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未来传说·心理学解释

借2012发泄一下

本刊记者 郭田珍 《 京华周刊 》(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次大的灾难之后,都会有世界末日的大讨论,这是公众恐慌焦虑情绪的集体宣泄,是族群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大海发怒了!海水咆哮着奔向岸边,所到之处,攻城掠地。

    发生在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的日本9.0级地震以及引发的海啸,让无数人相信,2012真的要来了。恐慌、焦虑、无奈,甚至期待的心理在普通公众内心升腾、弥漫……于是,出现了抢购风潮,出现了醉生梦死,就连台湾的色情业,也在宣扬“世界末日将至,尽情的享受人生吧!”

    每次大的灾难之后,社会上都会出现一股由恐慌导致的焦虑,关于末日的话题就会甚嚣尘上。“每次大的灾难之后,都会有世界末日的大讨论,这是公众恐慌焦虑情绪的集体宣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EAP签约咨询师和心理测量师王建一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孩

    虽然认可患有末日情绪的人很多,但是至今在实践中尚未接到相关心理咨询,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卢悦博士对此略感欣慰。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说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末日情结还没有严重到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

    在分析末日情结出现的原因时,卢悦说,人就像一颗洋葱,外面有一层比较厚的皮,但是一层一层拨开,里面就会越来越脆弱。灾难充当了剥掉洋葱皮的角色。那一瞬间,每个人都会暴露出很脆弱的一面。在那一瞬间,我们都是孩子,像小婴儿一样非常脆弱。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非常非常小孩子的部分,我们往往把这部分给忽略了。所以一旦出现创伤、灾难或者其它重大事件的时候,我们在一瞬间就会被击溃,情绪完全崩溃。那一瞬间,我们就像小孩子一样特别的无助。”

    在卢悦看来,这种崩溃或者无助的感觉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下,我们就会相信一些非常荒诞不经的话。一定会相信某种神奇的东西,就像小孩一样,他会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神奇的能力、超能力。

    这次日本地震引发的国内抢盐潮,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因为普通老百姓对核辐射没有常识,所以就会听信“吃加碘盐能抵御辐射”等谣言,从而出现抢购潮。

    王建一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在不利的处境下,人很容易把负面的东西串起来,形成自我逻辑。最近灾难集中爆发,日本地震海啸以及火山喷发,加之,中东地区战火不断,因为大家对地震海啸产生的原因不是很了解,对核辐射也没有一个科学的认知。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地球要出问题。所以末日情结是人类受刺激后的本能反应,尤其是敏感人群更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出现各种不良情绪。”

    王建一分析,通常来说,如果是一个心智发育成熟,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面对灾难,或者面对有关灾难的新闻报道,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末日心理的,更不会不断地去联想。将诸多灾难信息相互联想,从而形成自我逻辑的人,一般表现为心理素质较弱,敏感、多疑、不安全感较强。

    末日讨论是人类思维“重启”

    王建一说,应了我们那句古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的情绪传染速度非常快,再加上互联网的影响,所以,一旦某种负面情绪在某些人群中产生,就会很容易感染更广范围的群体。“其实,这种集体宣泄不是一件坏事,它是公众的一种自我保护。”

    对此,卢悦也表达了相似看法。他说,灾难之后,大家的情绪集中在2012,集中在世界末日的讨论,其实是把内心的恐慌和焦虑传播出去,就相当于把不良情绪宣泄出去了。所以,我觉得末日情结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好的方面,把个体内心的苦恼或恐惧转移到大家共同焦虑的话题上来。末日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成了人们转移焦虑的渠道。从这个层面上说,末日情绪对于个人心理状态的调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种内心的焦虑,不仅来自地震,也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忙碌。

    “我们生活的世界除了天灾,还有人祸。我们吃的猪肉里有瘦肉精,喝的奶粉里有三聚氰胺,吃的蔬菜里有残余农药。在大都市生活,房子、交通、教育、医疗等等成本高昂,社会贫富分化,我们缺乏安全感,这些都已潜移默化为群体的焦虑感。一旦有毁灭性的灾难出现,立马就会勾起我们内心的那股焦虑感,焦虑感也就借着这种方式释放出来。”

    内在的压力加上外界的天灾叠加在一起,于是,我们就说“2012到了”,卢悦相信,在网上讨论2012 的大多数人是不相信世界末日的,但是大家为什么乐此不疲地讨论这个话题呢,就是一种内心焦虑情绪的宣泄。所以,2012,隐藏着我们内心的一种需要,正好借2012发泄一下。

    卢悦说:“如果从更高层次上看2012末日情结,我认为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重启’一次,这是族群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人们希望能重新来过并反思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生活。” 

    当然卢悦认为,讨论2012,也有坏处,可能会增加焦虑感,大家都会感觉心情更灰暗。所以,有关末日的讨论也应适可而止。

    呵护内心那个小孩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卢悦带着他的团队去了灾区。

    卢悦回忆说,有好几次,别人都说有余震,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地震的人会很明显地感觉有余震,但是卢悦没有感觉到。他分析说,那些经历过地震的人,内心已经留下创伤,对此就会很敏感,而他个人呢,从未经历过地震,对此就没有切身感受。“我们的安全感有多高,抗震能力就有多强。一个人心里面没有安全感,就会很谨慎,敏感。”

    卢悦举例说,网上传言有一户人家抢购了足够他们全家吃40年的加碘盐,好像是300多斤。其实,从心理学来分析,这家人并不是因为被地震吓坏了,我们都很清楚地震跟我们没关系,离我们很远,那为什么还会做出此种荒诞举动呢,其实,他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震动,这些内心创伤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累积下来,就会在某一时刻爆发,做出不可理喻的举动来。

    我们的差异性就在于内心里边的抗震能力是不是很强,抗震能力一个最基本的指标就是从小到大你获得过多少安全感。一个人从小经历过很多的创伤,父母打骂,父母离异,情感曲折,创伤一直没有愈合,安全感就会很低。  

    在卢悦看来,一个成熟的人应该知道如何照顾自己,尤其是能理智地呵护内心那个小孩。但是很多时候,人们不但不照顾这个孩子,反而让这个孩子出来乱跑。这时候,你就会看到有的人在事业上很成功,但是他在情感上却一塌糊涂。或者恰恰相反。

    那么,如何更好地关照我们内心的那个小孩?实际上就是如何更好地去关注我们的内心?卢悦分析:“其实不是危机或灾难让你这样,而是你自身出现了问题。当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时就有必要进行心理治疗,说出自己的恐慌与焦虑,发泄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灾难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在王建一看来,除了个人自我及时梳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外,政府也应该介入公共情绪管理。她说:“应对这样的大众化情绪不仅是市民个人的事,也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在适当的时机对大众化的情绪进行公共管理已经迫在眉睫。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社会上上下下,对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更加重视了。”

    她分析说,心理状态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媒体以及专家对于天灾的原因和民众的心理要有积极的引导,通过权威渠道和理性解读,正视问题,将真相及时告知民众,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做到一种心理状态的转换,就会把这种末日情绪的一些消极影响,引导到积极的方面来。

大灾变
强震余波 改写政局
福岛核泄 全球惊魂
坚守和放低姿态
冷静与恐惧
淡定与担忧
我们和日本
关于未来的“预言”
地壳活动进入活跃期
借2012发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