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郎平勇者无敌

本刊特约记者 刘旭辉 本刊记者 凌云 毛予菲 《 环球人物 》(

    强人普京说过,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如果这句话是郎平来说,就是:给我3年,还你一支强大的中国女排。 

    2016年8月21日,郎平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3年零4个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体育馆的看台被一片红黄色的中国球迷占领。中国女排对阵塞尔维亚,争夺奥运冠军。经过1小时45分钟激烈对抗,中国队终以3:1取胜,历史上第三次获得奥运会金牌。

    举国赞叹,全球喝彩。名嘴白岩松笑称:“看来输第一局是中国取胜的好兆头,而后之所以连下三局,原因是防守,令人窒息的防守,面对对手又高又快的网上实力,中国移动长城再现江湖。”他还高呼:“如果之前郎平该进世界排坛名人堂,这一战后,她该被封神。”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则总结:“女排的精神就是勇于拼搏、勇于奉献。今天哪怕输了也是英雄,也是胜者。”

    的确,这将是一段很难复制的历史——面对几强对手,先在小组赛惨败,然后依次挑落,夺回“本不属于她们”的金牌。狂喜中,郎平依旧冷静。她说:“队员的技术不是最好,可以用女排的作风、用团队间的互补在比赛中画一个圆。”但最令人们难忘的,是她那句像金牌一样坚挺的话:“明知不会赢,也要拼了命!”

    “郎导有颗大心脏”

    8月17日,中国女排对抗巴西队,大爆发由此开始。

    在小马拉卡纳体育馆,上万名巴西球迷坐镇主场、嘘声一片。几番艰苦鏖战,最终主攻朱婷一记扣杀得分,中国队以3:2力压气势正盛的东道主。而这之前,几乎没人相信中国队会赢。巴西队是前两届奥运会冠军,小组赛5战全胜,过去8年连赢中国队18场。而中国女排在里约一直状态低迷,郎平也做好了准备,在微信中写道,“这应该是我带她们的最后一次训练,站好最后一班岗”。

    然而,正如熟悉郎平者所说,“郎导有颗大心脏”。开赛时,中国队被强敌碾压,姑娘们不知所措,郎平安慰:没关系,能打多少打多少,输几场球其实是一种磨练。第二局6:11落后时,“我叫了暂停,让队员们一分一分地追。这种生死球,紧张有什么用啊。”放下思想包袱的中国队追到15:16,状态逐渐稳定下来。

    “惊心动魄!”正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女排前国手薛明向《环球人物》记者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印象特别深的是姑娘们在打完每一个球后都很自信,看到这个表情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场球会赢。”

    决胜局拿到赛点时,郎平叫了暂停。她镇定地说:“朱婷全力准备啊!这球肯定给你了。”果然,一传到位后,中国队打了个后攻,奠定胜局。薛明分析:“郎导喊暂停、换人一般都是在队伍连续丢分,或者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一是让场上表现不好的下来缓一缓,再一个就是打乱场上连续丢分的节奏。”炸了锅的网友拍案叫绝:“看郎导最后喊的那个暂停,这才是‘水平’!”

    第二天对战荷兰,被球迷称作复仇战,因为在小组赛中国队曾以2:3告负。赛前郎平说,“这场球咱们玩儿命也得拼下来”。与巴西一战时一样,中国队靠着不放弃的拼搏精神与荷兰队周旋。最终虽以3:1的总比分获胜,但每局分差只有2分,总共只赢了4分。郎平说:“没见过这么胶着的场面!”为应付危局,她频换上场队员,灵活多变的布阵激发了中国队的潜力。薛明分析:“中国女排总体打法是以快速多变为基础,郎导不停地换人,叫暂停,最基本的调子没变。”现场解说有这么一句:“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敢让12名队员都轮番上场,这胆略只有郎导有。”

    19岁小将龚翔宇拿下半决赛的最后一分,被郎平一把搂在怀里,泣不成声。第二天战队再次集合,郎平打趣说:“我知道你们也是会过日子,这训练馆一直订到8月20日,提前走人家也不退钱了,所以得练够本,对不?”一番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郎平想让姑娘们以最好的心态面对冠军大战。要知道很多人都不看好中国队,毕竟小组赛的交手中,中国队0:3完败于塞尔维亚。开局后,塞尔维亚打得凶猛,中国队进入状态较慢,输掉第一局。但姑娘们顶住了压力,从第二局开始便气势全开,25:17、25:22、25:23,中国队最后一记扣球落下,得分!赢了!全场沸腾!看台上的中国球迷高呼:“郎导!女神!郎导!女神!”

