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62岁董明珠的“坎”

从免职争议到收购风波,她的强势又一次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

□ 本刊记者 尹洁 《 环球人物 》(

    董明珠,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1990年进入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历任经营部部长、副总经理、副董事长。2012年被任命为格力集团董事长,现为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

    “那天我根本就没发飙,只是讲一个现状——很多人在投机,根本不是投资。”对于刚过去不久的格力临时股东大会,董明珠显然憋了一肚子话要说。在2016中国品牌论坛的采访室里,还没等《环球人物》记者问到这个问题,她就主动聊了起来。

    那场会议流传出的视频被冠以《董明珠发飙》的标题,迅速成为网络热点话题,一向敢做敢说、雷厉风行的董明珠,也再次成为舆论焦点。面对记者,她显得有些无奈:“当时我在说收购珠海银隆的价格合算不合算,这是股东和我们的主要矛盾。我说现在不是人家卖不掉,而是我们需要,所以收购价格肯定要高一点。就像买青菜,本来是5分钱的进价,现在10个人抢这一篮菜,人家要卖两块钱,你能说不要吗?”

    对记者说这番话时,董明珠的身份还是格力集团董事长,短短3天后的11月11日,重磅消息爆出:珠海市国资委已下发通知,因“上市公司和所属集团董事长不能兼任”,免去董明珠格力集团董事长、董事、法定代表人职务,只继续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法定代表人。6天后,格力电器收到珠海银隆的书面信函,告知收购方案未能获得股东大会通过,交易终止。

    “人一生走过的路,没有谁是平坦的。但总有些人做出的牺牲是其他人无法相提并论的,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企业领袖。”卸任集团领导职务后的董明珠在一档真人秀节目里如是说,语气一如既往地铿锵有力。

    “发飙”风波

    关于董明珠的职务变动,尽管相关方均称“是正常的人事调动”,外界还是一片哗然,尤其是在收购银隆和股东大会“发飙”的节点上,不少人因此将董明珠与万科事件中的王石相提并论。但据《环球人物》记者了解,免职通知早在10月18日就已下发,而股东大会是10月28日召开的,两件事并没有关联。事实上,去年1月国务院就颁布了新规:由组织行政任命的企业领导与上市公司高管“不能兼职取薪”,对于多重兼任的情况要进行规范。从这一点看,董明珠被免去集团董事长、保留上市公司董事长职务,是比较正常的调整。

    至于收购银隆引发的矛盾,的确涉及格力中小股东的利益。今年8月,为了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力电器宣布以130亿元的价格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此后,外界对董明珠“跨界造车”的质疑一直不断,中小股东则认为130亿元的价格太高。另一方面,董明珠想加强对企业的控制力,打算定向增发股票,她个人计划出资9.37亿元,占员工持股比例的39.5%。股东们当然不愿看到手中的股权被稀释,于是才有了那场“发飙”,会上格力收购银隆的议案勉强获准,但募集96.9亿元配套资金等15项议案未获通过。

    在董明珠看来,一些中小股东太注重短期利益,没有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对投资者是负责任的,始终将股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企业能很好地成长,投资者未来也将获得稳定收益。”她对记者说。不少业内人士也表态支持董明珠的想法,认为定向增发股票只是暂时摊薄了股东的现有权益,从长期看肯定能补回来。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针对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讲的“不给你们(股东)分红又能怎样”的言论,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万喆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这话已经越界了。董明珠很优秀,但并非格力的开创者,而是职业经理人。尽管她干得兢兢业业、风生水起,但对融资的艰难并没有足够深刻的体会,她在股东大会上讲的一些话是漠视投资者权益的表现。如果企业不尊重投资者,也就得不到投资者的尊重和信任。”

    脾气与野心

    对于董明珠的讲话风格,格力电器市场部部长陈自力对《环球人物》记者做过解释:“董总说话直,有些话适合私下说,公开就会让人误会。董总有时公开说了一些话,下来自己也觉得不合适,我们有时也替她着急。”

    但在某种程度上,直言快语也成就了“董明珠”这个品牌。在电视广告里不用明星代言,而是自己上阵,拥有这样号召力的中国企业家寥寥无几,董明珠是其中之一。在格力25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从基层业务员做到集团董事长,一手把格力推入世界500强,自己也跻身一流企业家的行列,以至于外界常常忘记她职业经理人的身份。

