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红34师师长,湘江“断肠明志”

29岁的陈树湘率部为红军主力转移断后,6000壮士慷慨赴死

□ 本刊记者 毛予菲 《 环球人物 》(

    陈树湘,190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汀连独立团团长,福建独立七师、独立九师师长,红56师师长,红34师师长。1934年12月在湘江战役后牺牲。

    两年前,在闽西古田召开的解放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为苏维埃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的故事。

    陈树湘何许人?为何能让总书记在“新古田会议”上作为全军学习的榜样提出来?他有着怎样的英雄壮举?

    守在湘江潇水旁的湖南道县史志办原主任李世荣几十年来一直研究陈树湘和红34师。他为《环球人物》记者再一次讲述了湘江突围战和这段“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故事。

    血染湘江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也是最惨烈的一仗——红军主力终于撕开了国民党军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强渡湘江的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队伍从出发时的6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哀鸿遍野。其中,陈树湘的红34师让毛泽东最痛心惋惜。1934年底,毛泽东在混乱的队伍中,从堆满死人的小木桥上过了湘江。他坐在担架上,询问着湘江突围战后的军情,当听到负责为全军断后的红34师被敌军围困,几乎全师壮烈牺牲时,捶胸顿足一再感叹:“我的34师!我的34师啊!”

    担任全军后卫、掩护主力突围的是红军第5军团。而陈树湘率领的红34师则是后卫中的后卫,他们的阻截任务凶多吉少、最为危险。

    这一年10月,红34师一路掩护主力红军自江西井冈山入湖南宜章,一连突破了敌军三道封锁线。行至永州道县,到了国民党重兵布防的湘江东岸,6.5万红军拖着庞大的后勤部门和负载沉重的中央机关,日行不到40里。而另一头,蒋介石火急火燎调集了五路中央军,又重金收买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和广东的陈济棠,加上湘南王何健所部,共26个师30万人,用5倍于红军的军力,在支流潇水至湘江的盆地上,布下了袋形阵地,企图一举歼灭红军。

    极度危急中,红军主力坚决要突破湘江。11月26日,战役前一天,担负后卫重任的红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刘伯承,在道县仙子脚镇单独召集了正在潇水西岸阻截敌人的红34师干部会议。刘伯承拍了拍陈树湘的肩膀,又取下了眼镜,擦了擦双眼,叮嘱说:“你们既要完成军委赋予的任务,又要有万一被敌人截断孤军作战的准备!”大家一一握手惜别,但心里都清楚,如此一别恐怕再难相见。

    陈树湘带领全师与会干部宣誓:“请军团首长转告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34师坚决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为军团争光!”

    散会后,陈树湘在路上就布置好了阻击任务。接下来的四日四夜,红34师死守,红军主力杀出一条血路,好不容易强渡湘江、突围成功。红34师6000多将士,则在广西泉州与兴安之间的湘江东岸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

    疯狂攻击湘江渡口的国民党军很快发现了这支孤立无援的红军部队,各路大军立即合围而来。弹片啸叫,血肉横飞,湘江东岸的几个小山包顿时成了淹没在血泊中的孤岛。灼热的山风带着浑浊的血腥气味,战壕里的尸体交错重叠。更让人绝望的是,被敌军切断后路的红34师早已弹尽粮绝,因为处在后卫位置,沿途的粮食都已被前面经过的部队筹集一空。饥饿难耐、骨瘦如柴的士兵时刻处在战斗状态,甚至没有力气去找可以充饥的食物,也没时间坐下来打片刻的盹。秋雨连绵,士兵身上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

    且战且走

    经过整整几日恶战,红34师折损过半。已经突围的红军总部,终于与34师接通了联系。陈树湘收到命令,在红树脚和新圩地区向兴安东南突围,或者从凤凰咀一带渡湘江。但此时,敌桂军夏威部已经占领红三军团据守的湘江西岸最重要的渡口界首,其侧翼红一军团据守的白沙铺渡口也已经丢失。湘军刘建绪部从全州追来,中央军周浑元部也到了新圩以北的文市。

    眼看着西渡湘江追赶主力无望,陈树湘就下令把所有的文件烧掉,然后率全师往中央红军的反方向行进,以牵制敌人。后电报联系上中央红军,得到命令可开展游击战争。12月2日,陈树湘宣布:第一,寻找敌兵薄弱的地方突围,到湘南开展游击战争;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从11月底到12月初,经过数日的作战与行军,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张凯、102团团长吕官印、政委蔡中相继牺牲、血洒沙场,全师只剩下了800多人。12月9日,陈树湘和参谋长王道光率一部分人突出重围,回到湖南,一路冲进大山中。此时的34师只剩下了八九十人,不料又遭遇数千敌军包围。到陈树湘最后一次集合阵地上的战士,仅存的一个连长清点了人数,清查了弹药情况:“报告师长,我们现在还有53人,15名轻伤,7名重伤,枪支有余,但子弹只剩下103发。”

