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曾日三,敢跟张国焘拍桌子

他是掩护红军主力的红五军团代政委,在西路军作战中被捕遇害

□ 本刊记者 毛予菲 □ 李茁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

    曾日三,1904年生于湖南宜章,曾任红四军军部秘书、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委。1937年4月在甘肃红柳园子遭国民党军包围,最后落入敌手,壮烈牺牲。

    1928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与之相邻的湖南宜章县,共有3000余人上了山。在艰难的转移中,有人哼着“低头思故乡”,曾日三却带头唱起了《国际歌》。

    建设根据地的6年,几名宜章籍的红军干部做了游击队领导,曾日三便是其中之一。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部队开始长征,一同过雪山草地的有40名宜章儿女,而经过千难万险最后达到延安幸存的,只有12人。其余大多数长眠于长征路上,曾日三牺牲在祁连山脚。

    在纪念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的今天,宜章乡亲为《环球人物》记者讲述了曾日三的长征故事。一位老人带记者找到了他的故居,一间上了锁的小木屋。不远处的瓦屋中住着曾日三大哥的女儿曾凡葵。她出门迎接访客,掏出钥匙打开木屋,口中念念有词:“不顾母亲反对和吴仲廉结婚,又撇下家人闹革命,这个黑屋子原本是他最想逃离的地方……”

    攻占白石渡

    宜章有座石桥叫山背,桥上坑坑洼洼全是弹孔,当年红军突围战的惨状如今仍依稀可见。

    宜章东临赣西,南与北粤接壤,全县丘陵地貌,植被葱茏茂盛,自古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冲。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五个主力军团突破湖南汝城至广东韶关的第二道封锁线。毛泽东随红一军从兴国县出征,一路上伤亡严重,艰难地到了粤北黄圃山区。此时已是深秋初冬季节,又逢阴雨连日不断,红军缺粮少衣饥寒交加,队伍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暂休养息之地,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毛泽东想起了9年前曾到过的富甲一方、人缘和睦的邝氏族古镇白石渡。

    而当时的白石渡是国民党在粤汉铁路沿线设置第三道封锁线的重要据点。11月6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颁布紧急“堵剿”电令,判断红军将“继续向宜章方向逃窜”,便在第三道封锁线上修筑了数百座碉堡,加强防堵,还调来40万重兵,两侧夹击。身患伤寒躺在担架上的毛泽东,当晚命担架队摸黑抄小路进了戒备森严的白石渡,周恩来也从田头村渡河,翻山越岭100多里荆棘之路,火速赶到这里与刘伯承两人指挥作战。

    在宜章的战斗中,曾日三所在的红五军团担任全军后卫。他时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军团长为董振堂、政委为李卓然、参谋长为刘伯承,他们指挥部队边打边撤——既要迟滞敌人,打退敌人进攻,又要跟上主力,掩护中央和军委机关。此时的蒋介石动用了飞机轮番轰炸,曾日三便鼓舞士气说,“不要怕天上的敌人。在这大山区,它起不了多少作用”。

    7日后,白石渡敌军被全歼,红军一举占领宜章。将士们清楚地记得,周恩来当

    时非常兴奋,站在镇南的一个小土坎上,

    对大家说:“你们别看这是个小镇,它可是

    敌人第三道封锁线的重要支撑点,占领了

    它,对南挡陈济棠部,保证全军通过粤汉

    铁路有重要作用。”听了此番话,队伍中的曾日三也深受鼓舞。

    过家门而不入

    由白石渡进宜章,到浆水乡、麻田泗溪老街,红军陆续穿过。当年长征走过的石道,如今两侧已经成了稀稀拉拉的商铺。记者沿着宜章河,径直往古城里走。村里的老人转述父辈的话告诉记者,那是严寒的12月,队伍浩浩荡荡走过,士气高昂。但红军条件艰苦,身着单衣,有人甚至赤膊上阵。即便如此,他们也从不借住村民家,而是在屋檐下铺上行军背包睡觉。

    队伍在宜章走走停停三天三夜,望眼欲穿的亲人等候在街头。那些从宜章上了井冈山后一直杳无音信的红军官兵,家中的父母妻儿年年月月盼着,看到朱毛大军来了,都去部队里打听亲人下落。门楼前、戏台坪,总有人提着茶水干粮,一面给匆匆行军的战士们送水、送干粮、送草鞋,一面翘首盼望着自己的丈夫、子弟或父兄出现,还不时焦急地询问队伍中的人。有人站累了,索性搬出竹椅,睡在路边,白天过了,晚上点着松油灯通宵守候。

    曾日三家住在县城大街旁,曾母知道儿子要随红军大部队过宜章,在路口守了三天三夜却没等到,禁不住眼泪直掉。后来家人得知,曾日三以军情紧急为由过家门而不入,只望了几眼家乡村后的大山,脚步不停过了县城。

