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深度

健康时报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小伤口大风险

易被忽视的破伤风

健康时报记者 高瑞瑞 《 健康时报 》( 2024年09月24日   第 16 版)

  9月3日,一位破伤风患者经过治疗明显好转,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副主任王传林(左一)举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受访者供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斯(左)为患者做检查。
  受访者供图

  阅读提要

  ■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

  只要皮肤黏膜有破口,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就有可能趁机而入进入人体,在局部缺氧环境下繁殖而分泌毒素从而导致发病。

  ■破伤风如果不规范预防,一旦发病,患者的疾病负担会很重,尤其是重症破伤风,不仅身体要承受极大的痛苦,同时救治费用也很多。全世界破伤风平均病死率约30%~50%,即使遇到最有经验的救治团队,目前该病的病死率也在10%左右。破伤风确诊难,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

  ■61岁的贺华(化名)感觉左腿僵硬,出现左足抽搐,已经辗转了北京四家医院均未明确病因。“患者虽有轻度的张口受限,但没有破伤风典型的苦笑面容、颈部强直和角弓反张,也没有全身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发作,破伤风相关的其他检查也是阴性的。”这让当天急诊科接诊主治医师郭涛心中很是纠结。患者到底是不是“破伤风”?

  ■一旦意外受伤,正确的破伤风预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伤口处理。建议患者受伤后及时前往医院让医生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理。第二,根据既往免疫史注射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俗称“破伤风针”。第三,根据既往免疫史接种破伤风疫苗。既往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患者,应全程接种破伤风疫苗,以建立长久的保护力。

 

  在家做烙饼手指不小心被热油烫伤的家庭主妇、后背被内衣上铁钩划破小伤口的年轻女子、工作中时常被电火花灼伤的电焊工……

  从业三十余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会长王传林,在临床上接诊过很多的破伤风患者。

  王传林告诉健康时报记者,“破伤风”是人们很熟悉的一种疾病,我国早在1978年就把破伤风疫苗纳入了国家计划免疫,已经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目前临床上遇到的破伤风患者大多是1978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也有个别患者是因种种原因没有接种过百白破疫苗接种的人群。

  一个小伤口,一脚踏入鬼门关,“破伤风”离我们很“近”

  75岁的李明(化名)在郊区独居,擅长栽养果树的他,闲暇时间总是泡在果园里。

  “平常我习惯使用角磨机修剪家中的果树,没想到两周前一不留神伤到了左手小拇指。当时我没多想,回屋止血后,简单处理受伤部位,就没再理会。”

  结果一周之后,李明感觉脖子转动不灵活,走路也不太灵便,吃饭也嚼不动了,曾患有脑梗的他以为旧病复发了。

  “患者刚来时,张嘴只有一指宽的缝隙,正常情况下一般都能张开三指以上的宽度,不仅如此,他还存在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的情况。”当天接诊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医生刘佳阳见患者此状第一时间诊断该患者为“破伤风”!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显示,非新生儿破伤风(Non-Neonatal Tetanus)是指年龄超过28天,因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

  “实际上,只要皮肤黏膜有破口,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就有可能趁机而入进入人体,在局部缺氧环境下繁殖而分泌毒素从而导致发病。铁锈钉扎伤,有异物,以及又深又窄的伤口,是破伤风的常见因素。”王传林告诉健康时报记者,破伤风如果不规范预防,一旦发病,患者的疾病负担会很重,尤其是重症破伤风,不仅身体要承受极大的痛苦,同时救治费用也很多。全世界破伤风平均病死率约30%~50%,即使遇到最有经验的救治团队,目前该病的病死率也在10%左右。

  “因为患者的情况很危急,当时我们就迅速将患者转到了重症监护病房给予进一步的诊治,并在严密监护下给予患者注射治疗剂量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并对该患者的伤口进行了彻底的清创。经过21天的抢救,患者脱离了危险,转到了普通病房观察,目前患者已完全康复出院了。”刘佳阳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起患者当时危急的情况,仍然心有余悸。

  拔除呼吸机的那天,患者李明全身肌肉不疼也不硬了,脸部表情也基本正常,脖子变软了……“我能喝粥了,我自己明显感觉好多了,终于活过来啦!”经历20天的危急治疗,劫后余生的李明再也不敢忽视这小小的伤口了。

  “破伤风”距离我们那么近,为什么诊断还那么困难?

