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杨家埠:年画的记忆

本刊记者 原金 《 民生周刊 》(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当前的现代化城市中,这句曾经耳熟能详的谚语已经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退,那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慢慢地开始仅存于人们的回忆中,现在的年味只能通过一些与春节相关的记忆与习俗来展现了。

    步入腊月,年的味道越来越浓,浓到总会让人回忆过去。在山东,上了岁数的老人,最难忘记的就是高挂的灯笼、吵闹的鞭炮、红红的春联,以及那些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年画,过去,一幅幅年画不仅仅是带着年味的饰品,更寄托着百姓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探访杨家埠

    农历虎年腊月二十八,当人们都忙着准备年货、喜迎春节的时候,本刊记者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村。杨家埠是我国民间三大木板年画产地之一,而且在2005年,杨家埠的风筝和年画被国家正式列入了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家埠位于潍坊市东北,距市区约10公里,从潍坊火车站出发,乘坐公交车,大约一个小时,就来到了位于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村。

    快要到杨家埠村的时候,离着很远的距离,就看见村口的广告牌上写着“杨家埠欢迎你”几个大字,旁边又用“年画之乡、风筝故里、旅游胜地”几个词来修饰。广告牌下就是杨家埠仿古街的入口。

    或许是因为腊月二十八已经临近春节,杨家埠仿古街上已经没有了人头攒动的景象,只在仿古街的入口处,几个贩卖烟花爆竹的商贩在地摊前等待着前来光顾的客人。

    杨家埠仿古街并不长,沿街两旁都是一些仿古式的建筑,每一个独立的庭院又都是一个店铺,很有特色,门前的牌匾上都标明专门对外售卖风筝或者年画,整条街上,全部都是风筝年画的专卖店。

    仿古街旁,就是杨家埠村。从明朝开始,这里就开始用手工传统的方式进行年画制作,后来又受到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并且在清朝时达到顶峰。在这里接近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忙于年画和风筝的制作,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村里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

    虽然接近年关,街上也没有多少行人,但还是有一些店铺开门营业,不过,有些店铺只开着门,却没有见到老板在里面。

    记者随即走进一家还开着门的店铺,十平米左右的店铺内被装饰的毫无空隙可言,墙上挂满了风筝和年画,桌子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用于观赏的小风筝和其他的手工艺品,店老板不慌不忙的做着自己的事情,打扫着店内的卫生。大概是因为即将春节,买年画的旺季早已在一个多星期之前就过去了,店内没有其他的顾客,相邻的几家店铺也是同样的情况。

    据这家店铺的老板介绍,现在马上就要过年了,各家各户的春联和年画都已经贴好,生意已经没有之前的几天火爆了。的确如此,在店外的大街上偶尔穿行而过的汽车加上大部分都已经关门的店铺,都验证了店主的话。

    退却的喧闹

    杨家埠村,一个只有320多户,1100多口人的小村庄。就在这里,每年制作的年画达2000多万幅,远销各地。

    在通往杨家埠村的大街上,人烟也相当稀少,几乎看不到行人,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声才会让人觉得早已身在村子里。仿古街西面的村落,也全部是仿古式的,青砖青瓦,独门独院,与周边其他村子红砖红瓦的建筑样式明显不同,分布整齐的仿古式庭院将杨家埠整体古朴的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村旁的一块牌子上,凌乱张贴着几张年画,旁边写着几个字表明通往印刷厂,然而记者沿着年画旁所指的路线,并没有找到印刷厂,也没有听到机器的轰隆声。据村民介绍,印刷厂繁忙的时候早就过去了,年前由于市场需要量大,工作比较忙,到这个时候了,基本上都已经停业,工人们都回家准备过年了。

    村南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是一个集生产风筝年画与民俗旅游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大观园。这里的建筑也是仿古式的,四合院结构,不过,此时这个民间艺术大观园,也只有几个留守的值班人员看护园林,春节假期的到来,让这里退却了之前的热闹,只剩下门口孤零零的雕塑。

    走在杨家埠村里的路上,记者遇到一位正在玩陀螺的老人,据这位老人介绍,有些杨家埠年画的制作还采用传统的手工技术,平时在民俗大观园里就有可供参观的现场制作。制作这种年画,一般是将刻好的人物和背景线条绘到白纸上,在木板上涂抹好染料,然后将白纸平铺在木板上,按压白纸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年画,再有一种手艺,就是采用手绘的方式来上色,但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年画数量不多。

    追溯杨家埠年画的历史,那得从明朝开始,至今已经有500多年了,在清朝时达到鼎盛。“我们这里的年画,什么样子的都有,有人物的,还有财神菩萨的,多了去了,多少年前就开始做年画风筝了。”说起杨家埠年画,这位老人显得格外激动。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杨家埠年画,“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个个都得有二十斤重,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画上的姑娘们,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脸蛋儿红扑扑,好比肥城的桃儿。”

    灶王爷年画

    在潍坊附近的民间有种说法,“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才生灶王爷。”虽然有些夸张,但却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杨家埠年画的畅销与杨家埠年画技艺的高超。过年祭灶神有很久的传统了,民间都会将灶神的年画张贴在厨房里,以祈求来年全家平安多福。

    腊月三十,家住潍坊市昌乐县南关村的陶大娘早早就将一张新的灶王爷年画贴在自己厨房的墙上,准备用一个全新的年画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

    按照这里的传统,老人们对灶王爷的祭祀是很重视的,陶大娘将前几天准备好的贡品整齐的摆在桌子上,点上香,倒上酒,恭恭敬敬的祭拜。“每年我都会这样,用崭新的灶王爷年画来迎接新年。”陶大娘到现在依然保持着贴年画的习惯,“现在一到年前赶集的时候,集市上有很多卖年画的,各种各样,什么都有,但大部分都是我们这些老人来买了。我每年也就请个灶王爷画像。”

    虽然现在还保留着贴灶王爷年画的习俗,不过,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这种习俗已经慢慢的变淡了,家住潍坊市奎文区的小申就说:“前些年老家那边还贴一些门神的年画,这几年不贴了,但灶王爷的还是有的,老宣纸的那种,财神的画也贴,不过现在是塑料的了,已经不用宣纸的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感觉年味淡了。有一位朋友这样告诉记者,在集市上的那些年画,只有老人们去买,贴在屋里图个新鲜,那些东西难登大雅之堂,年轻人是很少去买的。

    年画,其实代表的是一代人的愿望,新年来临之际,用崭新的年画寄托对来年的期盼。近年来,杨家埠年画出现了一些创新的迹象,不仅有单幅的年画,还出现了年画挂历、年画图册等,甚至在一些网站上都有售卖杨家埠年画的,而且网上的销售形势很不错。

    每年都会有春节,每年都会有回家的期盼,年味不是越来越淡,而是人们对年的期望越来越淡。于是,所有人都只会在过去的回忆中,寻找年的味道。

春节返乡见闻
幸福新观念(春节返乡见闻(一))
走出去,还是把家还?
街头歌手:为梦想流浪
小夫妻的京津双城记
年三十,有种幸福叫坚守
民俗新符号(春节返乡见闻(二))
杨家埠:年画的记忆
汽车春联新习俗
沈阳地铁:传统文化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