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百年清华

治国理政清华样本

《 京华周刊 》(

    “在茫茫人海中怎么认出一个清华人?”这是经济学家、清华教授李稻葵某次活动中向在座清华人的提问,这或是对清华使命另一种形式的追问。

    三年前哈佛商学院百年庆典活动主旨是“领导力”,庆典活动横幅就写一个问句,“谁来领导?”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培养未来社会有所作为的领导者,对世界上每一所历史悠久声名卓著的大学来说,从来都是抱负所在。清华当然不会例外。

    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不仅是清华的追求,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清华人铭记“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做第一等事业,做中国的脊梁”,百年剧变,百年沧桑,历数清华17万毕业生,其阵容之强大,中国大学中再难出其右。百年剧变,百年沧桑,当下中国,不仅在经济,越来越多的领域,对世界的影响日益重要。中国的领导者,必然也要担当整个世界的责任。百年校庆时召开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上,顾秉林校长发言表示: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清华使命的基石。今天,为世界服务也就是为中国服务。

    未来世界的领导者,正坐在今天的大学课堂。“大学”一词University拉丁文词源含义为“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大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国家的运转模式,大学发展的方向就是这个国家未来的方向。我们把如此多的关注和探究投向百年清华,是因为,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我们怀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想象和盼望。

    清华走出的九常委

    在中国政坛,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像清华大学这样影响高层政治。清华大学迄今已走出九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校友名单上,原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是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朱镕基是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中组部部长宋平、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均是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百年清华 中国模式”论坛上,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特别回应了《京华周刊》记者“清华何以成为政治家摇篮”的提问,他说:“改革开放时代提出四个现代化,应运而生的必然是选择在这方面有特长的人,清华大学是我国在这些领域最优秀的,时代使清华学生能站到台上。”

    本刊记者  陈城  综合报道

    4月20日,距离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还有四天。《京华周刊》记者从南门步入清华园,恰巧目睹胡锦涛总书记的车队缓缓滑过。

    胡锦涛一行很低调,他的到来并没有打乱清华的节奏。没有横幅、标语和鲜花,除去出于安保考量的部分道路管制,清华校园和平日没有任何区别。午间时分,自行车大潮再次涌来,平静写在清华人或苍老或稚嫩的脸上。

    这正是这所大学性格写照,一百年历史积淀下的厚重,赋予清华不事张扬的个性。2008年,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曾对这种精神有过精辟的诠释——“循常理,不跟风”。

    清华的声名更多体现于华罗庚、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叶笃正、吴征镒等一批学界翘楚。

    “很多人不知道,清华学生中有八位成了政治局常委”,两位戴眼镜的大学生望着车队热烈交谈着。一旁推自行车的老教授接过话茬:“还有1977年的副校长胡启立,咱们这里共走出了九位常委”。

    清华大学迄今已走出九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校友名单上,原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是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朱镕基是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中组部部长宋平、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均是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重温清华足迹

    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均毕业于清华大学。

    4月20日视察清华大学,胡锦涛总书记特意回到水利系。 

    清华大学水利系设立于建国初期,为中国水利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40多年前,胡锦涛曾在水利系学习工作九年,留下青春年华。

    走进熟悉的旧水利馆,胡锦涛与做实验的学生观察水流运动,还登上平台观看水电站水力学模型。他勉励学生说:过去我们常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水利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农业领域,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你们将来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

    新水利馆是胡锦涛曾学习工作的地方,在大厅里,他与1965届水利系校友见面,一起高唱了水利系系歌《水利建设者之歌》,“从那黄河走到长江,我们一生走遍四方,辽阔的祖国、万里山河都是我们的家乡……” 睹物思人,胡锦涛感慨地对老同学们说:“回想当年,我们在清华园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度过了难忘时光,结下了深厚情谊。”

    此前参观新落成的校史馆时,胡锦涛还收到顾秉林校长赠送的一份特殊礼物——他在清华时的学籍卡。

    时光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52年前。

    1959年9月,年仅17岁的胡锦涛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他和夫人刘永清当时是同学,虽然年龄在班上最小,两人却品学兼优,兴趣爱好也很广泛。胡锦涛是出了名的高材生,大学六年,一门功课4分外,其余全得了5分。他还是才艺兼具的文艺骨干,担任过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舞蹈队团支部书记。

    靳东明是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大学时曾跟胡锦涛同宿舍一年。靳东明回忆,他和胡锦涛相识于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1960年暑假后,学生文工团舞蹈队陆续来了冶金系的黄辰奎、水利系的胡锦涛、建筑系的尹婉秀、马丽、黄邦杰和化工系的刘密新等同学。在文工团他们相处了五年光阴,舞蹈队里的胡锦涛、黄辰奎和靳东明还先后入了党。

