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康时报 2013年09月19日 星期四

儿童医学科普圣经出版记

健康时报驻上海记者 尹 薇文/图 《 健康时报 》( 2013年09月19日   第 03 版)

  汤院士非常喜欢健康时报,见到记者连连夸奖并欣然题词(见下图)。

  读《十万个为什么》,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这套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科普读物,累计发行量已超过1亿册,称为儿童医学科普圣经并不为过。

  2013年8月13日,最新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首发于上海书展,近九成内容被更新。记者迫不及待地赶在售罄前“抢”了一套。作为一个从事健康科普工作的媒体人,首先打开的自然是医学卷,而医学分册主编正是大名鼎鼎的汤钊猷院士。

  同以往版本不同,这套图书的背后活跃着越来越多院士们的身影。据该书总主编、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透露,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有百余位院士应邀担任了本书编委,其中20位院士担任了各分册的主编。

  “你已经拿到了,不容易,我自己也额外定了200本,还在等它们印出来呢。”见到记者,汤老亲切地打趣道。随后,便跟健康时报记者聊起这次主编医学卷的甜酸苦辣来。

  进入80岁后,就决意不再做主编了,结果这次破例了

  今年已经83岁的汤老主编过的专业书籍无数。特别在肿瘤尤其是“癌王”肝癌方面著述甚丰,先后撰写了《肝癌漫话》,获得了2001年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二等奖,院士科普书系《征战癌王》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汤老对着办公室满满一柜的书,一本一本向记者介绍道。

  从80岁之后,汤老就决心不再主编任何著作。“毕竟年龄大了之后,思考更多的是医学尤其是癌症的战略思考和总结。也有人对我说,您主编的书只需挂个名,但我这个人不喜欢挂名,用了我的名字就要管,一管就要花费很大精力。”没想到,到了83岁,汤老却为一本儿童科普读物“破了戒”。

  “临老受命,不胜惶恐;重起炉灶,难度更大”——曾用这几个字形容自己受到邀请的汤老最终同意主编这一本书。他说,孩子们是实现“中国梦”未来的核心力量,需要让他们有一个权威渠道了解最新的科学进展。

  在这卷书的序言里,汤老写道:“有人埋怨说,到了西医的医院,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搞不清东西南北。其实,医院的看病医生就像是前台演戏的演员,还有很多人是在后台工作的。如有的人研究解剖,属于基础医学……有的人研究怎样预防疾病,属于预防医学……还有些医生研究的领域比较特殊,这属于特种医学。”

  在书稿完成后的座谈会上,同为上医校友的韩启德院士感叹,拿到医学卷全书稿件后,看到导言中“医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医学是怎么来的”“医学给人类带来什么”这三篇文章的目录,先惊讶了一下——这么大的题目,会不会太空?但当阅读了汤老撰写的这几篇文章之后,不禁深深地折服,“大家就是大家,这个主编找得太对了!”

  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希望是一个体系和思考方式

  开始进入编纂工作前,汤老和编委们达成共识,对小朋友的科普要实现“三个尽量”:现在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因此可以尽量将相关方面最新科学成果放进去(比如干细胞、器官移植);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并有趣味;尽量给孩子们留有思考空间。

  身为编委之一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缪晓辉教授对汤老的判断很是佩服。“我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以我的经验,90后和00后的孩子们接受能力可比我们当年强多了。因为今天的信息量太大,信息传递方式太便捷,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范围和深度也非同以往。因此,在阐述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时,只要在文字上处理妥当,完全不必担忧孩子接受不了,更不必担忧误导问题。”

  确定完总体思路后,棘手的问题又来了。前一版并没有单独的“医学分册”,而将原有的“正常人体分册’改为‘医学分册’,整个框架需要重订。汤老为此殚精竭虑,他决定,一定要先确定一个体系。

  汤老将自己40年前写的《发展中的现代医学》找出来作为学科框架。同时又将20年前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写的《临床医学基础研究》作为参考,突出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病毒性疾病以及外伤等六大类疾病和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调节系统。

  和上一版基本上是完全零散的问题相比,之所以强调确定一个体系,是不希望完全灌输知识,汤老这样解释,要让孩子们对医学的疾病和调节体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尽管他们长大之后不一定成为医务工作者,但是看了这本书,就能大致知道疾病和身体怎么回事,了解医学科学的思考方式,在知识结构上也能和医务人员对上话,这也算是一个老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吧。”

  搭建科普班子,比我以往组建的其他班子难度都更大

  确定思路和框架后,汤老找到了副主编叶鑫生教授,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原副主任。叶教授的加入,标志着“搭班子”阶段正式开始。

  “没想到,搭科普班子比以往搭过的任何班子难度似乎都大。”曾担任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以及中国工程院学部主任等职的汤老感叹:“有的大专家学术没话说,但科普实力不一定就好。”

  在知识结构上,他自己十分谦逊:“我做了几十年肿瘤,这一块了然于胸,但心血管等领域就没有更深入了解了。”所以,汤老找到了叶鑫生教授。因为叶教授负责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的很多工作,请他参与,有利于抓住各学科有所专长的专家。

  “我也发挥了作用,我是最早进入中国工程院的一批院士,还担任过学部主任,后来很多新晋院士我都熟悉。因此这次破例动用了点‘权威’,希望为这本书找到更多院士级的大专家来撰写。”汤老对记者笑着说。

  汤老一口气邀请了12位院士,没想到所有请到的院士,听说是给儿童科普读物撰稿,不仅都愿意,而且都十分认真。“比如戴尅戎院士,短短十分钟的报告,仿佛就能把一生的问题讲完讲明白,这种表达能力不正是大家撰写科普所需要的吗?我就直接找到他,果然他很有办法,包括小朋友可能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拟出问题又怎么回答,用什么图,都搞得很明白。” 

  老专家搭框架,中年专家则主攻难点。对于当前医学科学无法解释的话题,缪晓辉教授的处理方式是,不回避,而是直视。

  下转22版

儿童医学科普圣经出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