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健康时报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健康时报记者 石梦竹

《 健康时报 》( 2024年05月17日   第 02 版)

  近来,福建、广东等地在雨后的草丛、小区、公园、路边、花坛中出现了很多体型硕大的蜗牛。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翔安院区急诊科主任医师李永武向健康时报记者表示,这些大蜗牛中,很有可能就有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一定要谨慎对待,不可随意触碰或抓走烹饪,毕竟是在野外生长,非洲大蜗牛身上会携带很多病菌或寄生虫,一旦接触后需要及时清洁消毒。”

  据了解,非洲大蜗牛既是农林生产的危险性有害生物,文献记载可危害500多种农作物,又是人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必须引起植物检疫、动物检疫和卫生检疫部门的高度重视。

  李永武表示,非洲大蜗牛身上黏液很多,带有细菌。如果接触者对细菌的抵抗力弱,容易被其传染上感染性疾病。此外,非洲大蜗牛还是许多人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福寿螺一样,都可能带有广州管圆线虫。

  据了解,非洲大蜗牛广泛活跃在我国的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因为长卵圆形的螺壳的表面,夹杂着焦褐色雾状花纹或褐色白色条纹。

  目前,非洲大蜗牛已作为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