    1964年,胡锦涛任学生政治辅导员,为此他推迟了半年毕业。

    清华校友高晋占撰文回忆了几位政治辅导员的关心:(文艺社团)集中后,文艺社团党支部书记印甫盛和胡锦涛来到各个宿舍看望新来同学,问长问短,还摸摸被褥。过了几天,他们来到3021室找我,手中提着一团棉花,对我说:“注意到你的被子很薄,组织决定补贴你一斤棉花,你把棉花絮进去,别冻着了。”历经多年饥寒,听到温情话语,高晋占感动得差点落泪。

    1964年10月6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刊登一篇题为《上了生动的一课,毛泽东思想的颂歌》观后感。文章写道:看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从内心感到:这不仅是一场很好的歌舞,而且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巨大史诗,是党领导下的四十多年革命斗争的缩影,是对我们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它赋予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清华大学学生胡锦涛。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清华大学就一直坚持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培养一批又红又专人才。1952年起,蒋南翔担任清华大学校长14年之久,他曾对学生说:有一句口号,说“清华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应当说,我们不仅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我们还是培养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接班人的,包括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将在你们当中产生……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清华历届校系领导中多数学生期间曾任政治辅导员,清华走的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中,也有不少有政治辅导员经历。

    毕业后,胡锦涛一度留校任教。1968年,他奔赴大西北,在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当一名普通技术员。1974年调任甘肃省建委秘书。胡锦涛曾在贵州工作三年,调往西藏前夕,他当面委托贵州清华校友会会长,向校友们转达未能向大家辞行的歉意。

    到中央工作后,胡锦涛仍与同学们保持着友谊,他经常亲自接电话,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并且交代,有事若找不到他,可找永清。

    2001年4月29日,胡锦涛随江泽民等同志出席清华建校90周年大会。

    2002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抵达清华大学演讲,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讲话中特别提到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奋斗不止……”

    2002年岁末,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胡锦涛见到台盟中央名誉副主席陈仲颐时,上前紧紧握手说:“我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学习时,上过陈老师的课。”

    2007年4月28日,胡锦涛给95岁的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从一九三七年归国至今,七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

    2008年5月10日,参观位于日本大阪的松下电器公司时,面对来自清华大学的松下奖学金获得者,胡锦涛热情地称他们为“我的学友”,并提及自己的女儿也曾就读清华。

    不忘师恩、不忘清华,成为胡锦涛最真实的情感写照。

    吴邦国比胡锦涛低一届,1960年至1967年就读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3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也回到清华,祝贺母校的百年华诞。 

    电子工程系旧馆,是吴邦国多年前学习工作的地方。见到守候着的张克潜等老教授,吴邦国快步迎上前紧紧握手;走进系馆,吴邦国回忆起求学时的经历。尤令他高兴的是,见到了惦念已久的恩师吴佑寿院士,还有当年同为学生辅导员的丁晓青教授。吴邦国感慨说,能回到自己原来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看到很多老师、当年做辅导员时曾辅导过的同学和现在的学生,看到86岁高龄的吴佑寿院士身体还是那么健康,整个电子系也呈现出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感到非常高兴。

    在清华大学老图书馆阅览室,吴邦国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来图书馆上自习是否还提前抢位置?当得到“依旧如此”的答复后,吴邦国满意地点点头说:“清华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传统,具有很好的读书环境,正因如此才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 

    吴邦国向清华大学提出了期望:衡量一流大学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了多少人才,推出了多少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这样的学校应该走在前面。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清华大学完成了本科和博士阶段的学习。

    习近平与父亲习仲勋的命运紧密相连。“文革”期间,习仲勋被打倒。1969年,16岁的习近平到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六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磨砺了习近平,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终获批准,后来还当上了村支书。

    但他最大的梦想还是去大学深造,当时清华大学在延安地区有两个名额,一个分给了延川县。报大学的时候,习近平三个志愿填的都是清华大学。当时“身份问题”是道槛儿,刚刚解除监护的习仲勋被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劳动,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这样,习近平才如愿以偿被清华大学录取。

    1975年到1979年,习近平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分配到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担任秘书。1982年,习近平去往河北正定县工作,此后在福建多地任职。1998年至2002年,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又重回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在职学习,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2004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正是他的力促,浙江省和清华大学共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006年4月,清华大学浙江校友会成立。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以校友的名义致信祝贺。 

    今年4月6日,习近平听取了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校党委书记胡和平的工作报告,对清华百年华诞表示祝贺:100年来,清华共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造就了许多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朱镕基、黄菊、吴官正,不忘母校精神

    清华校友中,朱镕基是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是十六届政治局常委。

    4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门前大批师生翘首以盼。当满头白发的朱镕基走来,人群爆发出欢呼声,“老院长好”、“学长好”。已经很少在公众露面的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黑色外套、笑容和蔼,再次标志性地抱拳致谢:“我给同学们讲两句话:谢谢同学们,谢谢您们。清华万岁,清华经管万岁!”

