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潘礼平 “毁专业”的电视怪才

他20年前用《晚间新闻》颠覆了播音系,如今又用《小戏骨》改变了表演系

□ 本刊记者 余驰疆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潘礼平,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86年进入湖南广播电视台,曾担任湖南卫视第一任节目中心主任,是卫视创建初期重要的“改革派”,现任电视剧频道总监。其带出的团队成员成为《爸爸去哪儿》《真正男子汉》等王牌综艺的领军人物。2016年,由其担任总导演的栏目《小戏骨》播出并引发轰动与热议。

    《小戏骨》火了之后,潘礼平的电话在白天几乎没断过,采访、合作纷至沓来,与《环球人物》记者见面当天,他正在参加一个视频网站的分享会。他只说了半小时,但现场的人都对这位电视界出名的“怪咖”印象深刻,给他起了个外号——潘布斯。

    之所以是“潘布斯”,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狂”,采访时,他随性瘫在沙发上,端着咖啡,嚼着槟榔,毫不修身的西装配休闲裤,天南地北地说着。“我随意说,就怕你们不能写。”30年前他刚刚到湖南台当记者,领导毙他稿子,初生牛犊的他就直接去找台长,多少年来也没怕过“虎”。

    二是“怪”。在这个人人追求大制作、买版权、请明星的娱乐时代,他反其道而行,用“少得可怜”的预算,毫无名气的小演员,拍着成人们的经典戏剧,竟然在网上火得一塌糊涂。今年10月初,《小戏骨》系列的《白蛇传》在湖南电视剧频道开播,不久便在网络引发轰动,两天内转发破7000万,如今播放量已经超过3亿。

    记者问他灵感从何而来,他打趣说:“就是得天助,得神助,说不定白素贞、法海各路神将都在发功。”“潘布斯”的言外之意是,真正的创意不需要大投资,能用低成本、好想法做出大爆款,是天分。

    中国人要吃自己的东西

    《小戏骨》好在哪儿?潘礼平两字以蔽之——反差。在《小戏骨》之前,他做过一档名为《农民演讲赛》的节目,摄制组“上山下乡”,到农村举办演讲赛,“让最土最土的农民,去搞那种最高大上的演讲。开始前先把国歌一奏,全体起立,他们还没开始演讲,腿就发抖了。农民朴素的演讲配上最豪华的排场,很有戏剧效果”。

    这次尝试催生了《小戏骨》。“我们当时想,如果让稚嫩的小孩子去演县委书记那种成熟得不得了的人,还要拼命地认真地演,效果一定很奇葩。” 去年12月,潘礼平开始带着团队尝试《小戏骨》。他们选择翻拍的经典剧集都是“00后”们从没接触过的:《刘三姐》 《焦裕禄》《洪湖赤卫队》《白毛女》……之所以选择这些题材,是因为潘礼平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吃的东西,包括精神粮食”。

    “现在小朋友都非常‘洋化’,对于刘三姐、焦裕禄都很陌生,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到同龄人演这些人物,壁垒就消除了,兴趣自然就来了。”

    《小戏骨》里的演员都是6岁到12岁的小朋友,而小朋友从来是电视人最怕的:难沟通、难配合,还得避免与上学时间冲突。饰演许仙的周芷莹才9岁,平时是个闹腾的女孩,编导们试了一个月戏,觉得她和许仙气质不搭,想换人,潘礼平力排众议:“既然选择了人家,就要好好培养。”他给小姑娘开小灶,从眼睛练起,拿报纸遮住眼睛以下部位,专门调试喜怒哀乐的眼神。

    不少家长都有表演功底,看自家小孩被非专业人士调教非常不满,甚至觉得潘礼平会“毁”了小孩。潘礼平也不管家长“抗议”,自己研究一套方法,教小朋友每一句唱腔、转音,他常对小演员说:“要把老师教给你的全部都忘掉,你现在就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孩。”

    他想让小朋友变回白纸,耐心地把每一句唱词背后的情感、故事教给小演员。“小孩为什么比大人演得更好,因为他的感情不受约束,只要理解了,一定表达得比大人更通畅。”在潘礼平的调教下,“小戏骨”们的演技令人惊艳,网友大呼“碾压科班演员”“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

    对于《小戏骨》让儿童过早“成人化”的争议,潘礼平说:“这是一种表演而已,就像小孩学唐诗、宋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学问、真善美,这就是有利的成人化;相反,清早六七点钟起床,背着书包上学,对身体不利,这才是有问题的成人化。”

    病句王的“百日维新”

    潘礼平自称是个“毁三观”的人:“最初我搞《晚间新闻》,要求把新闻说出来,毁了播音系;后面搞节目《心得乐》,面对面慈善捐款,毁了慈善基金会;现在有《小戏骨》,小孩演大人、演大片,毁了表演系。”反规律、反专业似乎已经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金科玉律,也让他成为湖南卫视20年崛起路上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派之一。

    1986年,潘礼平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广播电视厅下的一家单位。“街坊知道我分到广电,都怂恿我去当记者,有社会地位。”潘礼平心动了,找到当时人事处处长毛遂自荐就去做了记者。