    在乡亲们的记忆中,最让他们自豪的是,曾日三继承了宜章人刚正不阿的品质。他曾和企图分裂中央的顶头上司张国焘拍过桌子。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1935年,红一方面军到达四川懋功,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北进。8月6日,曾日三代表红五军团参加了中央召开的毛儿盖会议,会议决定把红军编成左、右路军北上。曾日三时任红五军团代政委,该军团被编入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担任前锋,踏上了茫茫草地。到了噶曲河边,眼看只有3天路程就能与右路军汇合,但张国焘却认为嘎曲河“水深流急,无法通过”,擅自命红五军团南返阿坝,让左路军停止了北上。

    曾日三急了,在张国焘召开的红五军团营以上干部会议上,拍桌子和他理论,并当场抵制其南下的命令。9月中,张国焘又在阿坝大喇嘛寺开会,大放厥词,攻击中央北上的方针。当时红五军团有部电台,能和中央保持联系,曾日三把从电台听到的红一方面军走过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挺进陕北的消息悄悄告诉了大家,极大地鼓舞了困境中的部队士气。张国焘知道了,非常恼火,下令没收了电台密码。指战员们对张国焘的一系列倒行逆施强烈不满,有的还激愤地提出要跟他对着干。

    曾日三却深入细致地给同志们做工作,还几次请来朱德,教育大家要顾全大局。在长征路上,曾日三一身正气,又能团结同志,深受官兵爱戴。但他却受到了张国焘的打击报复,于当年底被调往红九军团,从代政委又降回政治部主任。好在曾日三很快便得到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及广大指战员的信任。

    一对革命夫妻

    后来,曾日三和妻子吴仲廉成为红军里广为人知的传奇。吴仲廉是中央苏区主力部队参加长征的30名女红军之一,在很长一段长征路中,曾日三都有她相伴。

    曾家是宜章的书香大户,父亲曾把曾日三送到宜章县税务等部门做职员,并按乡间习俗,让他和早已上门的童养媳成了亲。曾日三对此不满,又无可奈何,只是叹着气对父亲说:“如果这样过下去,我一辈子都不会快活。”

    在革命队伍中,吴仲廉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女性之一。吴曾两家相距100米,两人从小一同长大,素有交往。吴仲廉就将他介绍给了朱德,曾日三自此参加了革命。

    曾日三与吴仲廉也慢慢产生了感情。1930年,两人在井冈山上成了婚,由朱德主持婚礼。

    最初踏上长征路,吴仲廉并未与曾日三同行。从江西出发不久后,她就患上了疟疾,一阵热、一阵冷,把身体消耗垮了。落在后面的吴仲廉常常背一个干粮袋、一个文件袋、擎一支火把,慢慢地赶队伍。到了宿营地,她来不及休息,也不急着见曾日三,就又坐在油灯下抄写命令通知、行军路线图,送给各个部队。

    曾日三行军带队在前,在毛泽东的指挥调遣下,打了许多漂亮的阻击战。他所在的红军掩护全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又在皎平渡以南的石板河一带咬住敌人,鏖战九天九夜,保证全军安全渡过金沙江。行军中,曾日三顾不得照料吴仲廉。红军强渡金沙江正值妻子分娩,他仍坚守前线,几天后战事稍缓,才回到后营,为孩子取名曾吴,但不得已将其送给当地老乡寄养。

    在后来的西路军作战中,吴曾伉俪都上了战场。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曾日三随军西渡黄河,部队在河西走廊与国民党马家军血战,打了几场胜仗,攻占了古浪。1937年4月,部队攻打安西不克,后又转战到了甘肃红柳园子。27日,马家军骑兵包抄上来,把第一、二支队分隔开了。曾日三立即命令一部分队伍掩护伤病员和妇女顺着电线杆子往西北的星星峡方向突围,自己带领一部分队伍用火力吸引敌人,利用残墙断垣作掩护,向敌人马队射击。战斗到了傍晚,阵地上布满尸首。最后,曾日三、吴仲廉及百余名红军指战员弹尽援绝,落入了敌手。

    巍巍祁连山,白雪皑皑,没有人烟,没有花草,飞鸟也很少。敌人在四周架起机枪,冲着红军嚎叫:“当官的出来!”曾日三把吴仲廉与其他部下推到后面,自己站了出来:“只有我是长官。要砍要杀冲我来。” 他被敌人押下了山,不久牺牲在刽子手刀下。

    吴仲廉等人被押到青海西宁,后又被送进了南京“反省院”。直到“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周恩来出面营救了一批人,吴仲廉才出狱返回了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吴仲廉千方百计去找寄养在百姓家的儿子,却被告知他早已在车祸中丧生。

    如今,曾家有几个后人在上海,但与宜章断了联系。只有曾凡葵一直守着那间破旧的小木屋,她说曾日三是最令曾家骄傲的人。

曾日三,敢跟张国焘拍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