    朱镕基担任经管学院院长达17年。1984年,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他受邀任经管学院首任院长,后调任上海,出任国务院总理后,政务繁忙的他来清华的次数已经很少了。2001年6月, 面对在场的5000多名师生,朱镕基向清华做告别:“今天,我告别清华,以后就很少来了,实际上,就是不来了。但是,请大家放心,我的心永远留在清华。”在清华,朱镕基亲自带过四个经济学博士生。其中,杨宏儒曾任北京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赵平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朱镕基考入清华大学,比胡锦涛早12年。

    1947年,以湖南籍学生最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朱镕基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他所在的51届电机系更是英才辈出,仅院士就出了四个。在清华,朱镕基成绩优异,参加一系列进步运动。

    清华园还见证了朱镕基和劳安的爱情。朱镕基曾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清华电机系58届师妹劳安也唱一嗓好戏,两人对京剧情有独钟。据说,朱镕基与劳安的结识,得益于朱镕基一位中学同窗好友牵线。朱镕基对这位清华师妹兼夫人充满感激,他曾经公开说过,“她(劳安)很可爱呀”。     

    法学家郭道晖,和朱镕基是清华大学的同乡加室友,郭父郭德垂与朱镕基还有师生之谊。郭道晖曾撰文回忆过往:朱镕基初进清华时,集中精力学习功课,博览群书。电机系的功课当时在全校是最难的,他却应付裕如,是班上的“业务尖子”之一。但他自己也并非埋头读书,不问政治。他很注意看报,关心世界大事和国内政局,视野广阔。     

    朱镕基上大学虽然选择工科,但对文科表现出浓厚兴趣。朱镕基曾坦言:“不喜欢工程,因为英文好,喜欢文科,老想着转系,不过没转成。有人说没转成是对的,因为国家后来还是重视工科的。”1948年,他在清华大学参与主办过一份名为《晓露》的校内油印报。他身兼数职,采写、刻板、复信,乐此不疲。1999年春节前,朱镕基见到时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公报》著名战地记者吕德润时,高兴地说:“你曾经是我的偶像。”

    郭道晖还记得,1948年春的一天,他偶然从北平一家报纸副刊上读到以“容基”笔名写的一篇散文《谈爱与憎》。文中朱镕基援引了高尔基《母亲》、曹禺《北京人》、李广田的诗和托尔斯泰《复活》中论爱的格言,可见文学功力深厚。特别是他有感于自幼失去父母天伦之爱(朱镕基是遗腹子,九岁丧母),提出“爱与憎要分明”,要以新的历史观、人生观去“自我牺牲”地热爱广大人民,令郭道晖印象深刻。    

    在熟悉朱镕基者看来,这种自我牺牲的志向与勇气,或许可以从思想根源验证50年后总理任上那段名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也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镕基早年革命精神也是清华熏陶出来的,他曾回忆说:“我非常敬佩朱自清先生的为人,很喜欢听他讲话。我敬佩他为人的那种廉洁和谦虚。我还清楚地记得朱自清先生在同方部的一次讲话,音容宛然。我们也很喜欢去张奚若先生家里,坐在地上,听张先生纵论天下,大骂国民党。”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朱镕基披露了与“人权卫士”、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一次谈话,“我比你大10岁,当我冒着生命危险同国民党政权作斗争,参加争取中国的民主、自由、人权运动的时候,你还在上中学呢。”

    朱镕基提到的人权运动指的是1948年4月,北平掀起了“反饥饿、反迫害”的“四月学运”风暴。他正在清华大学就读,参加了护校纠察队,接触了大量解放区传来的马克思理论。

    1948年冬,朱镕基加入了秘密进步青年组织“新青联”,加入革命组织的朱镕基,智慧和才干得以施展。据同学孙骆生的回忆,1948年12月15日清华园解放后,组织上曾派他和朱镕基、蒋企英等人,前往被围的北平城郊,动员傅作义部队家属进城。    

    1949年10月,朱镕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党员宣誓仪式上,他被指定为新党员的代表。1950年下半年,抗美援朝开始后,朱镕基是电机系党支部里第一个自愿报名参军的。后考虑到工作需要,党组织没有批准他参军。    

    1951年,朱镕基被推选为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他的演讲出口成章且极富感染力,团结了一批清华同学。那年,朱镕基结束四年清华学习,奉党委之命与三百余名清华毕业生奔赴东北。  

