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外交部同事眼中的王毅

“他的魅力是这个时代赋予的”

□ 本刊记者 许陈静 田亮 《 环球人物 》(

    “他很有功底,刚工作就能为总书记写讲稿”

    王毅1982年到外交部上班。就大学毕业生而言,算是“大龄”,已经29岁;但在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是个地道的年轻人。他的座位,被安排在年长他15岁的江培柱身边,两人都是学日语的,后来相继驻日工作。数年后,江培柱赴中国驻伊朗、泰国、韩国等使馆担任一等秘书、首席馆员、研究室主任等职。现已78岁的他,对王毅早年在日本处工作时的印象仍然十分深刻。

    王毅刚入部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办公室,挨着坐。我发现这个年轻人很有功底。首先是写文章的功底。1983年较早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确定将于11月访问日本。按照惯例,我们亚洲司日本处得为领导人准备讲稿。起草的任务就交给了王毅。大家都没料到,这篇讲稿起草得非常好。时任亚洲司司长杨振亚一看,立刻决定带着王毅和他写的讲稿去见胡耀邦。在胡耀邦面前,王毅又提出了一些好建议,胡耀邦很是欣赏。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外交部。一个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就能见我们党的总书记,为他出访写讲稿,这说明王毅的功底很好,也说明王毅很早就对外交工作做出了贡献。

    再者,王毅这个青年办事很有章法。他不苟言笑,不善于讲大话,就是兢兢业业做自己的事情。用那个年代的话说,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好青年。他担任我们日本处党支部的文艺委员,负责发电影票、发舞会入场券,都是繁琐的事,又不起眼,但王毅不厌其烦。年轻同志一般容易毛躁,不愿意干这些小事,喜欢干大事。王毅的特点是,给总书记写出访讲稿这样的大事,他有能力做好;给大家服务的小事,他也能兢兢业业地做好。大事小事都能干。很快,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没过几年,王毅就被提拔为副处长。那会儿他也就三十出头吧,刚结婚,给大家发了喜糖。我那时从驻日本大使馆的岗位上回到处里,发现他还是一如既往,并没有因为当上“处头”就自诩年轻有为,看不起别人。他毫不自满,依然尊重同事,虚心向老同志学习。

    一个人成长为外交部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靠的是十年几十年的积累。正因为他的学识、他的功底、他的性格,赢得了部里同事们的信任,也为组织上所看重,一直培养他,让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我现在看他对外的一些表态,像最近的南海问题,他的表态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也非常有高度。他是名副其实在外交方面有才干、有能力的同志。他的魅力在不言中。

    “他就是当外长的料”

    王毅升任亚洲司副司长是在1994年,距离他进入外交部只有12年,次年又升任司长。当时28个司局的负责人一起开会时,领事司司长张宏喜发现,王毅是比较活跃、敢于发表意见的。那时张宏喜52岁,王毅41岁。此后,张宏喜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驻坦桑尼亚大使、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等职。他笑言,那段“同时为官”的经历,让他对王毅有更多的关注。

    王毅被提拔为副处长时,是部里最年轻的副处长之一;提拔处长时,又是最年轻的处长之一;提拔副司长时,仍是最年轻的副司长之一;提拔司长时,依然是最年轻的司长之一。他一直是当时外交部最年轻纪录的保持者(笑)。

    每年部里都会进来大批年轻人,工作几年就看得出来,谁更努力,更有发展潜力。王毅给胡耀邦写讲稿的事传遍外交部后,我就在想,一个年轻人为什么能写得出总书记的讲稿?这不仅仅是口才好、文笔好,文字背后是思想,这说明他思考问题的水平高,观察问题的眼光高。他在动脑筋,在想国家之所想,而不是想科员之所想。这是百里挑一的人,是当外长的料。

    外交部的年轻人,容易出现“三门干部”,从家门到大学门,从大学门到机关门。王毅不同,他早年有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后来有过转任国台办主任的履历,所以他不仅精通外事业务,还了解其他方面的国情,他对国家形势、大政方针的把握始终很好。

    现在,我们每年都能听他作报告,每年都觉得很精彩。第一他不用稿子;第二他报告的格式突破陈规,讲得比较深、比较全;第三他跟得上形势,对中央的精神和政策理解到位,不说则已,一说中的——外交是门很严谨的工作呀,外交无小事,一说中的,得有很高的水平才做得到,既要充分理解政策,又要讲得得体,还要让听众接受。像前不久针对南海仲裁案,王毅的话,“政治闹剧”“该收场了”,这8个字,多一针见血、多有力量!还有王毅对加拿大女记者无端指责中国人权的回击,我认为处理得很好。那名记者本来没有问王毅,加拿大外长也回答了提问,但如果王毅不吭声,就等于默认加拿大记者对中国的攻击,所以该回应就要回应。