    异常强大的女人

    郎平是一个异常强大的女人。岁月激荡,人生起伏,所有的波澜都只让她变得更加壮阔。

    在女排力克巴西队以后,社交媒体上一篇文章迅速传开。文章将郎平称为“连续30年受万众顶礼膜拜”的人。1981年11月16日,郎平的扣杀为中国女排锁定了第三届世界杯冠军。天安门广场上,人群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女排收到贺信、贺电、纪念品3万件,1/10是给郎平的。人民日报发出头版评论,呼吁“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宋世雄叫响了郎平的绰号“铁榔头”。女排成为时代精神象征,“女排精神”和“小平你好”一样,代表着那个充盈着朝气的时代,“铁榔头”为满怀期望的中国人擂响灵魂战歌。

    作为运动员,郎平有无可争辩的强大实力。她练过跳高,出色的弹跳力令她的扣杀极具威胁,学生时代就被称为“朝阳大炮”。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绝技,让她赢得“世界第一主攻手”之称,扣球命中率近乎50%,单场比赛最多扣杀96次。1981年女排在世界杯夺冠,她获得“优秀运动员”奖。1982年女排获得第九届世锦赛冠军,她获“最佳运动员”奖。1984年作为中国女排副队长出战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三连冠”。1985年以队长身份带队蝉联第四届世界杯冠军。1986年,因伤退役的郎平仍留在女排,帮助实现“五连冠”霸业。

    作为教练,郎平的强大在于她能将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内带上巅峰。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评价郎平“很会调教和培养运动员,而不单是使用运动员”。1995年,她放弃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第一次接手中国女排,处于低谷的女排被她牵引出一条上升曲线:当年夺世界杯第三名,次年摘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1998年夺世锦赛亚军。1999年,郎平出任意大利摩德纳队主教练,不到一年拿下意大利联赛冠军,随后又获欧洲冠军联赛冠军。2002年,她执掌意大利诺瓦腊队,两年内获意大利超级杯赛和联赛冠军。2005年,她出任美国队主帅,3年内将其从世锦赛第九带上奥运会亚军的高位。2009年,郎平接掌广州恒大女排,很快在全国联赛升入A组,拿下两个亚军、一个冠军。2013年,郎平再度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当时,女排在伦敦奥运会没进四强,世界排名第五。郎平接手后,女排2014年获世锦赛亚军,2015年夺亚锦赛和世界杯冠军,2016年创造“里约惊喜”。

    “谁怕谁”的勇气和“别哭”的坚强

    无论对体育精神的讨论如何深入,体育观念如何更新,竞技体育始终还是强者的游戏,胜利也依旧是话语权里最有力量的那一部分。有了胜利,才有资格谈论精神。而郎平的一切强大,恰恰又源于精神世界的强大。

    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李长云聊起郎平之路:“她参与创造了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战绩,随后出国打球、学习;1995年在国家需要她的时候回国执教,带领中国队拿下两个世界亚军。2013年再次勇敢地站出来,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多次透露过出山原因,一是老队友陈招娣因病去世给她带来很大触动,二是她的老教练希望她能在女排最困难的时候站出来,三是她多年来对女排的深厚情感。”

    陈招娣去世后,郎平写过一篇文章讲到了一个细节。当年的女排训练非常艰苦,七八个小时训练后还要加练防守,队员们不知教练袁伟民的想法,谁也不敢先来。“这时候通常都是招娣冲在最前面,看她面对袁导那眼神,就像是在说‘来吧,谁怕谁啊!’”后来,在陈招娣的追悼会上,老女排队员在袁伟民带领下进场。袁伟民说了一句当年训练时的口头禅“别掉队,都跟上,别哭”,郎平顿时泪奔——“谁怕谁”的勇气和“别哭”的坚强,是她精神世界的两根支柱,连接两根支柱的是“担当”。

    担当,是郎平心灵的敏感点,触动她一次次挺身而出。她曾经设想过自己的下一站是退休。一位记者说:“她平时走路一瘸一拐,那是膝盖有伤。她坐着的时候,看那表情,身体也不太舒服。”郎平一辈子受伤不少。1978年,18岁的她首次代表中国队参加亚运会时,接球时踩到墩布上扭伤脚踝,从此“一看到墩布,心里就隔应(不舒服)”。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曾晕倒,嘴角冒白沫,医生往她身上泼冷水她都不知道。她做过十多次手术,每次体检拿到的血液化验单都有多项不合格,医生提醒她“随时可能被累垮”。5年前,她就对记者说:“做了球员,拿了很多冠军,做了教练,执教过很多球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觉得自己差不多了。将来结束了对恒大队的执教,我想应该多点时间去陪陪家里人。”

