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做作的一个银幕世界,我希望能够拍一个电影,对它竖起中指。”
电影界认为第六代新生导演,常常试图用反常规的方式完成对第五代的弑父超越,许多影片都表现了一种鲜明的非主流、非常规。他们过分迷恋于自己对电影的理解,自叙色彩浓重,有时可能近乎喃喃自语,与普通大众难以形成沟通。
而今的贾樟柯,作为第六代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在迈往商业片的大潮中,如何实现亿元票房还站着把钱挣了?
亿元筹拍《在清朝》
4月28日晚,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二层,一场关于电影的对话刚结束,作为嘉宾的贾樟柯正欲离席。两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子从座位上起来,慌忙往门洞跑,逮着贾樟柯,略微紧张的表情里,更多地透露着激动、亢奋。
其中一个男孩低头对贾讲着什么,41岁的贾边听边走着,男孩没什么准备,却极其想聊天,一点也没有与眼前这位谈话的是位著名导演的隔阂。谈着谈着,贾被拉到了电影中心一层水池景观的转角,被“单聊”起来。
在中国“著名”导演行列里,贾樟柯是少有的跟青年人没有界限的一位。
当晚,一身素净的黑色外套,贾樟柯微微靠着沙发椅,内里蓝色的T恤紧裹着,显出些肚腩。
与朴实素净的外表比起来,贾樟柯的话语,色彩性总是更浓烈一些。还和十年前那个拍摄《小武》、《站台》的青年一样,言辞激烈,抨击做作的银幕影片。
“那个时代,银幕上的主流电影是虚假的,它不容纳中国人的生活,没有真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困境,这不单是假了,那样做作的一个银幕世界,我希望能够拍一个电影,对它竖起中指。”
当被问及为什么常以现实角度来拍电影,贾樟柯毫无犹豫讲起糙话。
显然,观众似乎更喜欢这种打开禁忌的风格,数次鼓掌以示痛快。
不想当晚23点,贾樟柯发了条参加活动时的微博感受“参加对话某电影节活动,我没有什么新观点可谈,最近不参加此类活动了”。
言下之意,对不断被问及的“电影追求”,贾不愿更多地强调。
事实上,一系列现实电影的尝试之后,贾樟柯早已走得更远。
贾樟柯向媒体透露 ,今年8月将开拍首部武侠商业片《在清朝》,影片将镜头聚焦到1899年-1911年的晚清。不同于《小武》《站台》等贾氏电影风格,商业纪实的调子更为浓厚。
“我的作品获亿元票房对我来说不是难题。”一直以拍文艺片见长,却让影院不想上线的“文艺”导演,甚至“狂”了起来。
与以往不同的是,该片不仅投资上亿元,且与能在商业片与文艺片之间自由行走的杜琪峰共同完成。显然,贾樟柯试图解开商业和艺术、时尚和理想无法兼顾的“中国式”难题。
丢不开那点儿情结
“如果我的电影不能在中国上映,它们的影响力就等于零。”
即便在国际各大A类B类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贾樟柯最大的夙愿,还是在中国。早年间的禁拍,直到2005年5月,其影片《世界》才终于在国内公映。
贾樟柯早有拍商业片的计划,《世界》之后,陆续拍有《24城记》、《海上传奇》、《语路》等作品,评论认为《24城记》这样的“剧情片”太直白、造作,《语路》虽然鼓励青年导演拍片帮助大家寻找梦想,商业纪实的味道则更进一步,只是其作品已经没有了《小武》的凌厉与深刻。其商业风格的片子,被作为文艺作品来解读。
与当年张艺谋一下从文艺片,转换到极致的商业片气息不同,走向商业片山头的贾樟柯,似乎总抛弃不下自己内心那点儿质朴、又忠实的情结。
电影主题对话上,有人直接质疑“虽然电影可以改变社会,但在无孔不入的商业化、在不考虑承载社会职责和行为意义的格局下,电影会被拉下水”,贾樟柯毫不思索地答道“总不至于全军覆没吧”。
贾樟柯说,即使是一部商业片,《在清朝》依然保持自身对文艺片的动因和愿望。
“你到底有没有想清楚究竟是打算拍一部文艺片还是一部武侠片。”商量《在清朝》的剧本创作,每次贾樟柯一写完,杜琪峰便会问他。
杜琪峰说,他们的观众,可能是忙碌了一天的厨师,可能是难得有假期消遣一下的工厂工人,他们需要看到的是直观的情感。而这种创作思路,是他曾经不屑一顾的做法。
但,他要拍的,是商业片。贾樟柯得超越他过去可以没有剧本就开拍,叙述方法个人化、讲究娓娓道来,又不失含蓄的方式。
如今,必须得五六分钟、三五场戏内打动观众并吸引他们看下去。
除去剧作思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磨合期,选用明星,武术指导共同配合拍片,都将是新的挑战。
似乎他必须要懂得拿捏商业、与内心情怀的平衡。
“缺钙”的青年电影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青年电影终于开始挑战“市场”。
有人说,中国电影环境,正遭遇着超过20年的文化霸权。10多年前,第五代导演已经牢牢掌控着中国电影的话语权。如今10多年过去,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们依然还是电影市场的顶梁柱。
但张艺谋们在那个公众热爱以道德高度评判影片的年代,经历过翻天涛浪式的公众讨伐:背弃初心,影片商业逢迎。
贾樟柯却没有遭受观众们的口水,媒体圈儿、青年们似乎对他总是格外宽厚。
作家阿城在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提到第六代导演时,予以肯定:第六代终于开始专注人了,摆脱了他们以前的导演宏大叙述的习惯。不过总觉得他们好像有点骨质疏松,在他们成长、包括电影成长过程当中缺营养,缺紫外线,所以钙不够。
艺术评论家黄燎原则认为:“他们几乎是在一种挤压似的锻造车间中成长起来的。生而迷惘,生而无奈,又生而勇敢,生而团结,在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他们无知无畏地成了人。”
如果说第五代导演们在确立自己的地位后更擅长选择“政治正确”的路线来稳固江山,那么贾樟柯似乎都不太在乎去迎合所谓的“政治正确”。
“对导演和创作者来说,你要有坚定的价值观,用你所认为的政治正确来对抗强加给你的那些政治标准,这是个人的选择,我觉得真的不难做到,大不了不拍电影,沉默又不会死。”电影谈话现场他这样回答。
也许电影界的评论都不算什么。就像贾樟柯也并不认同第六代的定位。
有人说十年以后,贾樟柯或许会成为另一个张艺谋。
对此,贾樟柯不以为然:“我们方向不一样。我自己的口味还是在一个年轻电影文化的定位上,我希望自己能多拍几部影片。”
影片《在清朝》的剧本创作上,贾樟柯依然坚持:“难道文艺武侠与商业不可以中和吗?”
最后,杜琪峰也认同了贾樟柯的观念。称没必要拉贾樟柯来硬干一部商业片,商业片导演多了,那又何必“非贾不可”呢?
但贾樟柯是否也能站着把钱挣了,无可猜测。
多年前,法国南特小镇,刚展映完《小武》的贾樟柯,向侯孝贤坦露自己《站台》的创作困境,侯孝贤说:“你明白为什么吗?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个处女作导演,你已经有了电影经验,在创作上你必须面对自己的过去。每个导演都要过这一关。”
青年的贾樟柯,也在抗争着自己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