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文物回流“天路”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再度井喷,大陆再掀海外文物回流热。

《 京华周刊 》(

    随着国家地产调控的日益紧密,投资客的资金迅速转向另一暴利行业——艺术品。而投资客进军艺术品的一个重要渠道便是:海外“淘宝”。

    这股“淘宝”热一度波及到中国邻邦——日本。

    “淘宝”日本

    日本共同社消息称,中国投资客的竞购,给日本古董市场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促成了这些文物的回流。

    2010年底,东京银座的一家古董店举办了一场中国古董拍卖会。主办者称,参加拍卖会的近百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来自中国的团体游客。拍卖过程中使用了日文和中文。

    中国富裕阶层的文物收藏热正在向境外扩散。据佳士得拍卖行介绍,2010年春季该公司在香港的中国古董拍卖会的成交额约达52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

    熟悉中国古籍的日本山梨县立大学副教授名和敏光表示:“中国国内的价格高涨推动了古籍在日本的涨价。”

    日本的国内因素也推动了古董向中国的回流。在岐阜市经营中国古董的白木健二说:“由于经济不景气,从2000年前后起国内的买家数量急剧减少。在卖家增多的同时,来自中国的咨询也在增加。现在支撑日本古董业界的是中国的富裕阶层。”

    日本文物回流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2002年。这年12月8日,国内拍卖界震动。

    这一年,日本有邻博物馆藏北宋书法大家米芾巨作《研山铭》以2999万元,创造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书画市场的奇迹。《研山铭》被认为是日本回流的标志性文物。

    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总经理易苏昊利用有邻博物馆经营不佳的机会,说服负责人藤井有邻将其转卖给6位华侨及港澳人士,然后带回国内进行拍卖。

    易苏昊回忆起这段故事时讲到了其中的曲折。有邻博物馆原答应以100万美元出售《研山铭》,还预收了定金。不料佳士得拍卖行突然拿着《研山铭》的图片在国内找专家进行鉴定和估价。

    中国的文物专家们都知道中贸圣佳要买《研山铭》,连忙打电话给易苏昊。一头雾水的中国买家找到藤井有邻询问,才知道佳士得愿意出价150万美元。他们于是给出同样价钱,终于将《研山铭》买下,并决定以3000万元人民币出售。

    《研山铭》带回国后,财政部的人先找到易苏昊,询问能否将其卖给国家。

    这一年,米芾家乡襄阳由一名市长助理带队赴京参加拍卖,而大连的一家著名企业为参与拍卖准备了4000万元人民币,还盖了一栋“研山楼”。

    但此时,易苏昊已经与国家文物局达成协议——定向拍卖。

    协商时,国家文物局官员问易苏昊,3000万元能不能卖给国家。易苏昊说,不行。一句话出口,对方的汗都渗了出来。

    易苏昊莞尔:“2999万!我让一万,佣金也不收了。”

    2002年12月6日,仅用了不到10秒时间,《研山铭》就定向拍给599号买家——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协调管理处一位处长。《研山铭》立即被送往故宫。而中贸圣佳在这次拍卖中损失佣金近千万元。

    出海与回流

    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流失发生在清末民初。据统计,这一时期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这一浩劫之后,中国文物又经历三次“流失浪潮”。一次是二战时期,侵华日军多受过相关的教育,对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加以保护,然后再集中起来用轮船运往日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大量日本军官举家移民美国旧金山市,就带去了很多的中国文物。

    一次是改革开放以前,很多明清时期的真文物,因鉴定失误,被当作仿制品卖到了国外。

    最近的一次,则属1980年以后的走私潮,并由此形成了以港澳为跳板,从内地到欧美的中国文物走私链条。

    有人形容,改革开放以后的文物走私,“80年代开始走,90年代开始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内地曾流行过“要致富去挖墓,一夜变成万元户”的口号,盗墓、走私成风。不少地方发生恶性案件,甚至有安保人员被残酷杀害。

    那时通过水路走私的文物数量惊人。为躲避水上警察的盘查,走私者把文物装袋用绳系在船尾,在水里拖着走。若是没遇到警察便万事大吉,拖着文物一直进公海跟文物贩子交易。若远远地看见警察过来,便砍断绳子,文物沉入大海,船上再无半点痕迹。

