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6月15日~17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欧洲肿瘤外科学会等22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的第14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上海国际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论坛暨第四届上海国际大肠癌微创论坛在上海举行。
肠癌肝转移五年生存率达53%,最年长的患者年过90岁,率先在全国开展结直肠癌MDT诊疗模式,探索产学研一体的上海市结直肠肿瘤微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系列的成果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许剑民团队领衔的上海大肠癌肝转移五年生存率达国际领先水平。
创造生存率全国第一
近年来,大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编者注)的发病率在全国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第一位,但治疗水平并不十分理想。根据WHO数据显示,大肠癌肝转移的总体五年生存率只有12%~30%,其中无法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9个月。但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诊疗中心,肝转移手术切除率达到了35.1%,术后肠癌肝转移病人五年生存率达31%,使肠癌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达到74%,为全国肠癌五年生存率第一。
前任欧洲肿瘤外科学会主席格雷姆·J·波斯顿和美国中西部外科协会主席康诺·P·德莱尼评价这是中国综合医院对于肠癌五年生存率的贡献。
据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大会开幕式上介绍,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微创治疗的比例超过90%,主要包括腹腔镜、3D腔镜、机器人手术等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完成了结直肠癌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1500例次,居全国首位。
因此,大会主席、复旦大学普外科研究所所长秦新裕介绍,虽然目前国内的肠癌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可喜的是,肠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在全国,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在恶性肿瘤生存率的第3~5位,上海地区肠癌发病率排到了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仅次于肺癌。
MDT领衔学科合作
不断提到的肠癌生存率,得益于多学科的诊疗齐头并进。早在200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组织了专门的结直肠癌团队,2005年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多学科的团队。2015年,由秦新裕、许剑民教授领衔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一成立于2005年的中国首个肠癌肝转移MDT,成功诊治3400多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通过多种预防措施使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发生率从25.0%降至11.0%。
“50%的肠癌患者会出现肝转移,其中25%的患者在初次诊断就已经发现了肝转移,还有25%的患者会在术后出现肝转移。”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中心主任许剑民介绍,这一直是肠癌诊疗中的一个难点。据秦新裕教授介绍,肠癌肝转移无法手术的患者五年生存率接近0。
为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通过MDT模式对肝转移病人进行多学科的讨论,根据病人的情况,联合肿瘤内科、肝脏外科、放疗科等医生共同讨论为病人出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可切除肠癌肝转移五年生存率达到了53%。
据樊嘉院长介绍,多学科诊疗模式也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大特色,包括联合门诊、病例讨论以及远程MDT,涵盖结直肠癌、肝癌等肿瘤的诊治过程中,医生们都会自发以多学科讨论来减轻患者的就医成本,达到预后效果最优化。
肠癌微创链接产学研
从目前来看,肠癌的诊治是临床和学科的碰撞,同时依赖于微创器械等对于临床大支持,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诊治中心已完成超过2万例肠癌手术。此外,在2017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联合微创医疗、上海市结直肠癌微创技术中心、逸思科技,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大肠癌技术工程中心。
目前,临床微创手术中用到的大部分医疗器械都来自外企,缺少民族品牌。但大肠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微创时代,无论日本还是欧美,机器人辅助治疗都已渐成新主流,在某些类型如中低位结直肠癌上呈现其特有的优势。
2010年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开始尝试机器人结直肠癌微创手术,成为中国“机器人结直肠癌微创手术第一人”。许剑民教授介绍:“主要是从国产3D腹腔镜入手,做国产医疗器械等开发,中国的临床研究、培养中国做微创手术的人才。”
以诊疗中心来主导微创工程技术,形成临床、研究、产业、人才培养的链接式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临床对于国产医疗器械行业的反哺,还能实现微创人才培养的目标,达到技术和产业的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