    “我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面对外界的不理解,大多数人选择妥协。其实这时候你要敢于坚持下去,用结果告诉他们,你的决定是正确的。”职业生涯早期,董明珠可谓所向披靡。1992年,她一个人的销售业绩占整个公司的1/8;开拓江苏市场时,她在一年里让销售额增长了10倍;在她成为公司经营部长后,格力的销售收入增长了7倍。“那时我的目标就是成为全公司最好的销售人员。”董明珠回忆说。她也因此步步高升,直到2012年5月,接替卸任的朱江洪,成为格力集团董事长。

    在职业生涯的顶点,董明珠的强势作风给格力的公关部门惹了不少“麻烦”。因为雷军的一句戏言,她针尖对麦芒地说出“我跟你赌10个亿”;为了推广格力手机,她把自己的头像放在开机画面上,惊呆了网友;她说小米入股美的是“两个骗子在一起”,引起业界轩然大波。在外界印象中,董明珠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格力”二字,公司内部评价她是“工作狂”“狠得六亲不认”,她自己则说“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62岁已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花甲之年”,但董明珠与这个词完全不搭。谈到格力的发展规划,她展现出的是一种生龙活虎的姿态,以及喷薄欲出的能量与野心。如果说有什么事能让她“痛苦”,大概就是格力还没有真正成为“世界品牌”。

    “从销量来讲,我们已经是世界品牌了。但我觉得,必须拥有一支技术领先的队伍,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模式,才能真正获得世界品牌的地位。我一直在讲,如果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站不起来,唯一要承担责任的就是中国的企业家。”

    正因如此,董明珠才对收购银隆异常执着。“我们看重的是它的技术,能够让格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发展。等我研究10年,别人已经跑到前面很远了。我不希望自己做一个落后者,而是要做领先者。”

    坚守实体经济

    对于董明珠坚持要搞新能源汽车这件事,内部的反对和外界的质疑从未停止过。但她坚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尝试,是格力多元化转型的方向。

    在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坦言,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利润从2011年的6%增长到目前的13%,发展空间不大了。在她的规划中,格力将继续以空调为支柱,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手机等产业,从单纯的家电制造向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企业转型。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板块,格力已经错过了最佳进入时间,进军新能源汽车是另辟蹊径,换一条全新的跑道。董明珠则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格力做新能源汽车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有做电机、压缩机、模具的技术,做空调本身就有控制系统。这几项技术对新能源汽车是最有价值的。”

    中国企业喜欢讲弯道超车,董明珠认为,在新能源领域可以实现“直线超车”。她在两年前买了辆特斯拉电动汽车,目的就是想体验一下究竟如何。“我们现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与国外企业在一个起跑线上。因此,收购银隆对格力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必然选择,不仅是企业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人类社会的需要,你必须选择。”

    尽管矢志不渝地要让格力实现多元化,董明珠却一直坚守着一个底线:只做制造业。多年来,不管其他领域再怎么暴利,她也无动于衷。无论是房地产还是文化娱乐,格力从不涉足,因为董明珠坚持要用“最笨的方法”造“最好的空调”。成果也是显著的:由于在自主创新方面下了血本,格力赶超了“世界空调之父”日本大金公司;2011年制造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离心机,打破了美国的长期垄断。

    “中国品牌要走向世界,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用心面对消费者。”董明珠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虽然格力已经多元化了,但还是在实体经济领域发展。我不会明天去搞房地产,后天去做文化产业,否则你们媒体干什么呢?我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是哪里有钱做哪里,而是哪里对中国有利、对人类有利我就做哪里。我不会离开实体经济,无论赚钱多少我都要坚守在这个领域里。”

    不想挣快钱的代价是要忍受孤独和压力,尤其是遇到困难时,董明珠对此深有体会。格力的公关人员一再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董总笑的时候很有魅力。”但在豪爽乐观的外表下,是她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她曾说:“朋友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当你到一定地位时,马上有很多人围过来;当你落难,哪怕只缺一口气就能活过来时,却不一定有人来。”这看起来是一种悲观的体验,但董明珠得出的结论是:“所以不要指望别人对你施舍,永远做一个施舍给别人的人。那么你就是最强大的,就不会有压力。”

62岁董明珠的“坎”
毛大庆:创业是为了换一种活法
横石知二的树叶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