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保粮”要有长效措施

皮海洲 《 京华周刊 》(

    去年10月以来,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八省部分地区旱象持续。截至2月9日,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达1.16亿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536万亩,受旱面积占8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的42.4%。而受旱八省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

    全国大范围的农作物旱情引发国人对今年粮食欠收的担忧。为此,2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针对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出台了十项措施(又称“国十条”),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

    为了落实“国十条”精神,国务院10日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再次提出了切实抓好抗旱工作、统筹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做好粮食等农产品市场调控等五项措施。

    民以食为天。面对当前北方冬麦区的大面积干旱,国务院紧急出台“国十条”是必要的。不过,就“保粮”来说,“国十条”主要还是一些临时性或阶段性的措施,且有关措施明显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能否执行到位,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尤其是能否实现保持今年粮食稳定增产的目标,还有待于时间来检验。

    比如“国十条”的第一条,扩大冬小麦抗旱浇水补助范围,补助标准仍为每亩10元。每亩10元钱的补助,仅仅只能“略表政府部门心意”。而更重要的是抗旱浇水,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而在一些严重干旱地区,村民的饮水都出现困难,又哪里有水源能用来抗旱呢?所以,每亩10元抗旱补助的费用,不仅标准有些偏低,而且最有可能的结果是,钱花了,但却没有达到抗旱的效果,并不能改变今年小麦欠收的事实。

    要解决“保粮”问题,关键还是要有长效措施,做到未雨绸缪。这其中至少包括这样三条措施。

    首先是要大力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中国农业社会发展几千年留传下来的宝贵经验与重要教训。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政府曾经大力兴修过水利工程。但随后几十年,很多地方投入不足,以至大量水利设施被荒废,每遇干旱,农民只能望天兴叹。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农田水利建设首次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今后10年总投资规模将达4万亿元。

    不过,4万亿元的资金如何落实,需要有切实措施,不能只是一个空洞的数字。而且4万亿资金中的每一分钱,都应投向农田水利设施,要产生实际效果,从而使得农村水利设施得以全面修复。

    其次,要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被侵蚀。18亿亩“红线”是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生命线,但这条生命线如今正在被践踏。城市的发展、农村的发展都在大量侵占良田,一些黑心老板在农村滥开滥采,造成农村水土资源污染,大片土地荒废。在18亿亩“红线”被严重蚕食的情况下,“保粮”面临着严重挑战。如何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受侵犯,这个问题各级政府部门须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出来。

    其三,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设法改变做农业不赚钱的局面。做农业赚钱少甚至不赚钱,这是中国当今普遍现象。这导致了农民种田热情不高,大量农田被抛荒现象的出现。虽然此次“国十条”明确提出要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2011年生产的三等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但这样的收购价依然很难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如欧盟财政有40%左右补贴农业,欧盟每公顷补贴大约是250美元~350美元,美国每公顷要补贴100~150美元,日本农民收入有一半是来自于国家补贴。我国虽然现在也给农民一定的补贴,但力度还显得远远不够。

“保粮”要有长效措施
何谓幼稚
我们不是贝勒爷
美国人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