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传承千年。从古老的瑶浴到神奇的冻伤疗法,从藏族的放血疗法到蒙医的正骨之术,从维吾尔医药的食物疗法到回族的陈氏医技十法,民族医药如今依旧护佑着各族人民的健康。健康时报记者以近期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蓝本,聚焦瑶医、藏医、蒙医、哈萨克医、维医、回医,为大家讲述民族医药的故事。
瑶医
药浴疗法
健康时报记者 刘玫妍
简介:瑶族药浴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达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排汗排毒、提神养颜、防病治病的功效,对防治风湿、妇科、皮肤和伤风感冒等疾病尤为有效。
传承人:赵有辉,瑶族配药师
诊疗地点: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高华村
瑶浴,即瑶族药浴。在瑶语里,它有个漂亮名字,叫做“饶业温星”,其意为洗药浴水、增强体质。瑶浴已有几千年历史,与芬兰的桑拿、土耳其的蒸汽浴一道被誉为“世界三大洗浴文化”。
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高华村是目前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瑶浴之地。相传瑶族祖先在迁徙过程中,一直缺医少药,加上瑶族长年居住于云雾缭绕的高坡上,湿度大,极易引发风湿、伤寒等疾病。于是他们便采集草药熬成汤来洗浴健身、解除疲劳,药浴的习惯也沿袭至今。
在高华村,许多人瑶族人干完一天活,回到家里一定要泡大半个小时的药浴。从呱呱坠地到奄奄一息,瑶浴贯穿高华村民的生命始终,瑶族也成为世界著名的长寿民族。据民国《从江县志概况》记载:“板瑶好清洁,家必备一浴桶,劳作回家必药浴一次,因处深箐,又好清洁,故长寿者居多。”
族长赵有辉是当地有名的配药师,也是瑶浴的“非遗”传承人,与其他村民一样,他每天都忙着采药、配药、洗药、煮药。进山采药的路很不好走,63岁的赵有辉每次都要走很远的路去山上采药。
瑶族药浴以多种植物药配方。“黔地无闲草,处处有灵药”,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植物,是瑶族人取之不尽的医药宝藏。据初步统计,如今瑶族药浴有188种药方,主要由追风伞、半边枫、九龙藤等30多种中草药组成,主治47类疾病。
这些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将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液渗透五脏六腑、全身经络,对防治风湿、妇科、皮肤和伤风感冒等疾病尤为有效,瑶族妇女产后必洗药浴,三天后可下地劳作。不过,不同体质特征的人要配上不同药方,而这些配方自古只族内传,不为外界所知。
瑶浴是瑶族人民接待嘉宾的最高礼仪。瑶寨高低错落,山顶的泉水直接引进家家户户,烧水用的是朽木或竹节,整个瑶寨弥漫着浓浓药香。每当有客人进寨,乡亲们都会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款待。目前,高华村有60户村民建有药浴体验房,每天可同时接纳120人洗泡瑶浴。
瑶浴,已成为高华村的名片。
记者手记:瑶浴传承人赵有辉如今已60多岁了,隔不了几天,就与寨民们结伴进山采药。瑶浴是瑶族祖先独创、传内不传外。如今,懂得这种秘方的寨民,大多已步入中老年。作为传承人,他非常乐意配合媒体宣传,想让更多人了解瑶浴。
蒙医
包氏正骨术
健康时报记者 毛圆圆
简介:蒙医包氏正骨,是最具蒙古民族原创特色的蒙医字号正骨术,目前已有200多年历史,在蒙医基础上,创造了“三诊、六则、九结”的蒙医包氏正骨理论。
传承人:包斯琴,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蒙医包氏正骨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诊疗地点: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2017年,有位蒙古国的患者因车祸伤来找我,人体有24根肋条,他断了七八根,而且腿上也有两三处骨折,用包氏正骨术给他治疗一个半月后,他就可以站起来走路了。”
说起蒙医包氏正骨术的神奇疗效,第五代传承人包斯琴非常自豪。蒙医包氏正骨术属于蒙医正骨术的一部分,也是蒙医正骨术的核心,包斯琴介绍:“蒙医正骨术距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但在三千年的传承中,蒙医正骨并没有文字记录、理论基础、操作章程等。1790年蒙医包氏正骨术开始发展,经过200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包氏正骨才从理论上、操作规程上创造了蒙医正骨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在第四代包氏正骨传承人、国医大师包金山的带领下,创造了‘三诊、六则、九结合’的蒙医正骨理论。”
“三诊”是指眼看、心想、手摸;“六则”是指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喷酒按摩、对症用药、调节饮食、功能锻炼;“九结合”是指医生与患者结合、三诊与X线结合、治疗与护理结合、固定与锻炼结合、意和气结合、神与形结合、喷洒与手法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内外因结合。
蒙医包氏正骨,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疾病等。
包氏正骨术因不打钢钉、不打石膏、不做手术、损伤小、痛苦少、疗程短、功能恢复好、基本不发生合并症、费用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老百姓来就医、全国各地的医生来学习。包斯琴说,“有位台湾地区的医学生,上大学时在课堂上听老师说了蒙古的包氏正骨术,听说了我的名字,找了我12年,现在就在我这学习。”
