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丁家猪”忽悠了谁

□ 万喆(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 环球人物 》(

    近日,网易拍卖了3头猪——没错,就是外界关注很久的“丁家猪”(名称源于网易CEO丁磊)。在互联网上,每头猪的限时起拍价为1元,而最终的成交价分别为:10.95万元、16万元和27.77万元。

    之所以能拍出这样的天价,因为这是3头号称“生活很幸福”的猪,据说它们在过去7年的成长中,睡的是公寓、蹲的是马桶,从不打针吃药,身体状况和进食量受全程监控。

    要知道,猪长得太久肉并不一定鲜美,普通肉猪的养殖周期一般在150天左右。而“丁家猪”养了7年还能被某知名人士评价为“入口即化”,不知是这些猪天赋异禀,还是品猪肉的人天赋异禀。如果这3头猪并非7年前那批,而是最近养的,成本就不可能这么高。

    对于这桩生意,丁磊曾说不是投资,而是实验。以高价拍下其中一头猪的某快餐企业大佬,在个人微博上解释,“今天我也来凑个热闹。必须支持一下丁磊……”紧接着就是一帮娱乐明星的调侃与转发。

    这正是笔者所疑惑的。许多“商业领袖”根本不谈实际,只谈运营、谈概念。他们乐于当精神领袖、人类导师,开口就是哲学,热衷于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与娱乐明星在一起时难以分辨谁更有偶像气质。

    然而,在精致妆容和宏大理论背后,是一个个运营堪忧的互联网经济个体。就像罗辑思维在将papi酱捧上融资神坛后,又冷冰冰地将之抛掉,说这种内容创作方式不可持续。难道你们在投资估值时没有做过相应调查?投资后为什么不充实内容、让其持续发展?莫非你们的赚钱模式就是包装、估值、卖掉,再包装、再估值、再卖掉?最后当然是上市,卖给散户,而你们已赚得盆满钵满。

    对于很多所谓的互联网公司或创业公司来说,“投资”“估值”的数字除了宣传、炒作外毫无意义,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级数效应,争取到更大的“估值”,以期“接盘侠”出现。

    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我们的市场长期处于需求抑制状态。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庞大增量,或者无法与需求正确匹配。互联网进入市场后,突破了过去的限制,与需求找到了结合点,释放了市场压抑许久的苦闷,所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正因如此,市场才给了“独角兽”公司巨大的发展空间,还有极其丰厚的资源与回报。于是,许多公司醉心于制造概念和泡沫,只想靠所谓的“品牌”快速扩张,看上去行业一片繁荣,其实内部空虚、后继乏力,直到概念玩不下去,神话破灭。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首先要让互联网经济回归纯粹的商业层面,更多地从管理、计划、运营角度考虑问题,实现营利和可持续发展。其次,互联网经济要更加务实。创业者应该具备深厚的行业经验,项目和市场需求要能较好地沟通与对接。此外,我们还应避免大量照搬现有模式和经验,改变同质化程度过高的市场竞争状况。管理部门也需提高自身能力,不仅要加强新形态下的监管,还要打破旧形态下的桎梏,为企业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丁家猪”忽悠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