  “破伤风确诊难,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很多患者患病后要跑5家以上的医院才能确诊,甚至我曾遇到过跑了10家医院才确诊的患者,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王传林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2023年正月初五,就在家家户户还沉浸在春节假期的欢乐气氛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位“奇怪”的患者。61岁的贺华(化名)感觉左腿僵硬,1天前出现左足抽搐,已经辗转了北京四家医院均未明确病因。

  “患者虽有轻度的张口受限,但没有破伤风典型的苦笑面容、颈部强直和角弓反张,也没有全身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发作。”这让当天急诊科接诊主治医师郭涛心中很是纠结。

  患者到底是不是破伤风?在同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和口腔科专家一起,初步排除了破伤风以外的常见其他病因之后,他们找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斯。

  “可能是临床少见的局部型破伤风。”刘斯曾参与国家卫健委《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制定工作,在他看来,患者虽然症状不典型,但符合少见的局部型破伤风表现。

  “破伤风的诊断和其他疾病的不同在于,破伤风缺少准确的检验、检查指标协助确诊或排除,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

  “破伤风这个疾病,如果医生对其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容易漏诊、误诊。”刘斯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道,“2011年,在一次创伤科和急诊外科医师参加的全国性会议上,我们对300余名参会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9%的医师不能准确回答破伤风的一级预防;75%的医师不了解国际破伤风防治指南;82%的医师对破伤风二级预防的概念模糊。这样的结果让我陷入深深的担忧之中。”

  “破伤风发病时大多比较轻,但发展成为重症就会成为非常严重的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如无医疗干预其病死率可接近100%,多因窒息、缺氧造成猝死。”王传林告诉记者,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经过积极的医疗干预,其病死率可降到10%左右,但患者治疗过程极其痛苦,而且医疗花费高,也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因此应提倡并推行破伤风的正确预防,尤其是进行破伤风疫苗的接种。

  变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非新生儿破伤风预防要精准

  “通过注射破伤风疫苗来预防破伤风,是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关注的。”刘斯介绍,破伤风诊治的核心理念是“早发现、强干预、补缺口”,即做到早期识别和诊断、加强患者的支持治疗,尤其要重视破伤风患者呼吸情况的监测和管理,同时结合患者既往的破伤风免疫史,尽早完成破伤风主动免疫预防接种,补齐免疫缺口防止再次罹患破伤风,这需要通过落实诊疗规范和指南来推进。

  我国首版《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和《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为我国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权威的防治依据。

  “人体受伤后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抗体,一是通过使用外源的‘破伤风针’来获得,该方式的优势是使用后一般都很快有效,但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就是很多小外伤的患者并不会及时就医,也就失去了获得保护的机会,同时破伤风的潜伏期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而‘破伤风针’保护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单纯使用‘破伤风针’并不能给予患者全程保护,另外外源的破伤风针有一定的副作用。二是通过使用破伤风疫苗接种来保护,该方法最大的优势是患者体内长期维持高浓度的破伤风抗体,但缺点是需要完成全程免疫(打三针及以上疫苗)。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做法是提前给人接种破伤风疫苗。”王传林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刘斯介绍,一旦意外受伤,正确的破伤风预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伤口处理。建议患者受伤后及时前往医院让医生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理,减少破伤风菌在伤口的残留,并避免形成适于破伤风菌生长的伤口环境。第二,根据既往免疫史注射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俗称“破伤风针”。外伤处理之后,对既往没有全程接种破伤风疫苗的患者,注射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可以较快速的建立预防破伤风的保护力,但这种保护力并不持久。第三,根据既往免疫史接种破伤风疫苗。既往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患者,应全程接种破伤风疫苗,以建立长久的保护力。如果曾全程接种过破伤风疫苗,距最后一剂接种超过5~10年,应加强接种一剂。

  “破伤风预防不难,关键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变盲目为精准’,要将目前临床以被动免疫为主的预防方式,变为结合患者免疫史,以主动免疫为主被动免疫为辅的预防方式来预防破伤风。”王传林认为,虽然破伤风人人有风险,人人都要重视,但是事实上它与其他疾病相比发病率并不高,在现代医学的理念下,规范的预防破伤风,几乎可以做到0概率发病,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方法、有手段消除破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