经不可挽回。

    如果能在监管环节中就做出细致的规定,那么,果农的损失是不是可以避免?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会不会增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催熟剂建立完整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刻不容缓的。

    可信赖的催熟果品 

    对于消费者普遍反映的催熟果品口感较差这一说法,罗永波教授表示,“与其说这是对健康有危害,不如说这会影响消费者的幸福感的高低。”

    据了解,水果在口感上的差异,和水果的品种以及施肥时磷、钾含量的多寡有直接关系。

    显然,这种“淡而无味”的水果,是不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的。“所以,对于市场上通过正规催熟方法成熟的果品,消费者是可以放心使用的。”罗永波表示。

大众体育路在何方
“洋”皮国货与“国”皮洋货
破解“达芬奇”之谜
民营医院的诚信困局
特殊教育发展之窘
催熟剂新探
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路径
工资能否集体协商
非科技,不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