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未来传说·地质学解释

地壳活动进入活跃期

本刊记者 郭田珍 《 京华周刊 》(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早期壳层比较薄,地壳活动很强烈,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也很多。但是到了现在,地壳已经发育得很厚了,再想出现因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难而导致的全球毁灭就很难了。

    日本9.0级特大地震再一次震动了全球的神经。

    回首看,本世纪以来的10年时间里,印尼、汶川、海地、智利、玉树、新西兰等系列大地震,带来的山崩地裂和惊涛骇浪以及巨大伤亡,一次次袭击着人类脆弱而敏感的神经,让人类的末日情绪不断升级。

    地球到底怎么了?真的到了末日来临?我们来听听地质科学家的解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吴树仁,多年来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吴树仁的办公室是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全球构造略图(大洋中脊、活动断裂、火山口)”以及“中国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图。

    采访首先从日本此次特大地震发生的原因开始。

    日本特大地震是早晚的事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兰迪·科勒说:“智利发生8.8级地震,这是不寻常的事,这种强地震不常发生。尽管如此,地震学家有时会期待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似乎听起来有些冷酷无情,但那是地震,在一个地方早晚要发生的地震。”

    这个早晚要发生地震的地方,同样也适应日本。“在日本,发生这样特大地震是地质历史中无可避免的事情。”吴树仁主任说。

    日本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活动非常活跃。这条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地球上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上。

    所以,智利、日本、中国、印尼和新西兰等国家等都是地震多发国家,也是极易发生强震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发生大地震,都算是正常现象。”

    日本发生9级特大地震之后,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中国地质科学院迅速组织有关单位和院士专家,分析这次地震灾害的发生机理,得出日本地震基本情况:日本9级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4公里。震前(3月9日)发生过7.2级前震,震后6小时内发生了14次6级以上强余震,余震最高级达7.1级。地震的能量巨大,相当于我国汶川地震能量的20多倍。

    初步资料分析表明,这次地震是太平洋板块沿日本海沟向西俯冲、日本列岛向东反冲产生的逆冲断层型地震,地震破裂长达450千米,影响宽度达150-200千米,自西向东逆冲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超过3.9米,地震持续时间约2分30秒;地震断层向西倾斜,倾角小于30°,余震显示地震断层沿倾向延伸约300千米。

    由于地震发生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震中距日本宫城县城约130千米,远离东京373千米,地震对日本本土造成的直接灾害并不是特别大。美国地质调查局估算日本宫城县陆域大部分地区的最大地震烈度为7度,东部海岸带及沿海岛屿地震烈度达8度(汶川地震震中烈度为11度)。但由于地震引发巨大海啸,其灾害效应远远大于地震直接灾害。地震对日本核电站破坏极为严重,可能成为世界性灾害。

    吴树仁介绍,我们国内发生的地震,大多数也是符合地震带分布规律的。比如云南盈江地震,它发生在我国南北地震带的次级断裂带上,所以震级仅止于5.8级。而汶川就在我们国家最大的南北主地震带上,这里就能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盈江地震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与印度大陆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地壳向东滑移存在密切关系。吴树仁说,它们与这次日本地震的发生没有明显关联。

    地壳活动相对活跃总体正常

    吴树仁研究员给记者展示近100年来,8.5级以上特大地震发生年份和地点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前50年全球强震比较少,地壳活动比较弱。1950-1965年,是一个强震活跃期,共发生7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除1次发生在我国西藏察隅外,其余6次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期间,全球发生9级以上地震3次,分别是1952年堪察加半岛9.0级地震,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

    而本世纪刚刚过去的10年里,已经发生三次8.5级以上强震了,分别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和今年日本的9级地震。 

    这是全球的基本情况。

    在每一个地震带内,又往往表现为自己特有的周期性。如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北带,1915—1933年19年间,发生了一系列7.8级以上的浅源地震,地震相对活跃;1934—1951年共18年间,在整个断裂带上都比较平静;1952—1969年这18年间,地震增多,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

    “基本可以断定,目前地球进入了一个地壳活动的相对活跃期,包括地震、火山活动以及相关的构造活动。有人以2004年印尼地震为开端,因为那次地震打破了全球40年来没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我认为以2001年我国昆仑山8.1级地震为开端也是说得过去的。”吴树仁说。

