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强档《变形金刚3》上映之前,媒体已集体唱起《钢的琴》票房挽歌。新人导演张猛却很开心,这部电影如他所愿,“在影院趴了几天”。
“来自大城市铁岭”
7月21日,中国观众热追《变形金刚3》,院线通宵加场票房迅速升温,火爆势头足够让“年度口碑第一”的国产片《钢的琴》黯然退场。但几乎影片所有成员都感叹该片能拍完已属万幸,都没有料到有如此好口碑。
著名影评人周黎明称“张艺谋的《幸福时光》跟《钢的琴》是一个路子,但远不如《钢的琴》好。《钢的琴》没有文艺腔调,真诚又不乏幽默,比本山式幽默要高明得多”。
拿张艺谋影片、赵氏幽默与之比肩,对东北的这位新人导演,很是看重。
自称来自“大城市铁岭”的东北小伙子,在《钢的琴》之前,只有一部作品——《耳朵大有福》。2007年3月24日,他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天,该片在东北开机,他正式跨入导演行列。
在此之前,张猛在北影、中戏上学的几年,似乎什么也没有干,除了对贾樟柯、王小帅的电影保有狂热,和所有混日子的学生一样,当枪手,写剧本。
“昏昏噩噩的日子消磨意志,身心疲惫,实在混不下去了”。2004年,张猛回了沈阳老家。
张猛的父亲张惠中曾导过赵本山《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卖拐》等春晚经典小品。回了沈阳的张猛,去了本山传媒,主攻广告,为其写了春晚小品《功夫》和《说事儿》。获了春晚小品一等奖,张猛这回找到些自信,“感觉自己还可以”。
有着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和北影导演研修班经历的张猛,称“那时骨子里觉得我不是写这个东西的”,干了两年半,他从本山传媒辞职。
受刺激的编剧
这一次,他遇到了他的伯乐,韩国人崔光石。被东北人骗过好几回的崔光石,在沈阳每年的“韩国周”上遇到张猛,并喜欢上了他的剧本。因为都热爱电影,一样喜欢黑泽明、《七武士》,张猛被他狂热的支持弄得“自己都有点不相信”。
于是张猛拿着《耳朵大有福》的剧本,开始了他称之为“骗钱”的釜山电影节之旅。
2006年10月的这一次旅行,张猛深受刺激。“盛志民在那儿骗钱呢,刘浩也在骗钱呢,都是同辈。杜海滨也在釜山的海滩上放自己的纪录片,有记者围着谈话。我啥都没有,就叉个兜在那看着。”张猛惭愧自己当年在北京没能“坚持”,最后跟杜海滨连招呼都没打,“没好意思”。
那一次,《耳朵大有福》获得了优秀剧本奖,得到一笔不到100万人民币的资助,崔光石鼓励他拍成电影。虽然钱不够,但这回张猛从心底里“觉得不能再这么活着了”。
伯乐崔光石投了60万,张猛带着人马,带着没钱也要上的狂热,冲向拍摄地迪化,开始了他人生无组织无纪律的第一部电影。
《耳朵大有福》最后上了院线,影片“口碑不错,没什么宣传”,到影院跟观众见面时没有人提问,他很尴尬地下了台。
“是夏雨就可以放贷款”
到张猛的个人第二部电影《钢的琴》参赛,情况已迥然不同:“字幕放完时日本的观众立在那里很久都不走,还给了点掌声。”张猛并不擅于与记者侃侃而谈,平实的话语,含蓄地露一点喜气。
只是面对现实,张猛往往空有激情却没有体会到创作的快乐。没钱拍戏,张猛拿自己的房子去抵押贷款,银行评估风险后表示:“如果男主角是夏雨就可以放贷款,是王千源就不行!”投资方“不喜欢”这部电影。
曾一度有观众反映,陈桂林(片中男主角)雪中弹琴的那场戏,漫天飘着泡沫,太假了。
“这是我们的条件能够达到的最好的情况了。”剧组拍戏时冬天刚过去,最后也没等到他想要的感觉,只好用造雪机,但是造出来的都是雨。又不能把借的琴淋了,“没办法,只能借了两台泡沫机,把事情办了”。
王千源(《钢的琴》主演)还称“拍摄一度无法进行下去,账面上就剩47块钱我们都不知道。还是北京来探班的朋友带了两卷胶片过来解了燃眉之急。”
为了节省胶片,有时候演员说“导演我再来一遍吧”,“再来一遍胶片自己掏啊。”张猛常这样施以压力。
在厂区拍摄时,因为挡了工人回家的路,他两次挨打。外人看来,简直荒诞得可笑。但最后“我要用我的热情给主人公赋予意义”。
主演王千源称导演太鬼,“请的全是原来中戏的同学、熟人,来了就不好意思走了。”
最后都是中戏毕业的同门师兄弟,在可能拿不到片酬的情况下,拍摄就像是一个班集体去完成一部作品,大家就在一个“班集体”中,仗着哥儿们义气,把电影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