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爬树,教你恋爱,教你体验死亡……这些看似奇葩的大学选修课程,却是我们缺失已久的人生必修课。
从生到死,从单身到相恋,从父母的子女变成子女的父母,在生命的各个转变阶段,却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如何看待,如何少走弯路。脱单不易,婚姻不幸,母子不合等种种生活困扰、社会问题也因此而生。
这些缺失的教育,现在该补上了。
死亡教育
生死只是过程
爱才是延续
死亡这个话题,医院肿瘤科需要经常面对,也只有在那里,才会发现,原来大家是多么的不了解死亡。
一位照顾患癌老伴的老人说:“我们计划让老伴在医院去世,如果死在家里,那以后房子就不好卖了,会给儿女添麻烦!”在大家眼里,死亡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情。
生与死,人生必经阶段。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笔下,是“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而大众对死亡的恐惧,将死亡变成了复杂、无奈、不祥、忌讳。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教授曾直言道:中国有一种“旁观文化”,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比如有时一个病人可能明知道治疗是无效的,不应该再治疗了,但是怕“别人”说三道四,指责自己不孝,家属往往会要求继续治疗。
萧莉(化名)的父亲最后的日子是在ICU度过的,去世后又直接被送到了火葬场,没能在父亲身边守候,临终时也没能跟父亲说上两句话,萧莉如今回想起来,依旧满心痛楚。“我只想握着他的手,好好地跟他说会话,道个别,但这都不可能了。”
白岩松曾这样描述中国的死亡教育:“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癌症患者来找我,都会问为什么要死的是我!”在遇到患者这样问的时候,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唐丽丽常常这样回答:“我也要死的,人从出生那天就注定是死路一条了。”
《道德经》里面有四个字“出生入死”,含义是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而去。“只要结果,奔着结果去,死就是结果。我们忽略了什么?忽略了过程,请将眼睛停留在过程上,享受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唐丽丽认为,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享受那一刻,因为生死只是过程,爱才是延续生命的唯一出路。
广州大学在2000年开设了《生死课》,探讨生与死的哲学,是广州大学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课程不仅涉及何为生死、生命品质和尊严等一系列问题,还会教你如何写遗书、墓志铭,甚至让你当堂假设自己死亡的情景。北京师范大学的《影像中的生死学》则用电影带领学生去思考“生命的态度与终极关怀的探索”,被认为“是一门非常有深度的课程”。
79岁的琼瑶女士近日发文交代身后事: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唐丽丽的儿子在六岁的时候也曾问她:“妈妈,你会死吗?”她的回答很直接:“我当然会死啊,人人都会死的。”当孩子又问:“那我想你怎么办?”唐丽丽反问道:“你说怎么办呢?”她的儿子想想说:“那我长大了结婚,就生一个你!那你也会想我吗?”“当然会想!”面对唐丽丽认真的回答,她的儿子说:“那等你长大了,再结婚生一个我, 我们就这样轮着生。”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死”只是我们的肉体的离开,而 “不亡”则是爱的流动。
两性关系
自我成长
会比爱情更为重要
女儿即将留学美国,王丽(化名)却有些担心。“一些影视作品里,美国高中生的性关系那么司空见惯,自家的乖乖女根本没这方面知识贮备!”可夫妻俩羞于跟自己的女儿谈论两性关系问题。“怎么开口啊!”不知所措!
而在国内大学校园周边,“日租房”、“钟点房”却异常火爆。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岁以下女性占一半以上,大学生成为人流的“主力军”。
一面是未婚先育,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而另一面,剩男剩女却又成为社会问题。一个小型婚恋沙龙上,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哭诉着自己是如何遇上一个又一个渣男,又是如何无法抽身,即使抽了身,又是如何不能收心。
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关于如何处理两性关系的课程,我们从小对于爱情,对于两性关系,对于性健康,只是懵懵懂懂。两性关系将伴随我们绝大多数人很长的一段时间,与其跌跌撞撞地前行,不如提前做好准备,认真研修一下这门人生课。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老师陈武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读大学有两件事情如果没做,大学就是不完美的。其一是要有为了不挂科而拼搏奋战的精神,其二是为了谈一场恋爱而默默提升自己以备那美好的不期而遇。
德国的心理学家对2473名青年进行了调查发现,第一场稳定的恋爱关系发生的年龄对于个体的性格发展和成熟非常重要。对于第一场稳定的恋爱发生在23~25岁的人,他们接下来的几年中,性格发展更为积极和健康,他们往往有更高的自尊、更好的责任心、有更稳定的情绪,同时也更加外向。
天津大学2016年春季学期推出《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不仅包括一些技术层面的“恋爱礼仪与约会技巧”,也有意识层面的“爱有自我才会赢”,更有实操,谈一场成功的恋爱。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则是公开讲授性、生育与健康的知识。牛宏超供图,
无疑,好的爱情是经营出来的。最好的爱情,是在这段爱情中,彼此滋养,彼此变得更好。而拥有爱的能力,足够爱自己,才有能力真的爱他人。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跟原来的感情决裂开始追求新的感情时,也许你在心里对自己说:“那是我还没有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其实,不是对方不够好,只是你自己还没准备好。如果我们还有内心冲突没有解决,还没有成长得足够好,我们就会在两性关系处理过程中触礁。
当然,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下:“如果我是别人,会跟自己谈恋爱吗?”能够这样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自我成长比爱情重要得多。
亲子关系
陪伴而不打扰
支持而不替代
网上流传这样一篇小学生作文:“刚考完就让我学习,学习,爸爸也治不了妈妈,不舍得凶她一句。我爸爸就是胆太小。”