记者手记:几多辗转,终于采访了包氏正骨术第五代传承人包斯琴医生。包斯琴医生非常感激又自豪包氏正骨术可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一直在将包氏正骨术这种蒙医技术发扬,不仅传授给蒙古族弟子,还传授给汉人弟子。
哈医
卧塔什正骨术
健康时报记者 孙 欢
简介:哈萨克族卧塔什正骨术主要采用揉摸、捏拉、摇拐、抵崴等独特手法来治疗骨折。
传承人:木胡塞英·马胡力别克,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医院骨伤科医生,卧塔什家族第七代传人
诊疗地点:哈萨克族医院
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迁徙在高山草原之中的他们,摔伤、骨折、脱臼是常见病,正骨医生们由此而生,哈萨克正骨疗法产生于17~18世纪左右,在这里正骨医生被称为“卧塔什”。
一代又一代的“卧塔什”通过给牲畜和人治疗,整复骨折和脱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正骨方法。现年67岁的木胡塞英·马胡力别克是卧塔什正骨术的传承人,作为卧塔什家族第七代传人,他从13岁开始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正骨,随后又在新疆阿勒泰卫生学院学习,数十年如一日的治病救人,让老人的手法愈见纯熟,尽管目前老人已退休,但是他还依然坚持在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医院出诊,一年365天,风雨无阻。
相比于西医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骨折,哈萨克人的卧塔什正骨术采用揉摸、捏拉、摇拐、抵崴等独特手法将骨折处重新复位。这种复位手法一次到位且安全有效,之后多采用杉树皮或柳树板为夹板固定,杉树皮具有可塑性、韧性强等优点,用它们做夹板固定,既牢固可靠,防止移位,又不损伤肌肤,保证上下关节活动。
对于畸形愈合的骨折和复位不好的脱臼,“卧塔什”们运用自己的独家“秘方”,将配好的药物涂搽在患部,使其骨痂软化、脱离,再使其重新复位固定治愈。这样的方法虽然原始,但是不用开刀,对血液运行的破坏小也不会留下疤痕。另外治疗期短,患者恢复得也快,“夹钢板需要一年多时间,而接骨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痊愈。”木胡塞英老人介绍道。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时间的同时,对于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庭来说,卧塔什正骨术最大的好处就是花费少。
从医几十年,木胡塞英老人的手艺已在阿勒泰地区远近闻名,来找他正骨的人络绎不绝,老人甚至忙到中午吃饭时都会有人跟着来家里。女儿阿尔达克担心父亲的身体,要求父亲一定要抽时间吃饭,可老人总说,这么多人等着看病,不能让他们白来,医者仁心就是如此。从最初用纱布、木板发展到现在的石膏,哈萨克族卧塔什正骨术也在与时俱进,越来越被现代医学认可。
记者手记:现年67岁木胡塞英·马胡力别克老人常年说着哈萨克族语言。作为哈萨克族医药的传承人,木胡塞英·马胡力别克希望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让哈萨克族卧塔什正骨术可以造福更多的人。
回医
陈氏回族医技十法
健康时报记者 乔靖芳
简介:“陈氏回族医技十法”是回族医药学的精华,包括熏、敷、吹、涂、抹、点、刺、拔、挑、捏等技法。
传承人:陈堃,吴忠市康复专科医院院长、宁夏伊康回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医药研究所研究员
诊疗地点: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康复专科医院
在宁夏吴忠,有一家人致力于回族医药学的整理、挖掘和研究,他们就是“陈氏回族医技十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据悉,这项技术形成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
“我是随我的祖父和父亲学习的这些技术,如今我的儿子陈人智已经是第五代传承人了。”谈到此,陈堃颇有几分感慨。
陈堃常听祖父和父亲说起“陈氏回族医技十法”第一代传承人陈进孝,曾祖父是生活于河南开封的回民,年轻时习武练功,同时采访民间艺人、民间医生(当时叫串雅、铃医、走访医),学习跌打损伤方药及熏、敷、吹、涂抹等内病外治等多种民间医术,迁徙宁夏吴忠巴闸子后,又学习鸿乐府回医术,初步总结出民间回医治疗方法,将内病外治的回族民间医疗技术加以总结应用,形成陈氏回医十技法,为民众疗伤治病。后来的第二和第三代传承人祖父陈铭、父亲陈卫川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陈氏回医十技法”,包括熏、敷、吹、涂、抹、点、刺、拔、挑等技法。
很多人问“陈氏回医十技法”跟中医有区别吗?陈堃说,“吹”就是回族医药独有的。它是把香药碾成面,用吹管把药直接吹到患者鼻腔当中,或直接吹到咽喉部、耳部,对其他治疗手段不管用的耳朵炎症有较好疗效。
“一些癌症晚期的患者,由于器官衰竭导致鼻腔出血,用填充物不能填充到这个部位,但陈氏回医能将止血药直接吹到鼻腔里,过一会儿就好了”,陈堃补充说。
都说“香药来自于回回”,陈氏回医十技法也抓住这一特色,整理出香薰药剂20余种,利用这些药物来熏,包括烟熏、火熏、促熏,也是独特的疗法。
“我以前也是一个采药娃,经常随父亲去山里采草药”,陈堃想起父亲陈卫川最常讲给他的几个故事,笑着说道:“小孩手破了,他就说‘家有金毛狗,不怕刀砍手’;见到当归,他就会引导我们‘丈夫出门三年整,今年该回来了’,这就是当归。”这样很多知识就牢牢记住了。
“前辈留下的这些优质医术得保护好、传承好,”陈堃说,他希望陈氏回医十技法能走出家门、走出自治区、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回医。
记者手记:陈堃院长的日程安排很满,几次约好的时间因临时查房、会议等原因而延后。作为“陈氏回医十技法”的第四代传承人,对前三代传承人的故事烂熟于心,而他也在努力把这些技术转化并传承给下一代。 下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