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瑞典探险家,1886年师从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之后多次前往中国探险,发现了楼兰古国遗址,组织中外西北科学考察团对西北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丝绸之路始终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这份神秘,来自其悠久的历史、交融的文化,以及不曾断绝的金戈铁马和商旅驼铃。
来来往往的人群造就了繁荣的城镇。丝绸之路上出现过许多文明古国:莎车、龟兹、大月氏……它们都曾雄霸西域,又最终消失于无边荒漠。因此,从清末开始,就不断有国外学者、探险家为寻找这些消失的古国来到中国,最著名的便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20世纪初,他发现楼兰古城遗址,为世人揭开了古国的神秘面纱。
从此,楼兰便成为丝路古国的代名词,而斯文·赫定也成为世界上最有名望的探险家之一。在瑞典,他是国家的骄傲,与诺贝尔齐名。
沙漠里的死亡之旅
19世纪中后期,欧洲与北美因工业革命后的技术进步,殖民主义兴起,世界在战火中开始了全球化。在向海外殖民的同时,欧洲人掀起了探险热,而刚刚被“打”开国门的中国成为最热门的探险地。
1865年,斯文·赫定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热衷探险的时代。年轻的他读着探险家的故事向往不已,坚定了做一名探险家的目标。为此他做了很多准备:学习尽可能多的语言,如英语、德语、法语、土耳其语、波斯语等;翻译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1839—1888)的作品;在德国柏林大学师从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学习地质学。李希霍芬是当时研究中国地质、地理的权威,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欣赏,曾一边在地图上指点着中国的名山大川,一边对赫定说:“你将来要去探明这些未知地区。”
赫定出色的语言天赋使他在1889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受到关注。当时,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决定派使团赴波斯,赫定成功入选。这次出使开拓了赫定的眼界,当使团完成任务准备回国时,他决定留在波斯,并开始往东探险的计划。他给国王发去电报报告了自己的计划,奥斯卡二世本人很喜欢探险,承诺资助赫定全部费用。
1890年,赫定开始了第一次中亚之行。他穿越了帕米尔高原,来到新疆喀什噶尔。由于没有通行证,赫定无法继续东行前往北京,只能匆匆结束了这一次旅行。
回到瑞典后,赫定一面读取博士学位,一面筹措再赴中亚探险的资金。1893年10月,他又一次踏上了前往中亚的旅途。在这次旅途中,赫定差点葬身大漠。
1895年,他深入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险。“塔克拉玛干”是维吾尔语,意为“进得去出不来”,历史上,大沙漠南北边缘地带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赫定雇佣了当地人作为向导,组织了一支5人探险队。他们从新疆喀什地区的麦盖提村出发时,四周聚集着村民,看着这支即将踏上“死亡之旅”的探险队,一些村民竟哭了起来,哭声伴着驼铃声,情形有如送殡。
赫定一行进入沙漠,很快发现这里“看不到生命的一点标志,除了驼铃单调的声响,听不到一点声音”。不久,整个探险队只剩下不到一小杯水,赫定只好用浸湿的手帕滋润每个队员的嘴唇。当天他在日记里记载:“休息于高丘,骆驼在那里倒下。用望远镜瞭望东方,皆属沙山,没有草茎和生命,人畜极度疲乏。上帝拯救我们!”
