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易逝,流年似水匆匆。惊回首,梁羽生先生驾鹤西游已整八载。河山未改,然潮流已变,“成人童话”式微,玄幻灵异小说大行其道,那个剑胆琴心快意恩仇的江湖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梁先生等新派武侠小说宗师笔参造化,让侠义世界家国情怀永远留在了世间人心。
在我的少年时代,网络没有出现,电子游戏还没普及,读武侠小说和混录像厅大致成了我上学之外的最大喜好。但这些活动在父母眼中属于“奇技淫巧”,是被严加限制的,只能在地下偷偷摸摸地进行。所幸,后来他们发现武侠小说对我的写作居然有帮助,遂渐渐放宽约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大量阅读了包括梁羽生在内的诸多新派武侠作家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白发魔女传》。之所以印象深刻,一则这是梁先生的代表作,名满天下,二则这部小说我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偷偷读完的。
当时,我的课桌中间有一根拼接的木条掉落了,恰好形成一条食指宽的缝隙,于是我把《白发魔女传》放在课桌下来回移动,通过这条“天公作美”的缝隙“艰难”地读完了整部小说。《白发魔女传》那“情深不寿,强极则辱”的悲怆结局令年少的我惆怅良久,至今依然记得当时记诵下来的书中的一首七律:
“别后音书两不闻,预知谣琢必纷纭。只缘海内存知己,始信天涯若比邻。历劫了无生死念,经霜方显傲寒心。冬风尽折花千树,尚有幽香放上林。”
后来学习毛笔字的时候,我还特意将其中的颈联写下来挂在卧室里以自勉。可以说,武侠小说对我的三观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那个时代许多我辈中人身上的独特烙印。
梁羽生是广西梧州人。外祖父是晚清举人,诗书传家的他,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有着极为深厚的旧学功底。他的旧体诗造诣,在当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一点连金庸也自愧弗如。所以,在他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对仗工整,韵律优美,意境深远,佳句频出的诗词。这也是梁羽生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在他的《冰河洗剑录》中有一句:
“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
他以高度洗练的概括和婉约优美的韵律,叩响无数读者的心扉。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诸多好为文者的网络博客空间中看到他留下的这一佳句。有著作传世,有诗文留后,作为一个文人,梁羽生真不枉此生。而我本人喜好古文古诗亦与梁羽生的小说不无关系。
梁羽生家学渊源,喜好文史。抗战时期,因机缘遇到历史学家简又文,更是受益良多。这为他日后创作武侠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观梁氏武侠小说,无一不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皆因他深厚的史学根基。梁氏武侠小说的这种历史性、写实性,让我一度以为他笔下的诸多人物都是确有其人,可见这“成人童话”的魔力。他的第一部小说,即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诞生之时,便奠定了这样的创作高度。这部小说,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晚清列强入侵、义和团进京的历史大背景下,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时代波澜紧紧相连,于大时代格局下表现人物浮沉。此后,梁羽生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延续了这种特点,体现出一个传统文人炽烈的家国情怀,而这也是他笔下的武侠人物常常闪现的特征。
抗战胜利后,梁羽生在岭南大学读书时又结识了讲师金应熙。金应熙是陈寅恪的弟子,此人好读武侠小说,尤为推崇现代武侠小说开山鼻祖还珠楼主等人,梁羽生自然深受熏陶,两人遂亦师亦友神游于“武侠江湖”。而金应熙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由是,梁羽生早年便接受了处于上升时期的左派思想。他后来在《大公报》任职,更是进一步增强了家国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经历也为他的武侠小说确立了创作风向。所以,我们看到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往往是重集体轻个人,为了家国集体利益而不计个人得失,那种“但愿人间留侠气,不叫狐鼠敢相侵”的忘我精神喷薄欲出,与左派革命思想殊途同归。《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就是这样突出的代表。尽管在崇尚个体自由的时代,有不少读者认为梁氏作品中过多地涉及了阶级斗争的内容,削弱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接受度,但当我们结合梁羽生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以及时代潮流,亦不难理解他的这种创作思想。
与思想更加西化的金庸、古龙相比较,梁羽生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深,诗词、小说、历史无一不精,他有着传统文人的风骨,“中庸”“不逾矩”等儒家文化特征体现在他的身上,也直接体现到他的创作中。例如在他的作品里,描写男女情爱往往都是点到为止,十分含蓄,这一点金庸要开放得多,而古龙更是达到“放肆”的地步。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揣度梁氏武侠小说中的家国大义就十分自然了。儒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梁羽生小说中的卓一航、金世遗、凌未风等武林高手无一不是武侠世界中个人技艺的“达者”,他把儒家思想嫁接到这些侠士身上,让他们去完成“能量越大责任越大”的使命是非常自然的。这种情怀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拔高了梁氏武侠小说的境界,这也正是梁羽生能够成为新派武侠开山宗师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侠胜武”是梁羽生创作的一个基本观点,他提出“宁可无武,不能无侠”,重塑和丰满了“侠”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精神境界,也为华人文化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
2016年夏天,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一套上世纪80年代版的《七剑下天山》,甚至还有连环画版的《云海玉弓缘》。看到这些,一种浓烈的时光倒流感瞬间将我击中,前尘旧事,纷至沓来,感时光之易逝,顾人生之艰难,竟不能自已。对我来说,武侠小说已经不仅仅是读物,也是成长的伴侣和见证,更是人生情怀的寄托之处。梁羽生作品所表达的家国思想、侠义情怀乃至儿女衷肠,与我的少年时代结缘,在我人生历程中投下了重要的影子,乃至多年以后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依然深受影响。
人间太平,物质生活更日渐丰富,梁羽生先生笔下的“短锄栽花,长诗佐酒”对于世人而言,亦不算奢望。但人性之复杂,世道之浇漓,也永远是纠缠这个世界的反面,从来不曾离去。故此梁先生等武侠小说宗师所倡导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正是,“莫道萍踪随逝水,永存侠影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