    朱镕基曾多次提到51届电机系这个优秀集体。

    2006年5月2日,清华电机系毕业55周年的同学聚会,朱镕基特意提早结束外出赶回北京。他不仅携夫人出席,连女儿朱燕来、儿子朱云来都来了。有同学回忆“几十个同学里,携全家到场的只是个别,可见他很重视。”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1959年进入清华大学动力系学习,随后三年又攻读了研究生。从清华毕业后,他成为湖北省武汉市葛店化工厂一名普通技术员。

    吴官正与胡锦涛同届不同系,同属“5字班”。

    5字班,指的是清华大学1959年入校,1965年毕业的六年制本科生。他们在校时前未赶上“反右”、“大跃进”,后未遭遇“文革”,很多人后来成为国家栋梁。“5字班”不仅出了两位政治局常委、三位正部长,还有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最成功的一届”。

    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负责人张振明,曾编辑过吴官正两部著作《汉水横冲》和《正道直行》,与吴官正有过多次近距离接触。张振明曾如此评价:“作者出身贫寒,家里三代都是贫农,没有人踏进过学堂的门。解放后,他有机会跨进了学堂。从小学到中学,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奋读书,于1959年考进了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大学毕业担任工厂技术员后,他“拜工人为师,和工人们一起出大力,流大汗”,这位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工农牌的大学生”。

    2001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特地将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邀请到济南,就加快核能海水淡化工程项目商谈合作。  

    担任中纪委书记的重要岗位后,吴官正依旧不忘母校。他多次与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专家学者座谈,听取建议。

    已故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也对母校寄予深情。   

    黄菊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63年在上海人造板机器厂参加工作,调任中央之前在沪工作近40年。    

    2001年4月,清华大学九十年校庆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特地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说,90年水木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在教育、科技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不凡的业绩。

    姚依林、宋平、胡启立,凝聚革命感情

    原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中组部部长宋平、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是清华校友,均为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与上世纪30年代就读清华的姚依林、宋平不同,胡启立清华履历是1978至1979年,他担任了两年清华大学副校长。     

    宋平1935年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肄业后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在清华大学,宋平结识了同岁低一届的陈舜瑶。

    比朱镕基与劳安,胡锦涛与刘永清更早,宋平陈舜瑶也是在清华园收获了爱情,他们对母校有着很特殊的感情。建国后,宋平长期在甘肃等地工作,后调任中组部部长,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陈舜瑶后来成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百年校庆前夕,顾秉林、胡和平一行专程到宋平陈舜瑶家中看望。同为94岁的宋平和陈舜瑶,对母校百年校庆表示祝贺,他们希望学校能以百年校庆为契机,认真总结凝练办学理念,更好地传承清华精神与文化,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无论在中央领导岗位,还是退居二线,宋平对清华的感情始终未减。    

    1990年1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到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看望全所教职工,还祝贺核能科研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2004年4月,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写的《清华革命先驱》(上下册)出版,宋平题写书名并作序。     

    2006年,为记录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的贡献,《蒋南翔传》出版。作为蒋南翔在“一二·九”运动时期的战友,宋平题写了书名。

    与宋平一样,姚依林也是政坛上的老一辈清华人。姚依林于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在地下党员的影响下,他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抗击外敌入侵。1935年11月,姚依林加入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北平学联秘书长、党团书记。  

    姚依林是“一二·九”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日本向华北发动侵略,姚依林和彭涛、黄敬、郭明秋等人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和直接指挥数千名北平爱国学生,冲破国民党反动军警的阻挠,举行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学生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1936年5月,尚未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姚依林,被党组织调到天津工作,任天津市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领导了各界的抗日救国活动。

    建国后,姚依林长期主持财政等工作,历任商业部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

    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启立也从清华走出来,不同的是,他在清华的履历是两年副校长。胡启立1946入读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毕业于机械专业。1977年至1978年间,他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后调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后担任天津市委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

    4月20日,在“百年清华 中国模式”论坛上,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特别回应了《京华周刊》记者关于“清华大学何以成为政治家摇篮”的提问。他说:“改革开放时代,我们国家提出口号是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应运而生的必然是选择在这方面有特长的人,清华大学是我们国家在这些领域最优秀的,这个时代使清华学生能站到台上。”

    赵启正还对本刊记者回忆在上海担任市委组织部长时,与几位常委(江泽民、朱镕基、黄菊先后任上海市领导时,赵启正任组织部长)同在一层楼的经历。赵启正谈到,当时挑选出的优秀干部大都是来自国防战线、教育战线、科研战线工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来更多学法律、政治、哲学的人将成为治国之才。“清华的学生还要努力!”

    据清华大学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清华校友中,省部级以上干部超过280人。这一数据还将持续增长。

    (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清华新闻网等相关报道)

百年清华
“治国理政”的清华传统
光有“行胜于言”是不够的——专访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
感恩、反思与展望
他们说清华
清华精神与中国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