在接连死去两名同伴后,赫定感觉自己也来日不多了,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衣服迎接死亡。突然一只水鸟从他身边掠过,他立刻注意到了水鸟起飞的方向。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拼命朝那个方向爬去,终于发现了一个水潭,他得救了。
经过20多天、 300多公里的旅行,赫定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两条人命、7头骆驼和全部物资都被大漠吞噬。
1897年5月,经过3年多的探险,赫定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家乡。这次探险全程2.35万公里,他还在途中绘制了若干地图。他的成绩获得国王肯定,特意为他组织了一场有800多人参加的盛大宴会,盛赞赫定是“瑞典民族精神的先驱者”。
不久,赫定以英、德、俄三语出版了这次探险报告,他的大名很快家喻户晓。
揭开谜城的面纱
1899年,赫定又踏上了未知的旅途。正是在这次探险中,他发现了楼兰遗址。
1900年3月28日,赫定和他的探险队跋涉在荒无人烟的罗布荒原,忽然,他们发现队中唯一一把铁锹不见了,而这把铁锹,是他们在沙漠中挖井找水的必要工具。没有水,探险队就是死路一条。
这时候探险队的向导——当地的罗布人奥尔得克自愿折返回去寻找铁锹。奥尔得克迷了路,一阵乱走之后,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有成片的废弃房屋、华美的木雕以及其他一些遗迹,仿佛主人刚刚离开这里。
当奥尔得克带着铁锹和两块木刻出现在赫定面前时,赫定震惊了,木板上雕刻的精美涡卷纹让他迫不及待想赶到那个地方,但探险队仅剩下一两天的水,他不得不按捺下心中渴望,决定明年再来。
1901年3月,在奥尔得克的指引下,赫定终于找到了古城。他非常兴奋:“我觉得自己就像驻节在国都的一位上古的君主,而目前地球上尚未有人对这个国都的存在有过一点点的预感或猜测!”他明白要解开这个古城之谜,文字是最有价值的,因此他给所有成员立下规矩:只要能够找到文书,不管是哪种文字的文书,就能够获得奖金。重赏之下,很快有人发现了木简,又在马厩旁挖出36张汉文文书和121枚佉卢文(古代流行于中亚地区的文字,是丝路上重要的通商语和佛教语)木简。
回国后,赫定将这些文书交给德国汉学家孔好古等学者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汉文文书中多有“楼兰”二字,而佉卢文中,也多处出现“KROLAYNA”一词,为“城镇”之意,这就是汉语“楼兰”的词源。最终确认,这片废墟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后又销声匿迹的楼兰古国。
斯文·赫定在中亚荒漠发现楼兰的消息举世震惊,塔克拉玛干沙漠立刻成为考古圣地。1906年和1914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率考察队两次到罗布荒漠大规模发掘,将楼兰遗址逐个编号,揭开了楼兰古国的神秘面纱,他还在这两次考察中发掘了大量敦煌文物并带回英国;1909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成员橘瑞超在楼兰发掘出了著名的《李柏文书》。李柏是前凉时的西域长史,文书是他写给焉耆王等几国的国王书信所留的草稿,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参考价值。
1927年,赫定与中国学术界签订协议,组织中外西北科学考察团,外国团长由赫定担任,中方团长由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著名学者徐炳昶担任,中方团员都是地质学、考古学领域的大人物,如袁复礼、黄文弼、丁道衡等。193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孔雀河支流——小河流域发掘了大批楼兰古墓,考察团中的瑞典考古学家沃尔克·贝格曼在一座古墓内发现了女性木乃伊,“高贵的衣着,中间分缝的黑色长发上戴着一顶装饰有红色带子的尖顶毡帽,双目微合,好像刚刚入睡一般,漂亮的鹰勾鼻、微张的薄唇与露出的牙齿,为后人留下一个永恒的微笑。”这就是著名的楼兰女尸,贝格曼把她称为“微笑公主”。
自称“中亚内陆的唯一统治者和君主”
除了发现楼兰古墓群,中外西北科学考察团还有许多其他成就。从1927年到1935年,他们对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进行了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地理学、考古学、民俗学等方面的考察,取得了重大成果:袁复礼于1928年在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大龙口首次发现了水龙兽、二齿兽和袁氏阔口龙等三叠纪爬行动物化石;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发现了1万余枚居延汉简,居延汉简因此而名播中外;年仅28岁的丁道衡发现了包头的白云鄂博大铁矿,如今,包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重镇,而白云鄂博的稀土资源居于中国首位,令包头成为享誉世界的“稀土之都”。
赫定出色的学术贡献,也给他本人带来了无数荣誉。1905年,他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13年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他一生被授予11个荣誉博士学位以及数不清的地理学会和其他各类学会会员头衔。同时,这些荣誉也给了他跻身上流社会的资本,1902年他被封为贵族,是最后一名获此头衔的瑞典人。他曾经拜访很多政要,1950年,他出版《伟大人物和国王:斯文·赫定回忆录》,介绍了与他同时代的17位国王、一位王后、一位美国总统和瑞典、丹麦、苏联、德国、奥地利、日本等国的多位政要,不过这些人物在赫定的回忆中都是跑龙套的角色,唯有他自己才是全书的主角。他在临终前,甚至称自己是“中亚内陆的唯一统治者和君主”。1952年11月26日,赫定去世,他近乎癫狂的探险使他一生未婚。他说:“我已和中国结婚。”
受到老师李希霍芬影响,斯文·赫定是最早认同“丝绸之路”说法的学者之一,1936年他出版了一本讲述他在中亚探险的书,题目就是《丝绸之路》,而他对楼兰古国遗址的发现及研究,无疑将人们对丝路的热情推向巅峰。可以说,斯文·赫定是古老丝绸之路的重新发现者之一,他向世界展现了楼兰古国的神奇魅力,也让世界看到了古老丝路的悠远与不朽。
(此文为本专栏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