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债转股,救急难救命

向松祚 《 环球人物 》(

    财经新近的热词,除了“供给侧”,就是“债转股”了。所谓债转股,是指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与被控股关系。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新招数,目前债转股之“新”和“热”,在于一些人以为我们找到了解决不良资产和防范金融危机的灵丹妙药。如果真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国金融风险正在快速显现和上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年第一季度,许多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不良率均大幅增长。这主要源自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无法还本付息,包括钢铁、煤炭、电解铝、水泥、造船、平板玻璃、光伏、房地产等领域。这些行业的普遍特征就是高负债和高杠杆。在房地产领域,企业平均负债率超过70%,一些上市公司接近80%;在钢铁领域,2015年整个行业亏损超过1200亿元,86家大型钢铁企业总负债达3.3万亿元,负债率接近70%;煤炭行业也大同小异,企业负债动辄数十亿元、数百亿元,个别甚至达到千亿元规模。随着经济持续放缓,产能过剩行业的还本付息压力也将继续加大。

    正是在此困难背景下,一些人想到了债转股的“妙招”。乍看起来确实一箭双雕:债权转化为股权后,银行成为企业股东,不良资产立刻转化为股权投资,不良率将得到控制和缓解;企业从债务人转化为被投资方,还本付息的负担立刻消失,财务成本大大下降,有助于企业减轻包袱,扭亏为盈。

    然而,债转股果然具有如此神奇功效吗?且不论大规模债转股需要修改《商业银行法》(目前的《商业银行法》不允许银行直接投资),即使立刻修改法律,我认为也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原因非常简单:如果企业严重亏损,不能还本付息,怎么可能给股东分红呢?银行长期得不到分红,其投资的资产依然是不良资产,终究还是需要核销。对于那些负债累累的企业,债转股最多只能救急,却救不了命。所谓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到头来恐怕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更麻烦的是,债转股口子一开,许多企业似乎找到了甩掉债务负担的“救命稻草”。近期多家企业陆续发布公告称,即将实施债转股,其股票甚至还涨停了!这样一来,企业转型升级或退出市场的压力和动力显著下降,有些企业甚至希望沿着老路继续扩张。果真如此,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流于形式,变成一句口号。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产能过剩、高负债、高杠杆是过去很多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大规模扩张造成的结果。许多产能本来就是低科技水平的无效产能,根本就没有市场,许多企业也根本无法起死回生,这些过剩产能和企业应该尽快退出市场,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长痛不如短痛,商业银行必须或只能接受痛苦的现实,该核销的坏账就要核销。过去疯狂扩张的代价早晚都要面对,拖延不是出路。

债转股,救急难救命