    然而,女排需要她。一位老队友对她说:“中国排球真的不能再这么沉沦下去了,你赶快出来吧,你出来,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支持你。” 有关部门一位领导和她深谈,希望她“一起做一点为中国排球铺路的事”。甚至她的姐姐也说:“太多人惦记你了。人这一辈子,总被人惦记也是一种幸福。”

    她犹豫再三,最终承诺出山。犹豫是因为她的承诺分量很重。郎平丈夫、社科院教授王育成说:“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事儿不干则已,干的话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到极致。”当年第一次执教国家队,郎平就对家人说:“球打不好,我不会交差。”之后的每一步,她其实都在实践这样的承诺。“我没有什么私心杂念。球队带得不好,我有责任带她们继续向前。球队带得好,是大家的功劳,我一个人做不了什么。我没有后悔过,只是尽力而已。”这是她的肺腑之言。

    李长云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些年,郎平付出了很多。在国外执教时,她很少能顾及家庭,第一次婚姻失败的原因就是聚少离多。她说,自己愧对女儿,由于常年在外执教而不能照顾女儿,对父母也照顾得很少。她还落下一身伤。她姐姐曾经告诉我,郎平‘一身伤病,身体特别差,让她歇着,她就是不听,没办法。训练的时候,我们让她看着动动嘴就行,不听,一定要亲自上场,当陪练’。”训练课后她常常要花上半小时做理疗。

    “我们今天就赢在坚强的意志品质上”。这是郎平赢了对荷兰比赛后说的话。其实这话也是对她自己说的。

    事无巨细的思考者

    王育成曾细致观察郎平在赛场上的表情:“她和其他的主教练都不一样,就坐在那儿,很镇静,你从她的面部看不出太多表情,有时候眼镜可能是掉下来,她就用手向上推一推,但是透过那眼镜,看得出她的眼珠在转来转去,她在思考问题,一定是脑子里在转很多弯弯……”

    是的,郎平是一个思考者,而且是一个抠细节的思考者。她说过,一个教练要有很强的比赛阅读能力,还要对比赛有预判。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掌握信息、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在训练时,她把训练内容分成扣球、拦网、发球、接发球等许多环节,除了拍下每次训练的视频,还用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心得。她曾在3天内连飞3个城市,为的是观察队员的比赛状态。为防止队员意外受伤,她甚至提前去检查每个训练场馆的地胶是否有隐患。

    李长云说,郎平这一次出山,给女排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她把国外一些比较好的训练理念带到了中国,尤其是将伤痛理疗、训练康复的技术团队带过来了。” 来自美国的康复教练会调整队员的训练量,甚至在队员回到俱乐部后还会收到配有视频的康复训练计划,细化到一周做几次,每周做什么。

    郎平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用人。当年,袁伟民将没有任何世界大赛经验的郎平放在主攻手的位置上,一战成功。这种大胆用新人的思路,也融入了郎平的执教基因。在组建国家队时,她采取人海战术,集训时招大量的新人考察。郎平说:“对年轻队员要大胆放开去用她们,让她们学着自己去承担。用新人能赢球是最好的,但你一定要付出学费。如果总想每一场球都要赢,新人永远没有机会。”李长云评价:“她用人很大胆,不太注重小比赛的成绩。以前中国女排大赛小赛都很看重成绩,郎平放弃了这个,很多比赛她都派新人锻炼,把成绩抛到一边。一些国际性比赛一会儿让这批队员去,一会儿让那批队员去,采取这种方式训练新人。” 

    在球场上,郎平也会沉下脸。她会说:“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我没人换你了,只能看你自己了”。但她不训斥队员,即使她在特别生气的时候,也还是鼓励她们,让她们放松,“因为人一紧张,肌肉动作的反应就不一样”。在她调教下,新人脱颖而出,也“解放”了一些落下伤病的主力队员。“张常宁、袁心玥、朱婷等很多新人都是她一手训练出来的,使中国女排的‘板凳’厚度增加了许多。以前中国女排基本上是一套阵容,大赛小赛打到底,全都是主力阵容。现在的选择就多了。”

    母爱浇筑“新铁榔头”

    郎平是个懂得生活情趣的女人。她喜欢北京烤鸭和红烧肉,厨艺也不含糊,红烧排骨、宫保鸡丁什么的都不在话下。一家人吃饭都很香,“饭量都比较大,拿碗耍不开,得用盘子”。她和女儿白浪很亲,而且心有灵犀。“只要女儿说她特想我,我就知道她肯定有事儿找我,基本就是缺生活费了。”