    至于这个活跃期能持续多长时间?“我初步推断至少会持续15年左右,这也是基于以往的历史地震资料得出的数字。”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在全世界、一个地区或一个地震带,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多震的活跃期,在另外一段时间内则表现为少震的平静期。这种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就是地震的周期性。

    “这种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现象,是一个地震带的应力应变积累和释放的全过程的表现。”

    但是,吴树仁强调,尽管可以说,地球目前进入地震的相对活跃期,但是从百年地震历史来看,当下全球地震活动总体还是正常的,发生地点和强度基本上是在科学家的认识范围之内。

    地壳发育很厚,因地震而全球毁灭很难

    关于网上盛传日本大地震的原因是日本在海底进行核试验造成地壳变化,吴树仁认为,强大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裂变、对流、板块碰撞等造成的,人为因素干扰只能起到一定的诱发作用,这个作用是很有限的。

    “虽然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但是并不可怕,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些强大地震几乎都集中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据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统计分析,九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大的板块边界。”

    通常板块边界碰撞发生的地震,尤其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震源比较深,一般都是五十公里以上,但是这次日本地震震源比较浅,这也是造成很大灾害的一个原因。“日本地震之后及时做到了海啸预警,才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再一个就是所幸发生在初春,海边游玩的人很少,如果发生在夏天,伤亡会更大。”吴树仁说。

    目前,从科学家掌握的情况看,地震通常发生在哪里,多大级别,大体心中有数,人类有记录以来大多数地震是符合这个地震带分布规律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还不能准确掌握,这个是世界级难题,即地震预报问题。

    “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远远没有对头顶这片天空了解得深刻,人类现在钻探地壳,打的最深的是一万多米,但那也是一孔之见,还不能达到对地壳内部规律的深刻把握。”

    提到世界末日,吴树仁笑了,说:“地球在漫长演化过程中,早期的活动很强,那个时候壳层比较薄,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很强、很多。但是到了现在,地壳已经发育得很厚了(平均30km左右),再想出现因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难而导致的全球毁灭就很难了。”

    在设防能力上下狠功

    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UNISDR)研究,目前全球自然灾害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与极端气候相关的灾害,如干旱、风暴、洪水,以及寒潮和热浪等;第二类则属于地质灾害,如火山喷发、地震和海啸、滑坡泥石流灾害等。

    统计资料显示,在2000年至2010年9月间,全球共发生约3900起国际范围内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直接造成超过100万人死亡,其中地震和海啸死亡678571人,热带风暴死亡173327人,近24亿人受到影响,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为1万亿美元(EM-DAT统计)。

    吴树仁研究员认为,强地震的发生跟人类活动关系甚少,但是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却是跟人类的活动有关。

    尤其是日本这次核电站的危险,当然是跟人类活动有关。“对我们国家正处在要大力发展核电时期,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警示,在强震带附近建核电站,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

    在灾难的分类中,还有一大类就是极端天气带来的灾难。按照吴树仁的分析,造成极端天气灾难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星球本身,目前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全球进入了变暖期,引发极端气象灾难;第二是人类工业化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第三是人类的工程建设活动。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逐渐移居到一些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灾害危险更高的地区。例如,随着城镇化建设以及重大工程等向荒山野岭开发,一旦发生灾难,伤亡就会非常大。按照这个分析,地震和极端天气引发的灾难,近几年还会发生,但是显然不会像《2012》所描述的那样。

    作为大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如何应对这些从天而降或从地心蹿出的灾难?

    吴树仁说,防灾减灾已成为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由于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影响,灾害风险管理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一个包括减灾、防灾、应急和恢复四个紧密联系的灾害管理过程和环节,它涉及到灾害事件发生前、后和期间各个阶段的管理需求。

    “在全球来看,随着人口激增,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开地震带或火山等危险地带。我们只能从设防能力上下功夫,下狠功夫。日本也是这样,日本大多数的重要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而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这么多钱来普及这样的标准。但是,在国家重大工程,特别是核电工程,就需要从灾害可能导致的最高风险程度设防,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吴树仁说。

大灾变
强震余波 改写政局
福岛核泄 全球惊魂
坚守和放低姿态
冷静与恐惧
淡定与担忧
我们和日本
关于未来的“预言”
地壳活动进入活跃期
借2012发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