    在台里,非专业人士潘礼平遇上了学历史的梁瑞平,两个人都对老式的八股文新闻嗤之以鼻。一次,他们采写了一篇常德某乡棉花丰收后农民庆祝的新闻,在文稿中说:“这个乡的农民搞了一个棉花节。”当时“某某节”的概念尚未盛行,许多人觉得这两个年轻人就是在自创词,不严谨,没规矩。那一次审稿,时任湖南台台长的魏文彬也在现场。魏文彬是湖南台的改革派,对“棉花节”大加赞赏。从此,潘礼平只要稿子被毙、被改,就直接去台长办公室,魏文彬就会在那些被红笔划掉的内容下面划圆圈形恢复符号。魏文彬说:“湖南广电的‘两平’,是被我圈出来的。如果不是我画了那些圈,这两人大概早离开湖南广电了。”而潘礼平的“怪才”美名,也是魏文彬给起的。

    潘礼平的怪,在于做新闻时对平民视角和口语化表达的执着。1993年,潘礼平受命制作湖南台《新闻联播》。他喜欢“用病句”,认为“新闻最高境界是口语化,口语化的最高境界一定是病句连篇的”。他把八股文改成各种主谓颠倒的句子,主播拿到手后都不知道怎么念。

    这样的改革让新闻贴近了观众,但也招来许多麻烦。一次,他拟了个标题叫《某某参加省妇联开会》,他觉得老百姓不会文绉绉地说:“某某参加省妇联会议”。主人公是副省长,潘礼平不仅没有点出职务,同一句话中还用到了“参加”和“开会”两个动词,极不符合语法规范。

    这个标题过后,潘礼平从《新闻联播》下课,他对记者笑称这是他的“百日维新”。

    《纽约时报》眼中的“怪味豆”

    “维新”失败后,潘礼平主动请缨去了电视台最偏僻的电教部。1995年,他和老搭档梁瑞平在电教部打造了湖南唯一一档主讲“农业、农村、农民”的节目《乡村发现》。节目改变传统采访模式,将主持人从镜头外搬进镜头内,走进农村与农民面对面,是农村版的奇闻趣事。节目凭借趣味性广受欢迎,拿遍全国的新闻奖。

    1997年,湖南卫视上星后进行改革,潘礼平成为新闻改革的领军人物。1998年,他接手《晚间新闻》。主持人李锐回忆最初的《晚间新闻》说:“一开始栏目挺垃圾,基本就是关系稿。”另一位主持人是张丹丹,当时刚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潘礼平要求他们不能用播音腔,不能胸腔共鸣,要把新闻“说出来”。这让科班出身的两人难以接受——主播都该是严肃的,口语化的表达实在有悖所学。李锐、张丹丹常常拿着稿问:“这句话是不是病句?”潘礼平就说:“是我改的,就照这个说。”

    潘礼平说:“《晚间新闻》有个原则,从不搞对农民的批评报道,我们几千年欠农民太多太多。”他的节目常常关注弱势群体,有被卖进扒手团伙的新疆少年,有身患重病仍把微薄积蓄捐给山区的女教师等。亲民的口吻加上社会性的选题让《晚间新闻》从同类型节目中脱颖而出,收视一度霸占全国冠军。潘礼平说:“做电视要做大电视人和大自然人,既要有技术,也要有良心。两个都有了,就成了电视超人。”

    做了几年后,张丹丹对潘礼平的风格渐渐接受了,她说:“《晚间新闻》和潘礼平一样,平常中透着点机智,一开始不太被人理解,但渐渐会发现这背后的真诚。”

    2001年,《晚间新闻》报道为湘西山区儿童捐助的东莞慈善人士坤叔,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称赞。之后,《纽约时报》记者飞来湖南采访,评价这个节目是中国新闻界的“怪味豆”,称潘礼平为“中国电视新闻传统表现手法的突破者”。

    直到今天,《晚间新闻》在湖南人心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戏骨》的执行导演陆剑梅进入湖南广电时有机会选择《快乐大本营》或《天天向上》,但她没有犹豫地去了潘礼平团队,对她而言,《晚间新闻》代表电视湘军在新闻领域最辉煌的时代。

    想把《小戏骨》做成百年老店

    2005年,湖南卫视迎来《超级女声》。在这之后,湖南卫视逐渐向娱乐大本营的目标进军。2008年,潘礼平在娱乐浪潮中坚持多年后,依然没能阻挡《晚间新闻》终结的命运。节目结束时,工作人员都有些伤感,潘礼平却觉得一切是自然:“将来还可以创造新的东西,我处之泰然。”所幸,《晚间新闻》的团队依然保持着丰沛的创造力,潘礼平一手带出的谢涤葵(《爸爸去哪儿》总导演)、徐晴(《一年级》总导演)等人日后都成了湖南台的中流砥柱。

    《晚间新闻》结束两年后,潘礼平离开湖南卫视,转战湖南电视剧频道,从新闻人变成了影视人。在电视剧频道初期,他经历过一段“矫枉过正”的日子。2011年,他在电视剧频道进行改革,章回体串联五大剧场、调整剧场时间、大改剧名等方式并未收获预期效果。后来他重整旗鼓将重点放在节目制作上:他制作慈善节目《心得乐》,以面对面捐钱为特点,记录贫困人群的生活现状,在全华人地区引发轰动,有时一天能接到两三百个资助电话;他推出节目《乐作剧》,在街头整蛊市民,将纪实片、戏剧手法结合获多个大奖……

    如今,《小戏骨》全民热议,《白蛇传》后《花木兰》剧集也将开播。潘礼平想把《小戏骨》做成百年老店,他说:“可以传承的经典太多了,做100年没有一点问题。”

    想知道儿童版《白蛇传》是怎样炼成的,扫码看潘礼平采访视频。

潘礼平 “毁专业”的电视怪才
专杀ISIS的中东“女人花”
德国教授用28年翻译《黄帝内经》
“王国之柱”朱拉隆功大学
对每一顿饭都不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