    和队员相处时,郎平也用上了对待女儿的这份细致。她说,论年纪她们就像自己的女儿一般,“所以我还承担着母亲的责任”。“我执教比赛和训练的时候是很严肃的,教练绝对不能打哈哈,因为球员会有样学样,你一打哈哈,球员会更甚。不过在球场之外,我还是希望球员和教练更像一家人。”队员们在场下聊网购、游戏和电视剧,郎平尽量去理解。“我有时候问问题,她们就会特别热情地教我。”她记得每个队员的生日,了解她们每个人的伤情。曾春蕾说:“谁有头疼脑热,最急的就是郎导。”

    主攻手朱婷来自河南农村,1.95米的身高却只有70公斤。郎平说,朱婷的激素水平比一般人低,很怕受伤,因此常从美国给她买营养品,帮她增重、增肌。朱婷说:“郎导经常给我大袋蛋白粉,让我拿回河南打联赛的时候喝,还给了我两条紧身裤,说我腿太长在国内不好买。我这人吃东西不长肉,蛋白粉真有用,补充营养加上训练,现在终于长到78公斤了。”

    仅仅3年,朱婷被郎平调教成自己“最放心”的队员,甚至被媒体称为“新铁榔头”。郎平说:“现在的女排,只有朱婷最稳,能顶下全场。”在里约对阵巴西,朱婷最后一个重扣锁定胜利,兴奋的郎平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半决赛战胜荷兰,郎平满含泪水搂过朱婷,狠狠一吻。“她是中国队进攻核心。”郎平说。

    白岩松以“荡气回肠”盛赞郎平所带领的女排。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说,中国的国球不应该只是乒乓球,而应该是“一个家庭”。“乒乓球是国球之父,女排是国球之母。一个负责在技战术上不断创新,另外一个则负责精神和爱的传播。”

    她的力量来自专注

    “有郎平的地方,就有奇迹”。白岩松这句话,被不少人提起。

    1981年,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在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后说:“这次比赛,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和风格的较量。”35年后,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看完女排半决赛后说:“我认为这次最重要的还是郎平的用人。每个队员的特点都发挥出来了。”对拼搏的强调没有变,但对如何拼搏,今天的女排显然更重视科学和专业的做法,而不仅仅是关注精神力量。郎平为这种变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面对压力,郎平强调的是专注。去年世界杯,面对赛前主力接连伤病打击的情况,郎平形容自己“死猪不怕开水烫,烫得我都有点麻木了。每天就是想办法,怎么弄对手,怎么扬长避短”。每一次重大比赛,看队员夺冠心情迫切,她都会做工作,希望她们用平常心对待。“比赛时其实不要想其他的,需要的就是专注”。

    金牌当然重要,但背负着对金牌的沉重执念就无法飞翔。“敢赢,不怕输”,郎平以此鼓励球队——她掌握了赢的艺术。她告诉年轻的队员们:“一个球一个球打,什么样的结果都可以接受,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她帮这些孩子抛弃患得患失,把她们还原为纯粹的打球者,去赢。

    郎平的专注,源自她的专业。不可否认,她的经历塑造了她今天的气质。“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这是她被评为201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因为专注于排球,她没有走上仕途,而是主动从冠军光环下走出,到美国艰苦打拼,经历婚变、伤病、失利等各种波折,始终不改初心,成为老女排中唯一一位还在球场坚守的人。也因为专注,她在欧美职业排球界的各种历练,甚至包括辅导低水平的业余学生的经历,都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的训练方法,更深入地掌握了造就人才的艺术。人性化的管理,科学的体能训练与恢复,对球员心理的有效调控,更大规模、更强力度的选拔和使用新人,都是她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的体现。

    郎平的专注力量,能够在今天焕发光彩,也因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渴求专注、渴望专业的中国。女排有过黄金时代,也走过低谷,但起起落落间,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光荣与梦想。这是一支“有冠军基因的球队”。这种基因,在郎平的专注中绽放出“老女排式的光彩”。而排管中心也表现得非常专业,给了郎平充分的支持,包括改革的足够空间。

    三十余年,球场风云变幻,郎平始终屹立,因为她代表的精神力量与时代合拍。当中国人踏上充满荆棘的改革开放之路时,她凌厉的重扣给人力量和信心。今天,当中国人呼唤工匠精神、渴求理性而细致的完美时,她用科学调教一个个球队,特别是把中国女排带向巅峰的轨迹,展示了这种理性的力量。

    4年以后,就是东京奥运。郎平还会继续挂帅吗?她说:“不管我在还是不在,中国女排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郎平勇者无敌
不死的理想主义,永远的光辉岁月 这是我们的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