    就这样,陈树湘拖着一支没有粮草的“残兵”强撑了几日。12月12日,途经一片死寂的湖南江华渡口,陈树湘察觉到有敌军埋伏,命令部队做好在迷雾中作战的准备。当渡船行到河心,埋伏在对岸的江华民团开枪了。枪林弹雨中,陈树湘腹部中弹,两日后在竹林茂密的富竹湾岩洞里被捕,道县保安团的几个人将他抬进了一间布铺。

    即便身负重伤,在担架上动弹不得,陈树湘决心用最悲壮的方式实现自己“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最初,坐镇指挥的道县保安团第一营营长何湘向陈树湘大献“殷勤”,为他找医弄药,送衣送饭,想撬开他的嘴,以此获得红军情报。陈树湘拒衣拒食,何湘无奈,只好叫保安团的人抬着他回县城保安司令部,向上级邀功领赏。解放多年后,湖南党史研究室有关人员前往道县调查陈树湘的革命事迹,找到公坝镇石马神村的一位老人,他还记得曾在将军塘浓荫小道上目睹的一幕——保安团担架上抬着一个红军当官的(陈树湘),面色惨白地捂着肚子。在一个拐角处,他趁敌人不备,悄悄地把手伸进了腹部的伤口里,忍着剧痛从里面拉出了自己的肠子,用力扯断。敌人发现时已经晚了,肠子拖了一地,陈树湘慷慨就义,时年29岁。

    再往后的故事被当地的国民党报纸记载了下来——保安团的人不甘心嘴边的肥肉没了,又把陈树湘的尸体抬回了县城,一怒之下狠心砍下了他的头挂在城门上。当地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趁晚上悄悄将陈树湘的尸体埋在了潇水河畔。

    后继有人

    如今的湖南道县滨水路的一侧,陈树湘和红34师的一些将士于此长眠了82年。这段闻者落泪的“断肠铭志”故事刻在了陈树湘的墓碑上供后世敬仰。82年后的初夏,江水因连日暴雨陡涨,墓碑旁绿树环绕,扫墓人献上的鲜花开得正艳。道县史志办原主任李世荣又来到了这里,他现在退休了,但还是常去陈树湘的坟头看望。李世荣还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自发来此缅怀拜祭的人从未间断。

    红34师6000将士大多来自闽西,葬在道县的陈树湘魂归故里。他是地道的湖南农家子弟,出生于湖南长沙县。1914年因为家乡的一场大旱,他随父亲到了城里,住在离中共湖南支部机关清水塘仅一岭之隔的陈家垅瓦屋街。挑水送菜的陈树湘由此认识了正从事地下工作的毛泽东和杨开慧等人。他跟着毛泽东加入了共产党,一路辗转到武汉、南昌,上了井冈山。陈树湘决心为老百姓打天下。他将自己原来的名字“树春”改为“树湘”。

    当年站在长沙县城瓦屋街的城墙上,可以看见陈树湘家那扇木板做的门。但如今留给后人的,除了位于道县潇水旁的陈树湘墓碑,便再无迹可寻。《环球人物》记者赶赴湖南探访他的后人,得知已无亲人在世。经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敏介绍,当年陈树湘在长沙县的出生旧址现在成了县中学的操场。只有一幅他的画像素描,还是根据红34师幸存的韩伟将军(曾任红34师100团团长)生前口述描绘出来的。

    陈树湘与韩伟相识于秋收起义,当年同被围堵在湘江东岸。后来他跟儿女们回忆,战火中,陈师长命令他带主力师突围,自己留作掩护,韩伟誓死不从,最后陈师长才决定由韩伟断后,自己带兵突围,两个老战友就此挥泪惜别。后来,韩伟跳下山崖幸存。

    如今陈树湘的墓碑前,常来祭奠的就有韩伟的儿子京京、儿媳微微、孙子小小,他们在陈树湘墓前久久肃立、行礼,或洒下二锅头,摆上千里迢迢从闽西龙岩带来的点心,还称陈树湘为“爹爹”“爷爷”,以示他后继有人。

红34师师长,湘江“断肠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