    当然最根本的是,王毅这种魅力是今天这个时代赋予的。最近几年,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外交工作面貌一新。国家越强大,外交官的舞台越大。当这个时代来临时,王毅能跟上这个时代,认清这个时代,充分理解中央的精神和这个时代的外交决策,从容发挥他的才干。这是一个外长魅力的根源。

    前不久,某位市直机关的老友跟我说,他以前不爱看外交部的表态,现在王毅外长的表态他爱看了。我跟他说,搞外交工作的人,爱国之心从来都很强,从来不比大家差,要想强硬,我们张嘴就能说出来:表示遗憾、十分遗憾、抗议、最强烈抗议、召回大使、断交、开战……但在国家不足够强大时,说这些有用吗?今天人们爱看王毅外长的表态,其背后原因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起来了。

    几年前媒体报道过,王毅岳父是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人员钱嘉东,这对翁婿是“外交世家”。但要说王毅沾过岳父的光,那不可能。周总理对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多严啊,钱嘉东就没沾周总理一点光。他是外交部普通一员,又哪有什么光给王毅沾呢?我倒是想说,王毅身上有周总理的某种遗风。当年中日建交,是周总理下了一二十年功夫才水到渠成的。王毅驻日期间结交了许多朋友,也是给未来的中日关系留下了火种。

    “他把工作做得让人感动”

    2001年,王毅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当时只有48岁。在他分管的外交部机关党委里,有一位和他同为“50后”的胡中乐。他给了我们第三个视角:在同龄人眼中,王毅是位怎样的领导呢?

    我补充一个小细节。王毅是学日语的,虽然上大学时也学英语,但日语才是他的主科。所以他一直在拼命地补英语,否则只懂日语受限很大,这就能看出他的勤奋和志向了。我在外交部教培办工作时,他是亚洲司司长,1997年,部里派他去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专门强化他的英语。这说明在个人努力之外,也有组织对他的培养。1998年,王毅报了南开大学一个硕士研究生班,专门学习世界经济;1999年,又到中国外交学院就读,学习国际关系。那几年,他的学习强度非常大。

    我到机关党委工作后,对王毅最深的印象是他的谦虚。一次,一位部领导对王毅提了个小建议:“你说的话有时过于追求文采,爱用新词,不太实。”王毅马上表示接受批评。据我观察,从那以后他不断改进自己的语言,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基础上,外交用词更加严谨。现在,他的讲话是七分实际,三分文采,既准确表述了政策,又能用语言打动人。

    后来,王毅还担任了部党委书记,对党的工作抓得很严。2008年初,他调任国台办主任前夕,我作为机关党委工会主席,组织了一场简单的欢送会。会后,他对我们说了一番告别的话:“外交部一定要加强党的建设,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尽管社会上有‘向钱看’等不良风气,但我们外交部一定要保持周总理提出的16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外交部机关党委是外交部的灵魂。”现在,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我更加感受到这些话的分量与前瞻性,部里也把这句话延伸为“党建是外交工作的灵魂”。

    王毅对群众工作也很重视。外交部有各种各样的群众协会,他担任了一些协会的会长。今年4月,中国和尼日利亚庆祝建交45周年。外交部有个传统,每逢重大建交纪念日,会发行外交特种纪念封,这次也不例外。部集邮协会就邀请王毅参加纪念封揭幕仪式,王毅和尼日利亚外长都来了,两人亲自揭幕。做党建工作、群众工作,并不像业务工作那样熠熠生辉,但王毅不仅做了,还做得细,做得让人感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有个判断,“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实现了比较大的转型,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但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既不能被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操纵,也不能坐等大国地位的到来,需要外交官挺直腰板,主动争取。”作为享誉东南亚的国际问题专家,郑永年给予王毅高度评价:“他是个有担当、有思考、有执行能力、善于斗争的外交官。有些国家希望中国越软越好,便批评王毅。但是非面前,要以争取到多少国家利益为标准,而不是别人说好不好为标准。美国的利益怎么争取来的?俄罗斯的利益怎么争取来的?如果外交官软趴趴的,who cares (谁理你呀)?西方希望中国是熊猫,不希望中国是龙,然而切记:熊猫只有观赏价值。”

王毅为什么这样红
有一种帅叫王毅
“他的魅力是这个时代赋予的”
日本老友说王毅
中国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