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朝阳春来早

本刊记者 崔靖芳 《 民生周刊 》(

    设施农业不仅从彻底上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还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将原来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粗放式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生产方式,使得农民闲时不闲,忙时还忙。

    几年前,当“设施农业”这一概念刚刚提出之时,就被寄予了厚望。并被认为是从根本上摆脱雨养农业束缚的利器,随着蔬菜农药残留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设施农业也一度被认为将成为农业走向环境安全型生产、无毒生产的必由之路。

    辽宁省朝阳市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的重点发展区域,正在全力决战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此时已进入了倒计时,距离全部完工并正式投入生产只剩下70天。

    244万朝阳农民把初春的朝阳大地当成了决战的战场,在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挥汗如雨,这里,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农建施工现场,这里,正发生着一场祖祖辈辈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传统农业的跨越式升级,百万亩靠天吃饭的土地正树立起一座座旱涝保收的温室大棚。

    用一年的时间,在朝阳市新建100万亩设施农业,是2010年夏初辽宁省委省政府为朝阳市量身定制的一项重大民生举措。

    对于这种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束缚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朝阳农民并不陌生。

    朝阳的设施农业已经发展了17年,保有量已达到85万亩。再新增100万亩,就其工程量而言,所有棚体连起来,长度可绕地球一周多。

    辽宁省凌源市花卉种植大户齐志文已在5年间拥有了20多个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齐志文大棚里的鲜花都是娇艳欲滴,由于规模效益,他种植的玫瑰花、百合花每天坐着飞机直降京沪等大都市,自然,齐志文的钱袋子也要比别人鼓得多。

    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正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朝阳新建100万亩设施农业的初衷。

    从过去简单的、一家一户式的雨养农业到现在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的设施农业,朝阳市的农业建设正在经历一场“革命式”变革。

    产业链轻松致富

    2011年新年伊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有史以来罕见的无雪冬季,部分地区旱情随之告急,这个冬天正在成为某些地区农业生产的灾难。

    对于“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辽西城市朝阳来说,这场百年不遇的“旱冬”却并未对这里的农业生产造成任何影响,这一切都得利于设施农业。

    今年的玫瑰卖得格外好。齐志文算了一笔账,一把玫瑰最高时可卖到80元,平均也可卖到40元每把,一个棚一茬花可采摘400把,除去成本,一个不到50米的玫瑰棚,年收入可达到4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当可观的。

    除了他自建的20多个温室大棚外,齐志文还联合其他几个乡的农民成立了新型农民合作社,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为其他农民提供种苗、花肥、技术指导、甚至还负责产品销售。

    “合作社是一条龙服务,农民只需要种好自己的花,管好自己的棚。而且,种玫瑰不累,一个人可以同时负责三个棚,留守妇女就可以完成,男劳力还可以出去打工。”齐志文甚至还为其他农民提出了增收的好建议。

    齐志文认为自己的成功之道就是诚信:“我跟农民签订合同,向农民承诺,一手交花一手给钱,风险我自己承担。” 

    “你应该把玫瑰产业继续做大,”朝阳市设施农业管理中心负责任人王瑞珅说。

    齐志文的玫瑰种苗大部分从云南引进,但也有一部分是自己扦插、嫁接的,他曾经同时引进过14个品种,每个棚种植一种,事实证明,很多品种并不适合在当地生长。

    “扦插的成活率还不高,但成本低,我今年还会继续做实验,成功了再推广给农民。” 

    “下次我给你拿过来一种花肥,我已经做过实验了,插花用非常好。”事必躬亲的王瑞珅被农民亲切地成为菜帮子“帮主”。

    齐志文的玫瑰销售渠道比较特殊,不走市场,直接针对中端大客户,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自然减少了风险。

    “要想做大,还要引进新品种,荷兰默尔海姆公司的玫瑰,已经被朝阳县引进,其他县区还没有推广,这种玫瑰花朵特别大,卖相好,颜色也多。”王“帮主”建议道。

    据朝阳市市长王明玉回忆,2009年朝阳大旱却是与今日完全不同的景象:在农民饮水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农地更是一片凄凉。虽是夏季,满眼望去,农地一片枯黄,犹如寒冬到来一般。

    朝阳市农业经济委员会主任盖悍疆告诉本刊记者,截至2009年7月,全市281.7万亩作物颗粒无收。王明玉市长痛心地说:“百姓用无助又无望的眼神看着土地,看着庄稼,看着自己的家园。”

    那场百年一遇的大旱,让朝阳人旱了个明白:在这样一个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丘陵半丘陵山区,农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设施化。

    时隔两年,朝阳市不仅摆脱了“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还顺利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在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同时,朝阳市的春天来的更早了。

    荒山上的蔬菜大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朝阳是一个干旱少雨、农业自然生产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换个角度看,干旱少雨恰恰日光充足、积温偏高,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生产。

