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离婚买房的荒诞剧

鹤丁 《 环球人物 》(

    祖孙三代结伴离婚,夫妻笑逐颜开离婚,民政局因人多紧急限号……近些天,因为风传将出台有利于单身人士的住房政策,上海出现了一幕幕“离婚”闹剧。事实上,风潮席卷的不只是上海,为购房而离婚,北上广深同此凉热。

    “真离婚的,不在一时,往后靠靠,让我们先来。”调侃者轻松愉快,旁观者还是纳闷:结得不易,离得轻巧,就不怕买房不成假戏成真?不怕。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有句经典台词:“夫妻在一起过情人节,要么是关系特别好,要么是关系特别不好。”如今,说法类似:敢来离婚的,要么感情破裂,要么情比金坚。“用离婚检验真情”,就是超越婚姻法的彼此信任。谈笑间,离婚买房者似乎一下子解构了婚姻,还原了真爱。

    有人用“经济体”来解释家庭的本质。1981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加里·贝克尔出版了《家庭论》,用经济学分析框架,将婚姻家庭的神圣性在交易中彻底解构了。其实,婚姻家庭经济学的道理本不高深,无论是古时的“门当户对”,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生得越多越光荣”,抑或是如今北漂青年为了分摊房租提前同居,(准)家庭的确是贴着账目的战斗堡垒。只要楼市看涨,只要真爱还在,为什么不离?

    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不用亮眼人也能看到两幅走势相悖的K线图:楼市与婚姻。一边是不婚率、离婚率节节攀升,婚姻的必要性与严肃性在双降;另一边是北上广深居大不易,对房子的“信仰”水涨船高。当有一股力将它们扭在一起,交点就会是“为买房而离婚”。

    这股力,是短缺的投资渠道,更是变幻莫测的房地产政策。5年来,北京、深圳等地离婚数量均翻了一番有余,仅2013年,北上广深离婚数涨幅达43%、38%、20%和34%,而其背景正是2013年3月出台的新“国五条”细则:离婚能在交易时“有效”避税。正因此,很多人指责离婚买房背后的政策之“恶”。预期不稳的房地产政策,虽然嘴上强调着理性购房,楼市却很“诚实”,最终的结果常常是饥饿营销。“出于各种各样的地方调控目标,各色行政性房地产调控政策轮番上演,问题的实质就在于这些调控政策对地方政府最有利。”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成熟合理的政策,应该周全严谨,以人为本,计量政策后果。否则就会催化离婚买房的极端“经济理性”,肢解婚姻的严肃性。事实上,尽管时代变得快,公序良俗却相对稳定,是一种更长期更普遍的社会认可和价值判断。对于不愿意过多拐进“经济理性”胡同的人来说,房子也重要,为家庭奋斗也没错,但首先,家得在那儿。历史地看,一种“善”的制度,总是避免过度激发人们身上的潜在欲望,“污染”全社会的信念。婚姻要跟着房地产政策沉浮?很多人说,“不服”。

    从买房结婚到离婚买房,两者间的距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小。都是把自己挤压成一条线,在拼命穿过“房子”的针孔,前者挤压一生所有,后者挤压一生所爱。在大历史视野中,可能都是“滑稽表演”,普通人与大时代猝不及防地遭遇,总会显得如此渺小。

    “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这是莎士比亚喜剧《辛白林》扉页上的一句话,放在离婚买房这出戏里,它是忧伤的。“房地产哪止是一块地、一套房,而是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居民财富和情感的最大抵押品。这个称砣,太重了。”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有感而发。换个角度看,喜笑颜开地去离婚买房的那个人,其实是最焦虑的那一位;看涨房地产的喜剧,或许是一幕越陷越深的悲剧。悲剧不在于房价可能会走低,也不在于“把婚姻当儿戏”,而在于生活在大城市的饮食男女在“财务自由”梦中,套上了越来越重的枷锁,为物质分合,因物欲悲喜,最终,只是更不自由地随波逐流。

离婚买房的荒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