母子关系,几乎是每个女性都会面临和处理的亲密关系。这既包括我们跟母亲的关系,也包括我们跟子女的关系。临床心理学家StephanB.Poulter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与母亲的关系会对我们未来的生活有多大影响。
“当一个家庭中,母亲过于强势,父亲处于弱势,这样的男孩长大以后,极有可能再找到一个非常强势的妻子,这个家庭中的男孩,也极有可能变成一个充满依赖的、退缩的男人。”心理咨询师石玉卿在分析家庭关系的时候提到,在这样的家庭中,儿子会倾向于认同爸爸的样子,压抑自我,深陷于母亲的控制当中。
在中国式家庭中,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母亲和孩子睡,而孩子父亲却常常被排挤在外,睡在其他卧室。“长久下去,一些父亲就会逐渐感到边缘化、孤立化,或者索性离家庭更远,比如经常忙得不着家。”石玉卿感叹,自己见多了这样的案例。而当这个儿子成家立业后,母亲对孩子的依恋在儿媳的到来后更变本加厉,婆媳关系恶化。
所有婆媳关系背后,都有一个成问题的母子关系。因此,让一名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前,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真人秀节目《旋风孝子》中,当黄妈妈听说黄晓明做的虾酱炒鸡蛋放了半瓶虾酱时,既没说:“你傻啊!这么咸的虾酱怎么能放半瓶!”,也没说,“我的傻儿子啊!虾酱很咸的,放一点点就可以了啊!”她只是端起儿子做的菜,仍然一脸欣喜。
“黄妈妈这样的做法,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即大人不把自己的价值观、想法、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尊重,以激发他自己的能量,相信他能成为自己,成为一个自我负责、自我主导的人。这与当下提倡的‘陪伴而不打扰’、‘支持而不替代’不谋而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妈咪打怪团创始人禹璐这样解释道。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幸运。关于母子关系对我们的影响力,心理动力学整合型咨询师苏剑锋介绍说,我们很多时候对父母的怨恨,不单单只是指向当下,而是很多过去的伤害勾连在一起,凝缩成一个情结,每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所有曾经的情绪和感受都会涌上心头,分外的难受。
可现实就是这样,没有一个父母是完美的。
在王春晖看来,每个人的内心中都会有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个孩子代表着我们真正的需求。我们与其跟自己已经老去的父母较劲,不如从现在起,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把对于原生家庭父母的期待转移到你内在的父母的身上,像你理想中的父母那样地对待你内心的小孩,从接纳照顾他的一切做起,给予他依靠、理解、温柔、关怀、勇气,这样他才会真正的长大。
安全问题
多学习几门
自救技能
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却层出不穷。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6年12月20日晚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女生在操场锻炼时不幸遇害;7月11日,云南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暑期留校期间意外身亡。
如何让自己从以往的安全教训中增长经验,免于受到生命威胁。安全教育课无疑是一条出路。
上海市已经专门制定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鼓励高校在选修课程中积极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逐步将安全教育课列入大学生基础必修课,并落实相应学分。
而厦门大学于2012年开设的“攀树运动课”,则是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我们不一定需要学会如何爬树,或者了解如何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但我们需要知道,生活中我们如何做才能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更加安全。
“很多人不注意体育锻炼,但在短时间内快跑的能力一定要有。”做了十二年刑警工作的彭琪介绍说,“我们不一定要像刘翔那样,但至少在遇到危险时还可以跑上几步,保证自己平安脱险!”
另外,现在不少办公族手无缚鸡之力,手臂没什么力量,当自己身处危险之中,需要自己拥有臂力的时候,这可是没有办法现练的呀!同样也是刑警的徐洋提醒说,适当的臂力有助于我们在地震、洪水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困境中逃生:用自己的力量搬动面前的阻碍物,为自己清出一条安全之路。“我自己的经验,不妨学学游泳。”
除了练就一些自救技能以外,“急救白金十分钟”的倡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何忠杰认为,医疗急救也是一门需要全员都会的技能。
何忠杰介绍,北京市一年由于急诊导致的死亡人数约7万左右,其中49.3%发生在院外,1.5%发生在运转途中,47.8%发生在家里。与专业急救医护人员(35.3%)相比,在大众掌握了心肺复苏之后,头五分钟心肺复苏心跳自主循环恢复的成功率(32.9%)是同一个水平 。
“理论上说,当我们遇到一个躺着的人时,你可以先拍拍他的肩,大声呼唤。如果没反应,再用10秒钟看看他的胸廓,没有起伏就是没呼吸,这时就要开始给他做心肺复苏了。同时要呼救。”何忠杰介绍,先进行胸外按压,把手掌根部放在人的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另一手掌根重叠其上,十指交叉相扣。两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按照10~120次/分的频率按压,成年人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30次,给病人吹两口气。如此循环直至成功或等待专业人员到来。
心肺复苏等生命急救技能,不仅大学生、成年人应该学会,小学生也要学。孩子们的自救、互救也对我们成年人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近来,由于全社会的努力,现场抢救成功的案例不断增多。
“学习安全知识,拥有安全意识,其实可以跟消防好好学习。”彭琪解释说,当到了一个新环境时,我们需要了解最近的消防通道的分布,消防设施的配备情况,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等。现实生活中没有可能处处有人提醒我们安全问题,那我们就需要主动去了解。
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不妨利用好这些机会,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以便让自己可以更加从容地享受安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