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

健康时报 2023年02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医保个人账户改革

健康时报记者 谭琪欣 《 健康时报 》( 2023年02月17日   第 03 版)

  “个人账户里少的钱去哪儿了?”“医保个人账户的钱越改越少,是不是国家医保基金池子没钱了?”近日,江苏、黑龙江、江西等多地陆续启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引发热议。
  曹建雄摄

  个人账户划减的幅度是多少?

  健康时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全国各省份都已就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实施细则发文,不过个人账户划减的要求有别,幅度也并不完全一致。

  对于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各省份大体方向基本相同: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6%)计入统筹资金,即将由单位缴纳的6%中原计入个人账户的约1.8%计入统筹账户,而职工个人缴纳的2%仍计入个人账户。

  针对退休人员个账的划转方式,此前,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划入比例是其个人养老金的5%左右,改革后,部分省份每月向其个人账户划入的额度调整为全省市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至3%不等,也有地方如广西、湖南、安徽等,按当地数据测算后采取定额,规定向其每人每月划入70元左右至120元不等。

  个人账户里少的钱去了哪儿?

  “此次改革的核心关键词是‘权益置换’,即将原划转进医保个人账户的约一半资金,全部放入大的统筹基金池,主要用于提高门诊保障水平。”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王宗凡介绍,统筹基金池就是参保人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用作医疗费用报销的一个基金池。这次改革是希望通过缩减个人账户,增加统筹基金,把门诊(统筹)的池子做大,提升门诊(保障)水平,提供更好的待遇。

  根据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门诊共济保障将覆盖职工医保全体参保人员,改革后,门诊里多发病、常见病等过去由个人账户直接支付的范围,将纳入医保门诊统筹基金报销,报销比例50%起步,此外,费用高、治疗周期长的门诊慢性病、特殊病的范围也将有所扩大,这部分疾病的门诊费用也是由统筹基金支付的。

  同时,除了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参保人可以持医院外配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结算和购药,符合规定的纳入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相应的定点零售药店也将纳入。

  为何要在此时推行改革?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于1998年正式建立,设立的初衷是医疗互助共济,无论大病小病都能报销。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设立个人账户是为了减少小病小痛报销的审核流程,有了个人账户,参保人遇到小病小痛就可以拿着医保卡自行支付,而与之对应的,则是门诊就医不能纳入报销范围,因为个人账户的设立就是用来支付这部分费用的。”东南大学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张晓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据《2021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存36156.30亿元,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累计结余为11753.98亿元,占全国基本医保累计结存总额32.5%,且呈现每年递增趋势。

  随着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越来越多,问题逐渐显现。“个人账户使用效率较低,大量慢性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个人账户入不敷出,门诊费用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年轻健康人群的个人账户里积攒大量资金,花不出去。在此条件下,催生了各种各样扭曲的现象,患者为报销千方百计寻求住院治疗,普通人则在药店用它购买保健品甚至日常用品,造成大量医保基金被浪费。”王宗凡指出,现阶段,个人账户难以满足参保者的门诊保障需求。

  张晓也提到,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个人无需使用时,别人也用不了,真正需要门诊医疗保障的人群得不到更好的保障,这笔资金积累越来越多,并不利于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提高。

  “此次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此前参保职工‘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的问题,把有限的资金盘活了,用在真正需要的患者身上。改革后,原来统筹基金只管住院,个人账户管门诊,导致老百姓但凡要报销就得去住院。现在门诊也同样可以报销,不需要去住院了,统筹基金会加强,互助共济保障会更充分。”张晓表示。

  在王宗凡看来,“每个人都有年老和生病的时候,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是会长期存在的,到年老多病时,靠医保个人账户和个人积累承担是靠不住的,共济保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保险的应有之义。”

  改革后参保人吃亏了吗?

  王宗凡首先强调:“以往已经在个人账户的钱是不会减少的,从2021年的统计来看,个人账户累计结余超过1万亿,这个是不会动的,只是之后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规模有所缩小。”

  2021年4月,国家医保局原副局长陈金甫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个人账户新计入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整体保障功能降低,反而从制度上来说,共济保障更具有风险防范功能。

  “改革个人账户,不是取消个人账户,而是调整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通过制度的置换,建立、扩大、健全、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制度。减少了部分并不意味着个人的保障会损失,而是放到了共济保障的大池子里,形成了新的保障机制,这个新的保障机制的保障效能显著放大。”陈金甫表示,通过这次改革以后,当期会有两千亿的基金用于加强门诊保障,这笔钱就可以当期变为实实在在的基金投入,真正用于患病者身上。

  广东省医保局也就当地政策算了一笔账。以广州市为例,门诊共济改革实施后的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惠及2.7万参保人,人均报销金额从原来的150元增加到380元,报销比例增加153%。

  58岁的广州退休职工李华(化名),2022年11月因呼吸有啰音,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医,做了肺部CT,总医疗费用480多元。当时CT、MRI等项目还未纳入门诊统筹,李华需要全额自付。而最近,她“阳康”后又到医院做CT,发现同样的项目,自己只交了140元,统筹基金支付了70%。

  谁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从个人账户改革政策目标和制度长远发展来看,参保人群均会从这次改革中普遍获益,特别是那些罹患慢、特病的参保职工、退休人员群体,其获益远超个人账户减计额度,因为共济保障的结果往往会是减计数百元个人账户,但会报销千余元甚至数千元费用,实现政策调整改革的真正作用。”张晓介绍。

  健康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具体的改革方案中,往往对退休人员有所倾斜。如四川在职职工起付线200元,退休人员起付线150元,报销比例方面,在职职工在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报销60%,三级医疗机构报销50%,退休人员相应提高10个百分点。在最高支付限额层面,在职职工年度支付限额2000元,退休人员2500元。

  “老年人慢性病、特殊病的发生率、发病率较高,这部分人群的疾病风险要比年轻人高很多。这次健全门诊保障机制,也提出进一步增加纳入门诊慢病、门诊特殊疾病的病种,用统筹基金支付的门诊慢特病保障也会加强,这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王宗凡提到,这意味着改革过程中,退休人群受益程度会更大,受益面更广。

  2021年4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司负责人樊卫东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初步估算,这一项制度可以为退休人员减轻门诊费用负担近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