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5年05月14日 星期四

人工耳蜗植入并非康复

健康时报记者 黄夏歆 《 健康时报 》( 2015年05月14日   第 23 版)

  “植入人工耳蜗的手术两到三个小时便能完成,但是患者的康复以及身心全方面回归主流社会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几十年。”在近日多通道人工耳蜗发明人奥地利听力植入公司(MED-EL)举行的“暖阳·成长相伴——重度听障儿童全方位回归主流项目”发布会上,医生们分享了做完人工耳蜗后的感受。

  在近40年的临床实践中,中国的人工耳蜗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我国已有超过100名人工耳蜗手术医生,已步入国际先进水准行列。但人工耳蜗植入不等于康复,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梁巍主任表示,孩子是否康复还与特殊病例(耳蜗解剖结构异常、听神经异常),植入年龄,以及术后家庭康复等因素相关。

  “发达国家听力残疾儿童经过康复能够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随班就读的比率接近90%,而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后进入到普幼、普小的比例不足50%。”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梁巍主任介绍说,由于康复需求基数大、专业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原因,多数耳蜗植入后儿童的愈后干预、延伸服务、心理辅导等康复新需求还不能得到全面满足。

  奥地利听力植入公司在多年的深入工作中也发现,由于家庭康复支持,心理康复、入学就业指导的缺位,很多孩子植入人工耳蜗之后,听和说这一生理功能虽然得到了康复,但仍无法真正融入社会,并表现出心理、入学、就业问题等问题。比如重度听障患者由于听不到声音会把自己封闭了。在听到声音后如何让他们变得开朗,不被歧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多通道人工耳蜗发明人Ingeborg Hochmair博士介绍,欧洲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以及康复工作比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康复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有专门的语言康复软件和书籍,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除了在康复学校学习外,在家也能在家长指导下通过康复软件进行康复练习。

  “在孩子整个康复过程中,孩子的自我发展占50%,家庭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支持和支撑作用占到50%。”因此,梁巍主任建议,父母应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孩子的听力康复和语言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语言环境,对于孩子的康复很重要。

  然而目前在国内,这样的语言康复训练资料非常少,孩子的康复和训练基本都是通过康复机构完成。但根据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资料显示,截止到2015年1月全国人工耳蜗项目定点康复机构,只有256家,并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

        

  链接

  “暖阳·成长相伴”这个项目将采取专家授课+实操演示+个别咨询+微信群分享沟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四合一的家长培训模式,为家长提供全免费、长期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家庭康复指导、科普咨询、心理辅导和入学就业指导,帮助孩子真正地在身心上得到全民地康复,全方位回归主流社会。项目的执行由奥地利听力公司中国分部来负责,中国聋儿康复中心提供专家指导意见。患儿家长可以该公司联系,通过线上、线下报名的方式参与该项目。

人工耳蜗植入并非康复
视觉健康
移动医疗:解决看病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