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虽不一定必然发生疫情,但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等的一系列研究发现,1992-2012年20年间共发生过19次灾后疫情暴发,其中一半以上是腹泻相关的疫情,大多是由于不清洁饮食、饮水而造成的。洪灾后传染病、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均达到非灾年的2~3倍左右。
而灾后的4周之内,是决定传染病是否暴发扩大流行的关键时期。当街边的水位逐渐退去,灾后防疫工作随之开始。防汛救灾一线的铲车昼夜无休清理淤泥和动物遗体……暴雨洪灾过后,关键是防疫,全力筑牢灾后防疫屏障。
在暴风雨中,没有人是孤岛。防汛救灾考验着我们的防灾救灾和应急管理体系。我们看到各级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不惧风雨、迎难而上。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相关部门也迅速出击,启动爱国卫生运动,切断疾病传播链条;全力救治伤员,保证灾区医疗服务供给;开展受灾居民症状监测、供水安全监测和蚊蝇等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及时发现灾后疫情风险,科学评估指导防疫工作重点。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里。要把灾后防疫之弦绷得更紧一些、措施做得更细一些,管理做得更实一些。对于民众的防疫要求更是要提醒再提醒、叮嘱再叮嘱,确保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跑在疾病蔓延扩散之前。
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以保障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有效应对;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预警疾病的发生;加强药物储备,积极储备调动抗菌素、发热镇痛类药物、腹泻治疗类药物;持续防控措施,加强对灾区人员的医疗保障和生活救助。
民众防止病从口入是首要任务,来源不明的食物绝对不要吃!生水绝对不要喝!被污染过的产品绝对不要用!周边的环境尽快清洁!皮肤感染适当用药!
当人人都绷紧灾后防疫的这根“弦”,我们相信,同舟共济,方能看到风雨后的彩虹。相关报道见本期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