    今年,朝阳市在原有的85万亩设施农业的基础上再建100万亩,全市72万农户户均一个棚还多,每棚年平均收入3万元,足以使朝阳市农民不惧天灾、不虞衣食。

    朝阳农民不向自然低头的姿态固然可敬,但更可敬的是朝阳农民新时代的愚公精神。

    段晓华竟然把大棚建在了几十米高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反射着太阳光的白花花的温室大棚。据王瑞珅说,从飞机上往下看,可以看到这些大棚像一个个小小的订书钉牢牢地钉在朝阳大地上。

    段晓华是“奋战三年,再造朝阳”农业系统功臣人物。“单从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利用荒山建大棚的精神,就足够担当这个称号了。”凌源市蔬菜花卉管理局副局长杨贺赞叹道。

    山上风很大,温度也明显低了很多,但是一进入到大棚中,就仿佛是春夏交替的时节,温度十分怡人。大棚里的黄瓜和尖椒长势很好。山上没有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大棚里的土是段晓华一车一车从山下拉上去的。大棚的后墙也很特别,竟然是嶙峋的岩石,真正的智慧来自于人民,段晓华直接把山体当作了大棚后墙。新时代的愚公正在通过移山科学种田。

    “这就是劈山造地建大棚,朝阳30%左右的大棚都是在荒山、荒坡、荒沟、荒滩上建造的,并没有占用耕地。” 王瑞珅告诉本刊记者。

    段晓华随手摘了一根他今年种植的新品种——水果黄瓜,递给本刊记者:“这种黄瓜不打农药,尝一尝,很好吃的。”这种黄瓜刺少、皮薄、口感好,在市场上的卖价也不错。  

    在山上建大棚,取水灌溉是很大的问题,段晓华在山下打井直接将水引到山上。解决了灌溉,还有人员,段晓华雇佣了十几个农民在大棚里当工人。

    王明玉市长说:“除了来自土地流转的租金外,农民还成了在大棚里挣工资的工人。”

    设施农业改变了朝阳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他们也摇身一变,由汗滴禾下土的农夫,成为大棚里绿色车间的“农业产业工人”。

    设施农业的“朝阳模式”

    从全国来看,设施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山东省寿光市在现代农业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广大农民增收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是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成功示范。甘肃省也主要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养殖暖棚三种类型为主已开展设施农业100多万亩。设施农业在国外的发展速度更快,荷兰、日本等国设施农业标准化程度、育苗技术、植物保护等技术水平都居世界前列。

    朝阳是一座历史名城,早在5000年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考古发现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整整提前了1000多年。5000年后,朝阳市人民以同样坚忍和不屈的性格经历着改革的阵痛,重塑出新的城市活力与形象。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北接内蒙,气候干旱,地表层峦叠嶂,丘陵起伏,峡谷相间,沟壑纵横,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曾经被视为贫瘠的干旱地区却带来了另一种意外的惊喜,独特的纬度和光照条件使这里成为设施农业得天独厚的发展基地,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

    决策既定,雷厉风行。从去年春天开始,成立领导小组、调整土地、筹措资金和招商引资、加大小区规模建设、提高及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技术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动作顺次展开。当时,朝阳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对此尚有一定的疑虑。朝阳发展设施农业以来,历经17年建设总面积达到85万亩,再建100万亩,是不是“不可完成之任务”?但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在市、县(区)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再加上成千上万的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广大农民群众热烈支持,仅仅过去7个月,一项看似不可企及的工程,已经完成在望。不能不说,朝阳人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设施农业建设中,解决资金是关键。朝阳市坚持多管齐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预计投放资金200亿,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招商引资、银行贷款、各级政府补贴及农民自筹,随着设施农业建设的加快推进,资金投入不断有新的增加。

    朝阳市注重突出连片规模发展,提高建设效益。一方面,从调地到建设,每个环节都突出了集中连片。全市设施农业小区规模绝大多数都已超过100亩,其中500亩—1000亩小区已经达到263处,1000亩以上小区达到121处,北票市、朝阳县、龙城区等已经规划并正在建设万亩小区,设施农业规模效应正在形成。

    从设施农业观礼台上往下望,一眼望不到边的是连成片的凌源市设施农业万亩建设现场,景象十分壮观。

    不过,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得利最多的还仅是凌源农民。整个朝阳欠发达的农业现状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朝阳市把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出“一县一品”,实现整个地区全面增收。

    王明玉市长向本刊记者诠释道:“一个县区主要生产一个品种,既便于管理,便于销售,便于技术指导,又便于配置所需资源。节省了人力物力,容易形成品牌效应。”

    目前,朝阳市已经提出了长期的发展目标。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蔬菜生产安全。设施农业要向高标准、严要求发展。加强过程管理,加强抽检,教育引导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从高附加值、长效性来看,健康安全才是长久之计。

    设施农业不仅从彻底上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还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将原来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粗放式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生产方式,使得农民闲时不闲,忙时还忙。

    185万亩大棚蔬菜差不多可满足3000万人的常年用菜。待百万亩设施农业实现之日,朝阳市将一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全年蔬菜生产基地,以及北方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百合种球生产基地,成为京、津、唐及东北地区最大的菜园和花圃。对这里的农民来说,大棚矗立之时,四季皆秋将不再是一个梦。

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朝阳春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