    著名收藏家吴树曾经在采访中翻阅海关总署的记录,一般来说海关物品的抽检比例为5%,这么低的抽检率,“有的海关一天居然可以查出上千件走私文物,那么你可想像一下没有被抽检出来顺利出去的数量。”

    美国圣塔莫妮卡学院现代语言系教授吴琦幸说,以洛杉矶为例,就有很多香港商人所开的古董店,而据他了解,店中所卖真品,很少是早年进入美国的,更多是近年由香港转移出去。“而且一件好东西进去了,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再露面。”

    而多年以后,当这些走私文物洗去了所有的危险信息后,也许又会重新露面,成为国际拍卖公司力推的珍品。

    “新时期以来的海外流失文物回流,应该是从1989年开始的。”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彭卿云说,这一年,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回战国铜敦。

    这件当时估价一二十万美元的文物原来存放在湖北秭归屈原纪念馆,1988年6月被盗后,5个月后就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的目录上。中方准备了完备的证明资料向美方追讨,最终成功。

    此前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通过购买、奖励等方式得到了流失在外的“三希帖”及韩滉《五牛图》。

    而在另一位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看来,追讨现代偷盗走私出境的文物可能性更大,也更具现实意义,“买家不会再买,偷盗者就没有市场。”

    通过国际司法途径追回文物,是大陆近三十年来文物回流的一个重要方式。

    然而,国际文物官司,耗费巨大,颇费周折。往往需要动用政府、民间和文物界的各种力量。

    为流失文物建档归宗

    半个多世纪以来,港台内地均先后出版多部图录集册,收拢流失海外的大量中国文物、书画,每件作品均附有详细注释:现藏哪个国家、哪家美术馆等。

    然而遗憾的是,没有一本图册说明,它们是怎样被“掠夺”、“诈骗”、“盗窃”出去的。

    可事实上,中国确实不知道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国门后,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以及怎样流失的。

    著名考古学家、青铜器专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研究员李学勤,11年前曾出版《四海寻珍》。这部书将流失各国博物馆、美术馆、私人藏品中的珍品一一作了辑录与描述,涵盖三代秦汉时期的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李认为自己一直以来所做的工作是“调查研究”,而吴树更愿意将类似行为称为“建立档案”。

    历时5年调研,吴树建立了一份“中国文物备忘录”。其中对英、法、俄、德、加、日等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代文物进行了粗略的数据归纳。

    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对流失文物进行“登记造册”之人,是有着“调查研究海外流失国宝第一人”之称的中国美术史学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林树中。

    59岁那年秋天,林在美国纳尔逊博物馆亲眼看到了北魏《文昭皇太后礼佛图》和《孝文帝礼佛图》的浮雕。

    当年美国古董商普爱伦到中国发现这些浮雕,用照相机拍下来,找到北京琉璃厂彬记古董商岳彬,双方签订协议书。岳彬勾结洛阳古董商马龙图,联络当地保甲长和土匪把浮雕凿下来,凿成碎块,用麻袋运往北京,又在北京拼接后运往美国。

    这件浮雕在美国展出时已是千疮百孔。1952年,在北京炭儿胡同的彬记古玩店内,彬记与普爱伦签订的掠夺《孝文帝礼佛图》浮雕协议书被发现,此事震怒了中国文物界,300余名知名人士联名要求严惩奸商岳彬。岳彬被判死缓,后病死狱中。

    2002年,林树中76岁,他开始了继北美洲、亚洲寻遗之旅后的环欧旅程。走完三大洲之后,林编辑出版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八卷本。后来,胡锦涛访问美国时,曾将其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耶鲁大学。

    李学勤说,为流失文物登记造册将是一件非常重要、但难度很高的事情。

    “之所以难度大,一是因为各地博物馆的馆藏有的公开,有的因为各种原因,馆藏不完全公开。二是有民间的私人收藏,这就为数量统计造成了难度。三是很多流失文物的真伪难辨,比如中国宋朝的画,国际上数量非常多,真伪需要专家鉴定。”李学勤说。

    编辑:朱中原

    资料来源:《新世纪周刊》《南方都市报》

梁鸿:“梁庄”的疼痛
三毛辞世20年
情感荒漠里的橄榄树
文物回流“天路”
不是段子,是微小说
围剿“偷票房”
陈奕迅:
香港乐坛最后的救命稻草?
“花花公子”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